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情緒穩定 是給孩子一個簡單的情緒方程式

我們都先學會解自己的情緒方程式, 看懂自己最單純的感覺, 最單純的情緒, 最單純的需要, 學會溫柔地陪伴自己經驗此時此刻的感受。

小學的時候, 有一次我的父母一起到香港遊玩, 那四天, 我們三個孩子拿著父母親留下來的零用錢, 沒人管的過了四天自在卻又寂寞的日子, 好不容易, 父母回家了, 三個孩子圍著大包小包的行李箱, 滿臉的期待。 然而, 每開一包行李, 就多了一次失望, 滿滿的行李箱中都是藥跟酒, 就是沒有一樣孩子期待的玩具跟零食。

那一次的我生氣了, 我忘了我是怎麼生氣地亂吼,

Advertisiment
也忘了我罵了哪些話。 我只記得父親看著滿地的行李箱後跟母親說:“明天去福利中心, 幫孩子多買一些吃的。 ” 果然, 隔天傍晚, 母親下班後, 我家的廚房堆了很多零食。

不過, 我看著那些原本就熟悉的零食, 卻一點都開心不起來, 那時候我跟我的父母一直以為, 我只是想要一些“臺灣沒有的新鮮玩意”所以鬧情緒, 後來我終於瞭解, 其實我氣的只是“原來你們放著孩子出去玩, 卻從來沒有想到我們。 ”我氣的是那種, 被放下, 被遺忘的感覺。

一直到現在, 我才瞭解, 以前很多生氣的理由, 背後的原因:

我生氣“為什麼大人可以看電視到半夜, 小孩不行。 ”, 後來才發現, 我不喜歡的是九點一到, 父母趕走我們, 讓孩子們在黑暗中邊試著入眠,

Advertisiment
邊聽著另一個房間傳來的微許燈光與電視的熱鬧聲, 我不喜歡那種被踢出去的寂寥。

我討厭洗碗, 不是真的討厭那樣的工作, 而是討厭大家吃完飯後留下滿桌的油膩跟孤單的我, 讓我一個人在廚房, 面對著油膩的碗盤跟客廳傳出來的一家和樂。

小時候的我不懂, 因此計較著大人看電視的時間, 計較著誰洗幾次碗, 誰又從來不洗碗, 常常為了這些連自己都看不懂的情緒, 生氣著, 跟父母衝撞出更多的傷, 也頂著愛生氣、愛計較、脾氣大的招牌, 一刻都沒有放下來過。

後來的我才知道, 這樣的迷惑影響我的人生, 我在意著別人的感受、在意著別人口中的八卦、在意著怎麼跟別人交待, 而拖著一段關係, 卻不去真正面對‘早已經不愛了’的真正心情。

Advertisiment

人生, 懂得自己最單純的情緒, 懂得自己最單純的想法, 很多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而不需要拖著許許多多莫名的感覺與想法, 傷人也傷自己。

最近, 五歲兩個月的女兒問了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哥哥, 你的爸爸媽媽會打你嗎?’, 那個哥哥回答:‘沒關係, 等我大一點, 換我打媽媽。 ’ 這樣的回答傳到了媽媽的耳中, 媽媽慌了, 從小就主張適當打罵的她, 對這個孩子越來越沒有辦法, 她不解地問我:‘我才剛剛帶他去玩過狄斯奈樂園, 怎麼還會說出這樣的話?’

孩子母親的問話, 在我的腦海中一直盤旋不去, 我常常看著共學團的小慧, 還沒有滿兩歲的她, 幾乎所有的感覺都會用言語表達了, 哭泣到底是因為跌倒很痛?還是嚇一跳?現在要的到底是食物,

Advertisiment
還是玩具?這樣的感覺到底是害怕, 還只是難過?小慧都可以很清楚地表達。

我也想起, 女兒兩歲的時候, 每次到醫院聽到醫生一說要打針, 就大哭, 我總是抱著她, 溫柔的安撫著她的背說:‘媽媽, 也會很害怕, 媽媽懂, 這種感覺叫害怕。 ’後來, 等孩子情緒安穩時, 我問她:‘是害怕打針哭?還是因為打針真的很痛?’她說:‘是因為害怕的哭, 其實打針不痛。 ’

我們需要陪孩子找出最簡單的感覺, 最簡單的情緒。

‘這樣的感覺叫做忌妒, 每個人都會忌妒, 忌妒的感覺不好受, 不過, 不代表你不被愛。 ’

‘丟掉自己心愛的東西很難過, 這種難過的感覺媽媽也有過, 媽媽陪著你, 等這樣的感覺慢慢離開。

Advertisiment

‘這種感覺叫做思念, 媽媽也會思念一個人, 我們一起思念好嗎?’

‘這種感覺叫做被忽視, 這種感覺不好受, 媽媽也不喜歡, 不過, 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對方.....。 ’

每一種感覺帶著孩子認識, 每一種感覺帶著孩子慢慢地厘清, 每一種感覺帶著孩子慢慢地感受, 每一個關卡陪著孩子度過, 慢慢地, 孩子懂得自己的感受, 懂得自己要什麼, 懂得自己最單純的感覺, 懂得自己卡在哪裡, 懂得如何度過那個關卡。

也因為這樣, 我常常認為孩子的問題就是找出孩子卡住的癥結點去解決就好了。 困難的只是父母從沒有看出孩子卡住的地方, 也不想辦法去解決。

這樣的想法一直在我腦海中, 從沒離開過, 女兒五歲兩個月的時候, 帶著女兒到游泳池玩, 我坐在泳池旁邊,看著一對婆媳帶著兩個孩子走到兒童戲水池,那個哥哥還沒滿三歲,看得出來第一次來游泳池,有點害怕,有點不知道這是哪裡,又很好奇的左看右看。兩歲多的哥哥戰戰兢兢的扶著游泳圈跟著媽媽走入兒童池,他的小腳才剛剛碰到水,就稍微的縮了一下喊:‘冷!’,這時外婆一把用力地把他拉入水中說:‘快過來玩!’,孩子撲通地掉下水,雖然池子不深,雖然有泳圈保護,孩子還是嚇哭了,外婆說:‘水有什麼好怕的?男孩子哭什麼哭?’,然後猛地在孩子身上潑冷水,孩子的眼睛進了水睜不開,哭的更大聲了!就這樣聲嘶力竭地在泳池中哭著,還一直被罵‘男生這麼膽小怎麼可以?’。 孩子的媽媽把更小的孩子放進泳池,也任著孩子害怕的大哭,媽媽還跟哥哥說:‘要勇敢當弟弟的模範。’

我看著那個孩子,心中不捨得想著,這個孩子好厲害,在他小小的心中要在同樣的時刻處理著‘接觸一個新東西’、‘水的溫度造成的寒冷感受’、‘被姥姥嚇一跳的感受’、‘被姥姥罵的憤怒’、‘被取笑膽小的心情’、‘眼睛被潑進水的感覺’、‘媽媽的期望’、‘弟弟害怕大哭的干擾’,這些加加總總的感覺混在一起,成了一個很難解的情緒方程式,孩子到底懂不懂?

那個當下,我忽然懂了,有些孩子的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就只是因為他們遇到情緒問題的時候,可以很單純的去面對自己最簡單的情緒,不用一邊感受失去東西的難過,還要一邊處理大人的情緒。

不用一邊感受自己忌妒的不舒服,還要怕被說‘這有什麼好生氣的!’、‘就是愛亂生氣’、‘別人在笑你了’。

不用一邊感受自己的害怕,還要擔心被罵‘有什麼好怕的?’、‘膽小鬼’。

不用一邊忍受著自己已經吃到快吐的感覺,還要怕被罵‘浪費食物’的吞下那口飯、也不用忍耐著被指控‘每天只想著玩,不吃飯。’的委屈。

不用滿懷期待,穿著自己做的海報衣服展示給外婆時,被罵‘醜死了,快去脫掉’,一邊面對著‘自己被潑了冷水的感覺’,一邊面對著阿嬤的批判,一邊又要處理著媽媽很正經地告誡‘自己喜歡就好,為什麼要讓別人影響你?’

不用一邊面對著自己的小手還無法完全控制自如的挫折,一邊還要被媽媽罵‘怎麼摔破碗?’‘你是故意找我麻煩嗎?’

不用一次處理太多的複雜狀況,單純地找出自己的感覺,單純地處理自己的想法,也一次又一次地去練習著與自己的感覺對話,與別人的感覺對話。

慢慢地我懂了,有好多好多的孩子,每天在面臨著比大人還要嚴酷的習題,在解著連大人自己都不懂的情緒方程式。

慢慢地我也懂了,父母失和、婆媳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最大的部分是,讓孩子卡在更多人的情緒中,處理比別人更複雜、更難懂的情緒方程式中。

那個想打媽媽的孩子,累積了‘上次被媽媽誤解的氣’、‘去宜蘭玩被誤會就打的火’、‘回外婆家被父母丟下自己出去玩的寂寞’‘媽媽偏心妹妹的忌妒’、‘媽媽叫爸爸不要太疼我的怨’、‘每天被逼功課的不滿’、‘每次隨著母親打罵情緒話語中的不滿’,一個事件十個結,十個事件百個結,許許多多,多年的怨與不滿累積下來的他,早已經忘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早已經分不清楚,哪些感覺多一點,哪些感覺少一點,哪些憤怒加一點,哪些情緒減一點。這麼多難解的情緒方程式,錯綜複雜的交織著,從孩子的功課,變成了父母的習題,變成了親子間難解的方程式:

一個不是狄斯奈樂園可以完全解開的習題。

一個不是每天要稱讚幾次、每天要擁抱幾次、父母要多付出、父母要愛多夠,而可以輕易解決的問題。

現在的我,才終於懂了,我們之所以可以如此輕鬆的看著孩子們自己解決自己的爭執,自己處理自己跟朋友們的關係,沒有仲裁、沒有評價,就相信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只因為我們的孩子只在處理看懂情緒的加減法。

看懂自己最單純的情緒,瞭解自己情緒的強弱,用最簡單的方法,立即解決問題。

而有許許多多的孩子,即使只有一個小小的事件,也每天都在處理著複雜的情緒方程式。

現在的我,感謝老天,讓我一路貴人不斷,因為數學不好的我,只想單單純純的處理著情緒加減法,陪著孩子過著簡簡單單懂得自己要什麼,懂得自己在氣什麼又該怎麼處理的人生。 感謝老天,我不需要去面對親子間複雜難解的“情緒方程式”。

我坐在泳池旁邊,看著一對婆媳帶著兩個孩子走到兒童戲水池,那個哥哥還沒滿三歲,看得出來第一次來游泳池,有點害怕,有點不知道這是哪裡,又很好奇的左看右看。兩歲多的哥哥戰戰兢兢的扶著游泳圈跟著媽媽走入兒童池,他的小腳才剛剛碰到水,就稍微的縮了一下喊:‘冷!’,這時外婆一把用力地把他拉入水中說:‘快過來玩!’,孩子撲通地掉下水,雖然池子不深,雖然有泳圈保護,孩子還是嚇哭了,外婆說:‘水有什麼好怕的?男孩子哭什麼哭?’,然後猛地在孩子身上潑冷水,孩子的眼睛進了水睜不開,哭的更大聲了!就這樣聲嘶力竭地在泳池中哭著,還一直被罵‘男生這麼膽小怎麼可以?’。 孩子的媽媽把更小的孩子放進泳池,也任著孩子害怕的大哭,媽媽還跟哥哥說:‘要勇敢當弟弟的模範。’

我看著那個孩子,心中不捨得想著,這個孩子好厲害,在他小小的心中要在同樣的時刻處理著‘接觸一個新東西’、‘水的溫度造成的寒冷感受’、‘被姥姥嚇一跳的感受’、‘被姥姥罵的憤怒’、‘被取笑膽小的心情’、‘眼睛被潑進水的感覺’、‘媽媽的期望’、‘弟弟害怕大哭的干擾’,這些加加總總的感覺混在一起,成了一個很難解的情緒方程式,孩子到底懂不懂?

那個當下,我忽然懂了,有些孩子的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就只是因為他們遇到情緒問題的時候,可以很單純的去面對自己最簡單的情緒,不用一邊感受失去東西的難過,還要一邊處理大人的情緒。

不用一邊感受自己忌妒的不舒服,還要怕被說‘這有什麼好生氣的!’、‘就是愛亂生氣’、‘別人在笑你了’。

不用一邊感受自己的害怕,還要擔心被罵‘有什麼好怕的?’、‘膽小鬼’。

不用一邊忍受著自己已經吃到快吐的感覺,還要怕被罵‘浪費食物’的吞下那口飯、也不用忍耐著被指控‘每天只想著玩,不吃飯。’的委屈。

不用滿懷期待,穿著自己做的海報衣服展示給外婆時,被罵‘醜死了,快去脫掉’,一邊面對著‘自己被潑了冷水的感覺’,一邊面對著阿嬤的批判,一邊又要處理著媽媽很正經地告誡‘自己喜歡就好,為什麼要讓別人影響你?’

不用一邊面對著自己的小手還無法完全控制自如的挫折,一邊還要被媽媽罵‘怎麼摔破碗?’‘你是故意找我麻煩嗎?’

不用一次處理太多的複雜狀況,單純地找出自己的感覺,單純地處理自己的想法,也一次又一次地去練習著與自己的感覺對話,與別人的感覺對話。

慢慢地我懂了,有好多好多的孩子,每天在面臨著比大人還要嚴酷的習題,在解著連大人自己都不懂的情緒方程式。

慢慢地我也懂了,父母失和、婆媳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最大的部分是,讓孩子卡在更多人的情緒中,處理比別人更複雜、更難懂的情緒方程式中。

那個想打媽媽的孩子,累積了‘上次被媽媽誤解的氣’、‘去宜蘭玩被誤會就打的火’、‘回外婆家被父母丟下自己出去玩的寂寞’‘媽媽偏心妹妹的忌妒’、‘媽媽叫爸爸不要太疼我的怨’、‘每天被逼功課的不滿’、‘每次隨著母親打罵情緒話語中的不滿’,一個事件十個結,十個事件百個結,許許多多,多年的怨與不滿累積下來的他,早已經忘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早已經分不清楚,哪些感覺多一點,哪些感覺少一點,哪些憤怒加一點,哪些情緒減一點。這麼多難解的情緒方程式,錯綜複雜的交織著,從孩子的功課,變成了父母的習題,變成了親子間難解的方程式:

一個不是狄斯奈樂園可以完全解開的習題。

一個不是每天要稱讚幾次、每天要擁抱幾次、父母要多付出、父母要愛多夠,而可以輕易解決的問題。

現在的我,才終於懂了,我們之所以可以如此輕鬆的看著孩子們自己解決自己的爭執,自己處理自己跟朋友們的關係,沒有仲裁、沒有評價,就相信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只因為我們的孩子只在處理看懂情緒的加減法。

看懂自己最單純的情緒,瞭解自己情緒的強弱,用最簡單的方法,立即解決問題。

而有許許多多的孩子,即使只有一個小小的事件,也每天都在處理著複雜的情緒方程式。

現在的我,感謝老天,讓我一路貴人不斷,因為數學不好的我,只想單單純純的處理著情緒加減法,陪著孩子過著簡簡單單懂得自己要什麼,懂得自己在氣什麼又該怎麼處理的人生。 感謝老天,我不需要去面對親子間複雜難解的“情緒方程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