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麼治獨生子女的懶病--心理健康

問:我的孩子今年5歲了, 在幼稚園什麼都願做, 可是一到家裡卻“犯懶”。 自己的事情不做, 讓他幫助幹點事也不願動, 只顧自己玩。 即使勉強做點事也是馬虎了事。 我和愛人很著急, 生怕孩子這樣發展下去會養成依賴心理, 不愛勞動, 坐享其成, 大了也吃不了苦, 沒什麼出息。 所以, 想請教該怎樣培養孩子愛勞
動的習慣呢?
答:現在許多獨生子女家庭都忽視對兒童的早期勞動教育。 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家長都過分溺愛孩子, 什麼事也不願讓孩子幹, 什麼都提供現成的;另一方面, 現在幾乎都是小家庭自己過,
Advertisiment
家務事本身也不太多, 且許多家庭現代化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大人都不再像從前那樣, 從早忙到晚。 所以, 孩子是否幹家務活, 父母並不在意。
其實, 很多孩子在童年時, 看到家長整理房間, 洗衣服, 洗菜做飯, 有一種神奇感, 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願意模仿家長做這些家務活。 但是, 多數家長不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需要, 他們認為孩子還小, 不必幹這些事, 或者擔心孩子因年幼無知, 笨手笨腳, 弄壞了東西, 弄髒了衣服。 家長幹活時, 總是不讓孩子插手, 不是讓孩子老老實實地坐在一旁, 就是叫他到外邊去玩。 孩子實在憋不住了, 未征得家長的同意, 擅自去幹了一件家務活, 結果出了差錯, 家長就嚴厲訓斥, 或者總是沒完沒了的責備孩子“幫倒忙”。
Advertisiment
這樣做的結果, 必然挫傷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積極性。 當孩子的年齡大了, 有能力幹這些家務活兒時, 他們卻沒有興趣幹這類事了。 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他們的活動範圍擴大了, 產生了新的更廣泛的興趣, 與同齡人的交往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 家長下班後, 支使孩子幹這幹那的時候, 他們很不情願, 表示怠慢和反感, 惹得家長很生氣, 若態度不冷靜, 還會造成家長與子女之間的矛盾。 如果自幼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孩子長大之後, 仍然能愉快地參加家務勞動, 並不感到額外的負擔。 錯過了這個時機, 再想補救, 就比較困難。
國外一些兒童教育學家認為, 全家人在一起(包括孩子在內)分工做家務, 是培養子女萌發責任感的起步。
Advertisiment
完成家務的過程, 可以幫助孩子儘早樹立自尊, 養成負責的習慣, 並形成凡事依靠自己獨立完成的自信心。 對幼兒來說, 勞動僅僅是一種教育的形式, 不在於勞動的量多少, 而在於勞動過程和結果對幼兒的教育作用。 所以家長既不能忽視幼兒的勞動教育, 認為可有可無。 又不可把勞動當作懲罰幼兒的手段。
家長在有意識安排幼兒勞動的同時, 要考慮到幼兒的自身特點。 首先, 要考慮幼兒的接受性, 無論是勞動的內容, 時間, 還是其它一些因素, 都必須是幼兒能承受得了的。 比如勞動時間方面, 3-4歲的幼兒可勞動10-15分鐘;6—7歲的幼兒可勞動20-30分鐘。 超過了這個限度, 幼兒往往就接受不了。 另外, 要增強
勞動的趣味性。
Advertisiment
這是調動幼兒勞動積極性的一大法寶。 比如採取競賽的形式, 既可以滿足他們爭強好勝的心理, 又可以使勞動富有情趣。 家長還要通過勞動來發展他們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表現力和思維能力, 因為幼兒的勞動離不開這幾種能力。 正確地組織幼兒參加勞動的過程, 也就是發展他們智力的過程。 例
如, 幼兒試著洗衣服, 就可以讓他們觀察肥皂在水中會溶解、起泡, 能夠洗淨東西等, 來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在開始指導孩子做家務或參加簡單的勞動時, 父母必須十分耐心。 孩子初做時往往丟三落四, 虎頭蛇尾, 不知道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這是孩子開始做家務時的通病。 對於不同年齡層次, 不同興趣愛好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應分配不同的家務。 孩子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並因此經常受到父母的表揚, 久而久之, 孩子對做家務以及
其他有益的事情就會充滿自信心, 並且樂意去做。
5歲以前年齡段的孩子可以完成下列家務:收拾碗筷, 節約水電(關燈、關水龍頭等), 衣服分類放好, 曬收鞋子, 收拾自己的物品, 給大人遞拿一些輕微物品(如氣筒、書籍、衣服, 肥皂等), 家長可以從中有選擇地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些事情。
專家們認為, 學齡前是開始引導孩子做家務的好時機。 由於這個年齡組的孩子充滿好奇心, 對任何事情都想試一試, 因此只要大人讓做的事, 孩子都會積極去幹。
但是, 父母應注意的是, 5歲以前的孩子做家務, 父母還不能大鬆手, 應在旁邊督導。 一是可以及時糾正孩子不正確的方式,二是可以防止孩子在做家務時發生意外。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還要適當增加孩子參加勞動的內容,鼓勵孩子多參加社會公益勞動,有利於孩子的道德成長。 一是可以及時糾正孩子不正確的方式,二是可以防止孩子在做家務時發生意外。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還要適當增加孩子參加勞動的內容,鼓勵孩子多參加社會公益勞動,有利於孩子的道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