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父母學堂>親子溝通>正文

怎樣才能讓孩子和自己親近

做了父母, 卻擔心孩子與自己不親。 這樣的擔心并不少見。 研究顯示:孩子與父母的親密程度深切影響日后成長中的人格、心理等各項健康指標;同時, 也關系人際關系處理和社會融合能力。 別著急, 給你十招, 促進孩子與你的親密關系:

一、肢體語言的接觸

東西方民族的差異在于西方人熱情奔放, 東方人含蓄保守。 這樣的性格差異也顯現在育兒態度上。 東方父母應學習西方父母, 多與孩子進行擁抱、親吻等肢體接觸。 有時候, 情感的交流與了解, 借肢體語言傳遞, 反而較言語來得深切。

二、固定的“家庭時間”

每天固定一個時間,

Advertisiment
如睡前半小時, 與孩子親密相處, 講故事、聊天、玩游戲, 任何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都可以在這個時候共同實現、完成。

三、言出必行

平時對孩子的任何承諾, 都應如約履行, 不能認為"反正孩子還小, 什么都不懂", 就輕易反復、后悔、遺忘, 在孩子心里建立起對父母的信賴感, 進而產生信任與默契。

四、培養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種站在對方立場上將心比心的貼心感覺。 父母可利用"家家酒"的角色扮演游戲, 讓孩子扮演爸爸或媽媽, 彼此立場對調, 并擬設一種情況讓他處理;或是利用說故事的方式, 道出劇中人物心情, 再反問:如果是他, 會怎么做?

五、從微笑開始

即使是年幼的稚兒, 也會非常關心、注意父母的一舉一動。

Advertisiment
因此, 為人父母隨時保持心情愉快、面帶笑容是很重要的, 除了使孩子毫無顧忌接近自己外, 也是給予孩子極佳的身教。

六、除了溝通, 還要尊重

中國父母權力一向較大, 常因擔心孩子"少不更事"而擅自為其決定大小諸事。 其實, 此舉只會減少孩子自主學習及獨立的機會。 父母應讓孩子從小養成習慣, 家中決策、或與他有關的事宜, 皆事先與孩子討論或告之原因。

七、立即給予回應

當孩子叫你, 或時而在你身邊打轉時, 父母應立即給予回應或親切詢問他是否有事要告訴你?或許孩子只是感到寂寞, 僅僅想得到你的一個擁抱。

八、勇于認錯、完全坦誠

父母常會告誡孩子:犯了錯應勇于認錯。 同理, 父母若無心錯罵了孩子,

Advertisiment
也應坦誠認錯。 因為, 完全的坦白, 是增進親子親密度的最佳潤滑劑。

九、父母和諧, 有助幼兒成長

夫妻之間感情是否和諧, 絕對會影響到育兒的成效。 如果彼此成天只顧著唇槍舌戰, 那么只會使寶寶變得沉默寡言又自閉了。

十、常說"我愛你"

記得常對孩子說:"我愛你!"千萬別覺得肉麻而不愿說。 當你心中有所感, 便要說出來讓孩子知道, 同時也教導孩子適時地表現自己的感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