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算乳腺癌, 子宮內膜癌就是發達國家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
發達國家或地區, 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要遠遠高於子宮頸癌。 例如, 2012年歐洲新診斷的患者數近10萬;估計2016年美國的新發病例超過6萬, 而子宮頸癌卻不足1.3萬。
還好, 大部分子宮內膜癌診斷時是早期, 大概80%為I期, 5年生存率超過95%。 不過, 如果腫瘤局部或遠處擴散了, 5年生存率也要大打折扣, 分別為68%和17%。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 就有人將子宮內膜癌分為兩種類型:I型是子宮內膜樣腺癌, 常見, 約占80%~90%;Ⅱ型為非子宮內膜樣腺癌, 包括漿液性、透明細胞和未分化癌,
Advertisiment
單從這種現在看起來略顯粗糙的分型, 不難明白常說的子宮內膜癌往往是比較籠統的, 結局之所以有天壤之別, 是因為分型不同。
那麼如何預防?大多數子宮內膜癌, 特別是I型, 有個較為明確的病因, 就是雌激素過多。 雌激素是好東西, 過多則有害。 提示過多雌激素的有特徵的表現, 就是體重超重或肥胖, 體重指數25~30之間為超重, 超過30則為肥胖。 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 分子是體重, 單位是千克, 分母是身高的平方, 單位是米。 不難算, 有了手機, 更方便了, 不妨經常算算。
最近的研究顯示, 合併代謝綜合征的女性, 患子宮內膜癌的相對風險是1.89, 若是肥胖則風險最高,
Advertisiment
分泌雌激素的腫瘤, 譬如卵巢顆粒細胞瘤與卵泡膜細胞瘤, 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 據報導, 此類腫瘤患者, 20%合併子宮內膜癌。
月經初潮早與絕經晚的女性, 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2倍。 初潮就是第一次來月經, 絕經就是最後一次來月經。 初潮年齡不足12歲與15歲及以上女性相比較, 相對風險增加2.4倍;55歲及以上與不足50歲絕經相比較, 相對風險增加1.8倍。
Advertisiment
服用他莫昔芬(亦稱為三苯氧胺)患者, 罹患子宮內膜癌的相對風險增加2.53倍, 高於同一年齡段人群。 乳腺癌的患者, 常用此藥。
Lynch綜合征或遺傳性結直腸癌綜合征(簡稱HNPCC)是一種遺傳性疾病, 有某些基因突變的婦女, 終身患子宮內膜癌與結直腸癌的風險是40%~60%, 患卵巢癌的風險是9%~12%。
總之, 該病沒有明確的病因可預防。 然而, 熟知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與症狀, 堅持體育鍛煉, 建立積極向上的生活習慣與方式, 保持健康體重, 應是大有裨益。
風險已如前所述, 而症狀常常是絕經後陰☆禁☆道出血, 也就是到了該絕經的年齡, 不來月經已有一年, 又出血了, 千萬不要以為是“返老還童”了, 還在暗自竊喜。 不管出血多少、持續時間多長, 找個醫生看看,
Advertisiment
常規的篩查, 應該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沒有證實, 篩查能夠降低子宮內膜癌的死亡率。 然而, 對Lynch綜合征者, 倒是有不少聲音支持篩查。 建議35歲開始, 每年1次直到切除子宮, 這包括婦科檢查、陰☆禁☆道超聲與活檢監測子宮內膜。 40歲時, 可以考慮接受預防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的預防性手術。
必須強調, 這種手術不可輕率而為, 應與醫生充分溝通, 確切利弊。 實在拿不定主意, 應多諮詢幾個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