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恭喜你,擁有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作為父母, 你可能很羡慕那些聽話的好孩子, 也可能你一直苦惱於如何讓你的孩子聽話。 現在我要告訴你, 如果你想的是如何讓孩子聽話, 你的努力就用錯了方向!

嬰兒期的時候他不肯喝奶、不肯睡覺;

幼兒期的時候他天天大鬧, 什麼都不要;

再大一些, 他總是去破壞規矩,

父母不管說了什麼, 他都像沒有聽到一樣。

他總是違背你的意願,

總是在挑戰你的底線,

總是拒絕合作。

這樣的孩子, 有各種標籤, 比如固執、霸道、叛逆......你會不會想, 到底是自己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 還是你很不幸、生出一個專門來折磨你的小鬼頭?

Advertisiment

如果你的孩子符合上面的描述,

那麼我要恭喜你,

你有一個

意志力超強 的孩子

別生氣, 我不是在說反話。 你的孩子你自己瞭解, 你看看, 他是不是也適用於以下的標籤: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獨立、堅持、聰明、精力旺盛...

如果你點頭, 這說明你的孩子確實是個意志力超強的小朋友。 他之所以可以適用於正反兩方面的標籤, 不是因為我在玩文字遊戲, 而是因為, 他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取決於你。

意志力超強的小孩都有自己的主見

作為父母, 你可能很羡慕那些聽話的好孩子, 也可能你一直苦惱於如何讓你的孩子聽話。 現在我要告訴你, 如果你想的是如何讓孩子聽話, 你的努力就用錯了方向!

在外看似搗蛋的行為,
Advertisiment
他其實只是在順從自己的心意。

因為他天生個人意志很強, 所以他不肯僅僅因為別人告訴他該這麼做就去做一件事情, 他一定要自己去理解做這件事的道理, 當他理解了, 他就會去做。

換言之, 他天生就要做對的事情, 所以作為父母, 你要做的是教他什麼是對的事情。

接受孩子的性格

父母往往很早就知道孩子是一個意志力超強的人了, 從心底接受孩子的性情, 可以讓父母不那麼焦慮, 不會經常性的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意志力超強的小孩總是要自己去發現一些規律, 比如燈亮的時候會燙到、杯子丟到地上會碎掉, 你知道他總是要做過實驗才肯信, 你也不會因為他做了這些事情而氣急敗壞。

用慣例代替角力

Advertisiment

碰上意志力超強的小孩, 父母往往不知不覺的就進入與孩子的角力。 他不要睡覺你就偏讓他上床;他只肯吃擺在自己面前的食物, 你就偏偏要告訴他, 桌子上的食物每一樣都必須吃。

你這麼做, 是因為你覺得這是對的事情, 也許潛意識裡, 你也要教會孩子服從你, 但是從孩子的角度看, 他不覺得這是對的事情, 他只覺得你在打壓他的意志 (雖然他並不能把這一點明確的講出來)。

遇上意志力超強的孩子, 不要硬碰硬, 要用慣例代替角力。 “我們家的規範是 8 點鐘熄燈上床”, “我們家的習慣是桌上的食物每樣都吃一點。 ”

這種方法不一定能讓孩子合作, 但是起碼, 你們不會進入“誰的意志更強大”這樣的戰爭。

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

Advertisiment

意志力超強的孩子追求的是獨立, 他要自己探索、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所以父母要讓他感覺到, 他的這種追求是受到尊重的。 怎麼做呢? 給他更多的自主權。

讓孩子選擇, 但是是有限的選擇。 你提供選項 (這兩件外套你要穿哪一件), 不管選哪個你都可以接受;而孩子做了選擇, 就覺得是自己意志勝利了。

當孩子要在選項之外做選擇時, 做好額外的準備。 孩子不肯穿外套, 哪個都不選, 你可以說, 好吧, 那就不穿。 不過媽媽帶一件出去, 如果你覺得冷, 再穿上。

多傾聽孩子

意志力超強的孩子往往非常注重自己的想法是否獲得重視, 即使他還小, 還沒

有什麼真正的想法, 但是如果他要說, 爸媽要平心靜氣的聽。

即使孩子正在做一個你覺得不合理的要求,

Advertisiment
爸媽還是要聽他說, 聽聽他到底有什麼理由這樣要求。

不管孩子多難搞, 請慎用暫時隔離法!

很多爸媽在沒有意識到孩子其實是自我意志強的時候, 往往會在孩子講不聽的時候採取教訓的手段, 而我們這一代的父母經常用的自以為是的溫和的教訓手段就是暫時隔離法 。

很多教養書籍都會建議父母使用暫時隔離法來代替體罰和責駡, 認為這樣可以讓小孩冷靜和有反省的機會, 同時又不用受到心理和身體的傷害。

但是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 重複使用暫時隔離法反而會帶給小孩情緒和行為的負面影響。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臨床精神學的科學家們根據腦部的研究顯示, 小孩重複的經歷被隔離、拒絕、孤立等處境,不只會實際的影響腦部的結構,從腦部活動的層面來說,被強迫隔離的感覺就等同於身體的傷害。

因為他們被要求獨自的去面對自己所有的情緒和困境!小孩會感到被遺棄,不被愛,內心裡往往會想:“你不是說不管怎樣都會愛我的嗎? 為什麼當我感到害怕、無助、難過時,你卻把我孤伶伶的留在這裡?”

面對父母的處罰,你要求孩子去冷靜的反省會不會有些太苛求了呢?;也許經過幾次"隔離"後,小孩再也不會反抗,會乖乖的坐在角落裡,甚至會唯命是從,但是我們怎麼可以確定他們是真心的知道悔改,而不是一心只想要逃離“隔離”的窘境呢?

雖然每次反省後,我都會跟小孩有一段悠長的交談,確保他明白我的用心,所以我們的關係一直都保持得很不錯。但是從他激動的反抗情緒中,我可以確定暫時隔離法對小孩的心理一定有某程度的影響。

不要體罰,也別使用暫時隔離法,我們可以怎麼做?

陪孩子一起渡過艱難的時刻

記得我小學的時候因為不用功念書,所以被學校要求我重念三年級。當時我心裡面很慌亂,從來沒有想過原來貪玩真的需要付出代價的。

拿著老師發的成績單,心裡充滿忐忑和不安,心想這一次一定會挨一頓罵了。回到家後,正發愁要怎樣跟媽媽說,原來老師早就跟媽媽通過電話了。但是媽媽的反應卻出乎我意料之外,她不但沒有罵我半句,反而跟我靠在一起,陪著我一起哭泣。

如果當時我媽媽跟其他的父母一樣,罵我,放棄我,我可能會變得完全失去自信心,甚至會放任自己,反正我已經被認為是不用功的小孩;但是我媽媽的反應反而讓我感到慚傀,我才真的開始懂得反省。

說也奇怪,從此以後,我就真的好像長大了一樣,再也不需要媽媽擔心我學業上的問題。其實當我們感到沮喪,難過時,我們更需要有人陪伴在身邊。

Time-In 讓父母在小孩感到困惑、情緒失控時,作為小孩的指導,積極的和小孩溝通、建立良好關係,之後再共同找出解決的方法。

辟一個安撫角落

很多父母會認為,當小孩犯錯時,我們自己本身就已經很火大了,還怎樣可以好好的跟小孩溝通呢? 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個安撫角落。

在小孩都還沒有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前,就要求他們獨自的面對,這樣是不公

平的。與其把小孩丟在一個冷冰冰的角落冷靜,倒不如給他們一個舒適的環境,教導他們處理情緒的方法。

安撫角落可以是在睡房裡、或是客廳的沙發上,一個有枕頭、玩偶、圖書、畫紙、蠟筆、音樂等可以安撫小孩情緒的環境。

當小孩,或是大人的情緒都開始失控時,我們應該帶著小孩離開現場,找一個舒適的角落,坐下來,教導小孩利用看圖書、畫畫、抱玩偶等方法來抒發心裡的不愉快,同時分散小孩剛才激動的情緒。

如果孩子的情緒還是沒辦法平復,我們可以把小孩抱起來,由上往下的輕輕撫摸小孩的背,低聲的發出“噓”聲來安撫小孩。當雙方的情緒都平復後再進行溝通。

引導孩子到正確的行為上

其實,我們不用每一次都跟小孩正面交鋒,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來避免跟小孩的鬥爭。

比如我家孩子還小的時候,很愛進去我的房間,把我桌上的東西,不管是什麼,都通通拿來看一下、玩一下。

有一次不小心的被他拿到一把小剪刀,當時我心想,如果我跟他說不要,反而會引起他的注意和興趣,在搶奪剪刀時可能會更容易發生意外。

所以我假裝沒事的拿起身邊的一個袋子,然後笑笑的對他說:“麻煩你幫我把它放進袋子吧!”

孩子聽了後,很順手的就把剪刀放進袋子裡,過程中一點反抗跟猶豫都沒有。當危機解除後,我再跟他解釋剪刀是危險的東西。

教養意志力超強的孩子,對爸媽來說確實很辛苦、很有挑戰性,但是如果爸媽能夠進入他的內心,瞭解他的想法,同時引導他的行為,那麼“回報”也是豐厚的!

因為他獨立、堅持自己的想法,對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熱誠,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會擁有誠實、果敢的品格,當我們看到孩子走到這一步時,所有的辛苦也都值得了。

小孩重複的經歷被隔離、拒絕、孤立等處境,不只會實際的影響腦部的結構,從腦部活動的層面來說,被強迫隔離的感覺就等同於身體的傷害。

因為他們被要求獨自的去面對自己所有的情緒和困境!小孩會感到被遺棄,不被愛,內心裡往往會想:“你不是說不管怎樣都會愛我的嗎? 為什麼當我感到害怕、無助、難過時,你卻把我孤伶伶的留在這裡?”

面對父母的處罰,你要求孩子去冷靜的反省會不會有些太苛求了呢?;也許經過幾次"隔離"後,小孩再也不會反抗,會乖乖的坐在角落裡,甚至會唯命是從,但是我們怎麼可以確定他們是真心的知道悔改,而不是一心只想要逃離“隔離”的窘境呢?

雖然每次反省後,我都會跟小孩有一段悠長的交談,確保他明白我的用心,所以我們的關係一直都保持得很不錯。但是從他激動的反抗情緒中,我可以確定暫時隔離法對小孩的心理一定有某程度的影響。

不要體罰,也別使用暫時隔離法,我們可以怎麼做?

陪孩子一起渡過艱難的時刻

記得我小學的時候因為不用功念書,所以被學校要求我重念三年級。當時我心裡面很慌亂,從來沒有想過原來貪玩真的需要付出代價的。

拿著老師發的成績單,心裡充滿忐忑和不安,心想這一次一定會挨一頓罵了。回到家後,正發愁要怎樣跟媽媽說,原來老師早就跟媽媽通過電話了。但是媽媽的反應卻出乎我意料之外,她不但沒有罵我半句,反而跟我靠在一起,陪著我一起哭泣。

如果當時我媽媽跟其他的父母一樣,罵我,放棄我,我可能會變得完全失去自信心,甚至會放任自己,反正我已經被認為是不用功的小孩;但是我媽媽的反應反而讓我感到慚傀,我才真的開始懂得反省。

說也奇怪,從此以後,我就真的好像長大了一樣,再也不需要媽媽擔心我學業上的問題。其實當我們感到沮喪,難過時,我們更需要有人陪伴在身邊。

Time-In 讓父母在小孩感到困惑、情緒失控時,作為小孩的指導,積極的和小孩溝通、建立良好關係,之後再共同找出解決的方法。

辟一個安撫角落

很多父母會認為,當小孩犯錯時,我們自己本身就已經很火大了,還怎樣可以好好的跟小孩溝通呢? 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個安撫角落。

在小孩都還沒有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前,就要求他們獨自的面對,這樣是不公

平的。與其把小孩丟在一個冷冰冰的角落冷靜,倒不如給他們一個舒適的環境,教導他們處理情緒的方法。

安撫角落可以是在睡房裡、或是客廳的沙發上,一個有枕頭、玩偶、圖書、畫紙、蠟筆、音樂等可以安撫小孩情緒的環境。

當小孩,或是大人的情緒都開始失控時,我們應該帶著小孩離開現場,找一個舒適的角落,坐下來,教導小孩利用看圖書、畫畫、抱玩偶等方法來抒發心裡的不愉快,同時分散小孩剛才激動的情緒。

如果孩子的情緒還是沒辦法平復,我們可以把小孩抱起來,由上往下的輕輕撫摸小孩的背,低聲的發出“噓”聲來安撫小孩。當雙方的情緒都平復後再進行溝通。

引導孩子到正確的行為上

其實,我們不用每一次都跟小孩正面交鋒,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來避免跟小孩的鬥爭。

比如我家孩子還小的時候,很愛進去我的房間,把我桌上的東西,不管是什麼,都通通拿來看一下、玩一下。

有一次不小心的被他拿到一把小剪刀,當時我心想,如果我跟他說不要,反而會引起他的注意和興趣,在搶奪剪刀時可能會更容易發生意外。

所以我假裝沒事的拿起身邊的一個袋子,然後笑笑的對他說:“麻煩你幫我把它放進袋子吧!”

孩子聽了後,很順手的就把剪刀放進袋子裡,過程中一點反抗跟猶豫都沒有。當危機解除後,我再跟他解釋剪刀是危險的東西。

教養意志力超強的孩子,對爸媽來說確實很辛苦、很有挑戰性,但是如果爸媽能夠進入他的內心,瞭解他的想法,同時引導他的行為,那麼“回報”也是豐厚的!

因為他獨立、堅持自己的想法,對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熱誠,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會擁有誠實、果敢的品格,當我們看到孩子走到這一步時,所有的辛苦也都值得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