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情緒自控,不做“噴火”爸媽

“有什麼樣的父母, 就會造就什麼樣的寶寶”。 教育寶寶的過程, 其實也是父母自我完善的過程。 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學到各種教育寶寶的方法, 但在理論與實踐的中間環節裡, 我們常常會忽略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父母自我情緒的管理。

司空見慣的育兒小插曲

有一位媽媽講述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天早晨上幼稚園前, 寶寶非得在書包裡帶幾本大的迷宮書, 媽媽只允許帶兩本, 但寶寶不聽, 非得帶上一摞, 不給帶就哼哼唧唧地磨蹭不出門。 寶寶爸爸一直用話語激寶寶, 說要是再不走就遲到了, 還揚言要掰壞寶寶的玩具。

Advertisiment
結果寶寶就倔強地躺在地上不上學, 於是寶寶不但撕掉了所有的迷宮書, 還把寶寶暴揍了一頓。

爸媽的情緒對寶寶真的很重要

1.家庭是一個以血緣關係營造起來的情感共同體, 親子關係是寶寶接觸到的第一人際關係, 父母在家庭氛圍中擔當著積極引導者的角色。

2.愉悅、積極向上的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寶寶, 父母的寬容、體諒會給寶寶樹立處理消極情緒的榜樣, 並逐步建立起自身情緒的自控力。

3.長期生活在家庭關係緊張中的寶寶, 極易產生焦慮不安、自卑、恐懼等不良情緒。 有研究表明:這種家庭環境中孕育出來的寶寶是自閉症、抑鬱症的多發群體。

憤怒時的爸媽這樣做

很多父母都會說:“看到寶寶不可理喻地哭泣、發脾氣,

Advertisiment
我內心的憤怒變得不可抑制, 我多想不生氣, 可是他一直在挑戰我忍耐的極限, 不揍他幾下, 實在控制不了……”的確, 就像上文那位媽媽講述的故事一樣, 這樣的場景每個做父母的都會遇到, 在寶寶的哭鬧折騰中, 我們的情緒不斷升級, 父親沒有去緩和情緒, 反而以暴制暴, 做了不理性的事情, 最終兩敗俱傷。 所以, 當我們憤怒、暴躁時, 不妨試試這樣做:

嘗試自我放鬆

在很多影片中, 我們看到劇中人物在憤怒時, 都會用深呼吸來緩解自己的情緒,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這是調節自我情緒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 據研究, 人的情緒會直接引起生理的連鎖反應, 比如:面紅耳赤、臉色蒼白, 而深呼吸可以讓身體放鬆,

Advertisiment
緩解因情緒變化而帶來的身體緊張感, 使身體從消極情緒狀態回復到正常狀態。

等我們的心情平靜下來, 回歸理智時, 再想一想寶寶行為的應對之策, 也許就會避免以暴制暴的發生。

暫時離開寶寶1分鐘

對面鄰居家幾乎每天晚飯後, 我們總能聽到寶寶的哭泣聲和父親的怒斥聲, 隨後便是“乒乒乓乓”的摔打聲。 原來, 每天飯後都是鄰居家父親檢查寶寶作業的時間, 寶寶的錯題總是讓父親氣急敗壞, 一遍兩遍教不會, 暴躁的父親就會上演一齣棍棒教育。 見到寶寶哭, 這位父親索性把寶寶的作業本摔在了地上。 寶寶去揀作業本, 當父親的還不解氣, 上前就把本子撕了……

在寶寶的教育過程中, 脾氣再好的父母也難免會遇到類似的情形,

Advertisiment
懵懂的寶寶造成的一片混亂往往會讓我們怒火中燒, 似乎一瞬間所有的不忿都會井噴式地爆發出來。 在這樣情緒極致的情形下, 父母幾乎不可能做到不動手打寶寶或者歇斯底里地向寶寶怒吼, 因為我們已經暫時失去了理智思考問題的能力。

然而, 有研究表明:暴力教育會深深地傷害寶寶的自尊, 長此以往, 寶寶會陷入自卑和叛逆心理的惡性循環中。

怎麼辦?暫時離開混亂現場可以說是唯一能讓我們平靜下來的方法。 暫時離開寶寶1分鐘, 離開刺激我們感官的現場, 放鬆自己的情緒, 讓自己逐漸冷靜下來, 再重新思考一下如何面對寶寶不良行為造成的後果, 並尋找解決方法。

Advertisiment
這樣, 再回到寶寶身邊時, 我們就會變得理智許多, 就可以避免發現一些既破壞親子關係、傷害寶寶心靈而又不利於解決問題的極端情形。

做個把快樂留在家的爸媽

同同媽媽的育兒揪心事

3歲同同的媽媽後悔地說:“昨天吃晚飯的時候, 我又把兒子打哭了……”

“同同昨天吃晚飯的時候一邊玩一邊吃, 飯喂了10分鐘才吃了一點點, 就在我準備數落他的時候, 同同把正玩著的小卡車往餐桌上一推, 一碗滿滿的湯就灑了一桌。 我昨天的情緒本來就不好, 同同的舉動就像給我煩躁的情緒點上一把火, 我伸手就給了他重重的一巴掌。 同同‘哇’地大哭起來, 又把褲子給尿濕了。 我扒下他的褲子, 又對著屁股狠狠地揍了幾下。 ”

“寶寶哭得驚天動地, 無助地對我求饒:‘媽媽,媽媽,我知道錯了,不要再打了。’我的心頓時揪了起來,但想著一定要好好懲罰他一下,就沒哄他,單獨留他在客廳裡哭到抽抽噎噎止了哭才甘休。”

“晚上給同同洗澡的時候,同同好像已經忘記了自己被揍的情形,還像往常一樣親昵地摟著我的脖子喊媽媽。我看著同同微腫的小屁股問他:‘同同,還疼不疼?’同同點點頭:‘有一點點疼,一會就不疼了。’說完還抱著我親了親。”

“兒子用這種親昵的方式表達著他對我的愛,讓我的心裡充滿了酸楚。我問自己這是怎麼了,平時的我看到同同犯了錯也不會像那天那樣急躁地伸手就打,也許是白天工作上遇到了一些不順心的事,累積了一天的壞情緒,回到家自己就變成了一個一點就著的火藥桶……”

把快樂帶回家

同同媽媽的經歷也許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中演繹著,我們面對來自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經常就把白天工作中的壞情緒帶到了家裡。在懷情緒的眼睛裡,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寶寶天真無邪的笑臉,而是被暴躁感無限放大的任性和錯誤,於是我們給自己暴躁的情緒找到了一個發洩口,而寶寶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壞情緒”的“垃圾桶”。

寶寶的成長點滴都烙印著家庭環境的細微變化,生活在積極向上環境中的寶寶具有親和力、想像力豐富,而長期生活在父母暴躁情緒下的寶寶,性格會變得孤僻、多疑、易怒。寶寶犯錯是正常現象,糾正寶寶的錯誤不等於發洩父母的壞情緒。“把壞情緒放下,只留快樂在家”,這樣才能做到對寶寶包容,才能給寶寶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無助地對我求饒:‘媽媽,媽媽,我知道錯了,不要再打了。’我的心頓時揪了起來,但想著一定要好好懲罰他一下,就沒哄他,單獨留他在客廳裡哭到抽抽噎噎止了哭才甘休。”

“晚上給同同洗澡的時候,同同好像已經忘記了自己被揍的情形,還像往常一樣親昵地摟著我的脖子喊媽媽。我看著同同微腫的小屁股問他:‘同同,還疼不疼?’同同點點頭:‘有一點點疼,一會就不疼了。’說完還抱著我親了親。”

“兒子用這種親昵的方式表達著他對我的愛,讓我的心裡充滿了酸楚。我問自己這是怎麼了,平時的我看到同同犯了錯也不會像那天那樣急躁地伸手就打,也許是白天工作上遇到了一些不順心的事,累積了一天的壞情緒,回到家自己就變成了一個一點就著的火藥桶……”

把快樂帶回家

同同媽媽的經歷也許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中演繹著,我們面對來自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經常就把白天工作中的壞情緒帶到了家裡。在懷情緒的眼睛裡,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寶寶天真無邪的笑臉,而是被暴躁感無限放大的任性和錯誤,於是我們給自己暴躁的情緒找到了一個發洩口,而寶寶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壞情緒”的“垃圾桶”。

寶寶的成長點滴都烙印著家庭環境的細微變化,生活在積極向上環境中的寶寶具有親和力、想像力豐富,而長期生活在父母暴躁情緒下的寶寶,性格會變得孤僻、多疑、易怒。寶寶犯錯是正常現象,糾正寶寶的錯誤不等於發洩父母的壞情緒。“把壞情緒放下,只留快樂在家”,這樣才能做到對寶寶包容,才能給寶寶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