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急性腸胃炎吃什麼藥 急性腸炎的臨床表現

急性腸胃炎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 加上夏季的到來, 很多事物都會因為天氣的炎熱而變質, 有的人就會誤食這些變質的食品, 從而發生急性腸胃炎,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急性腸胃炎吃什麼藥。

急性腸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1)消化道症狀: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是本病的主要症狀。 嘔吐起病急驟, 常先有噁心, 繼之則嘔吐, 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 嚴重者可嘔吐膽汁或血性物。 腹痛以中上腹為多見, 嚴重者可呈陣發性絞痛。 腹瀉表現為水樣便, 每天數次至數十次不等, 伴有惡臭、多為深黃色或帶綠色便,

Advertisiment
很少帶有膿血, 無裡急後重感。

(2)全身症狀:一般全身的症狀輕微, 嚴重病人有發熱、失水、酸中毒、休克等症狀, 偶可表現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3)體征方面:早期或輕病例可無任何體征。 查體時可有上腹部或臍周有輕壓痛、腸鳴音常明顯亢進, 一般患者的病程短, 數天內可好轉自愈。

急性腸炎的常用治療藥物有哪些?

(1)解痙止痛:腹痛可用解痙劑, 如口服阿托品0.3~0.6mg或普魯苯辛15mg~30mg, 或肌肉注射山莨菪堿5~10mg, 或安腹痛1支。

(2)抗菌消炎:如細菌感染, 應選用抗生素藥物, 如黃連素0.3g, 每日3次, 複方新諾明, 每次1~2片, 每日3~4次。 氟呱酸0.1~0.2, 每日3次。 慶大黴素16萬單位, 口服, 每日3~4 次。 若劇烈嘔吐或明顯失水時, 給予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 酸中毒時適當靜點5%碳酸氫鈉溶液。

Advertisiment
上消化道出血時應補液或輸血、冰水洗胃、口服制酸劑。

急性腸炎屬實邪致病、來勢兇猛、發病急驟、變化突然。 病因常為脾傷積濕。 脾主運化, 喜燥惡濕。 胃主受納, 喜潤惡燥。 脾升胃降, 表裡為助, 燥濕相濟, 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功能。 一旦燥濕平衡失調, 易現“濕勝則濡瀉”, 本病病機在於脾胃的運化失職, 脾升不及, 則下溜而瀉。 急性腸炎以實邪為主, 故祛邪是關鍵, 邪去則正安。

無論外感、食滯、內傷均可導致濕邪內停, 祛邪主以祛除濕邪。 祛濕之法不外芳香化濕、淡滲利濕、苦寒燥濕、祛風勝濕, 辛通泄濕, 健脾運濕、溫陽化濕等。 應分別根據寒、熱、表、裡、陰、陽、虛、實隨證辨證選藥, 再加用健脾益胃之品。

急性腸炎雖然是實邪致病, 但亦因人而異,

Advertisiment
男、女、老、幼體質不同, 具體分別對待。 素有脾弱易泄瀉或瀉甚體弱傷及氣陰者, 尤應注意扶正, 不能拘實邪所傷, 即單認祛邪為法, 而應掌握中醫整體觀念與辯證論治的特點, 因症辨證。

其治之要在於虛者補之, 寒者溫之, 食積則消導, 濕熱則清利, 陷下必升提, 滑脫需固澀。 對本病常用的方法有:祛積消食法、導滯攻下法、清熱利濕法、行氣消脹法等。 體弱久瀉者, 可用溫中健脾法、澀腸止瀉法、養陰清熱法、扶陽固脫法等等。 臨床常見寒熱、虛實證候, 往往不是單純存在, 故治法也不能截然分開, 須據病情, 因機靈變。

用藥須注意幾點

①清熱苦寒之品, 中病即止, 不宜久用, 否則易傷脾胃之氣。

②淡滲利濕之劑, 不可用之過量, 滲利過度則津枯陰遏。

Advertisiment

③固澀之劑, 不可用之過早, 固澀收斂過早, 致積滯未消, 餘邪留寇。 ④攻下之劑不可多用, 攻伐太過則傷元氣, 尤對虛弱者更應慎用。

腹瀉止後, 應保護胃氣, 可給予參術苓草之類健脾益氣。 若氣陰兩虛, 表現口乾舌燥, 少氣懶言者, 可投生脈散, 益氣養陰。

急性腸炎的成藥及簡易方治療有哪些?

(1)香連化滯丸1丸, 每日2次。 用於濕熱壅滯, 腹痛腹瀉, 或下痢赤白, 裡急後重。 或加味香連丸, 主清熱化濕, 化滯止瀉。 寒濕阻滯型腹瀉用香砂養胃丸, 每次6g, 每日2次。 食滯胃腸者用越鞠保和丸, 每次6g, 每日2次。 脾胃虛弱者用香砂六君子丸, 每次6g, 每日2次。 甘溫益氣、健脾養胃。

(2)茯苓15g, 黃蓮6g, 澤瀉5g, 苡米15g, 車前子15g, 葛根15g, 滑石15g, 甘草3g, 用於濕熱腹瀉。

(3)焦三仙各10g, 檳榔10g,

Advertisiment
白蔻仁10g, 萊菔子10g, 丹參10g, 薄荷6g, 大腹皮10g, 元胡9g, 煎湯飲用, 每日1劑, 主治食滯胃腸, 腹痛腹瀉。

中醫對急性腸炎是如何認識的?

中醫學沒有急性腸炎的病名, 根據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屬中醫嘔吐、腹痛、泄瀉、霍亂、絞腸痧、脫證等病證範疇。 其病因有感受時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及臟腑虛弱等, 但主要關鍵在於脾胃功能障礙和胃腸功能失調。

(1)感受時邪

夏秋之交, 暑濕蒸騰, 若調攝失宜, 感受暑濕穢濁之氣;或因貪涼露宿, 寒濕入浸, 寒邪穢氣, 鬱遏中焦, 使脾胃受損, 升降失調, 清濁不分, 發為本病。

(2)飲食所傷

飲食過量, 停滯不化;或恣食肥甘, 濕熱內蘊;或誤食生冷不潔之物, 損傷脾胃, 致運化失職, 水谷精華不能吸收, 反停為濕滯, 清氣不升, 濁氣不降, 吐瀉交作,而發本病。

(3)情志失調

脾氣素虛,或原有食滯,或本有濕阻,但未致發病,複因情志失調,憂鬱惱怒,精神緊張,以致肝失疏泄,橫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運化失常而成本病。正如《景嶽全書·泄瀉》篇所說:“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髒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

(4)脾胃虛弱

久病纏綿,或勞倦內傷,或長期飲食失調,均可導致脾胃虛弱,因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虛弱則不能受納水穀和運化精微,以致水反成濕,穀反為滯,濕滯內停,清濁不分,混雜而不遂成本病。

吐瀉交作,而發本病。

(3)情志失調

脾氣素虛,或原有食滯,或本有濕阻,但未致發病,複因情志失調,憂鬱惱怒,精神緊張,以致肝失疏泄,橫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運化失常而成本病。正如《景嶽全書·泄瀉》篇所說:“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髒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

(4)脾胃虛弱

久病纏綿,或勞倦內傷,或長期飲食失調,均可導致脾胃虛弱,因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虛弱則不能受納水穀和運化精微,以致水反成濕,穀反為滯,濕滯內停,清濁不分,混雜而不遂成本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