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應對產後腹痛、腹脹與便秘

產後初期出現的陣發性下腹痛是產後宮縮痛。 產後宮縮是子宮復原的表現, 並有止血和排出宮腔內積血和胎膜的作用。 宮縮時, 於下腹部可摸到隆起變硬的子宮。 這是生理現象, 一般持續3~4天自然消失, 不需做特殊護理。 疼痛嚴重的產婦可做下腹部熱敷、按摩。 但必須排除胎盤、胎膜在子宮內的殘留, 如有殘留, 宮縮痛往往較重, 常伴有較多陰☆禁☆道出血, 需醫療介入。

許多產婦產後3~5天或更長時間, 解不下一次大便, 造成腹脹、肛裂、痔瘡等多種不良後果。 由於產後腹壓下降, 排便使不上勁。 而分娩前後又因進食較少,

Advertisiment
剖腹產還要術前術後禁食, 腸道內沒有一定容量的食物殘渣, 不足以刺激排便。 如果有會陰裂傷或會陰切開, 蹲下排便時可引起疼痛, 產婦不敢排便。 剖腹產不能馬上下床, 而產婦又不願在床上躺著排便、排尿。 這些都造成產婦產後便秘, 消化不暢。

其實, 除非有產後併發症, 醫生要求產婦臥床休息, 通常情況下, 剖腹產24小時後就可以下床大小便了。 為防止產後便秘, 產婦應適當增加活動量, 加強腹肌與盆底肌的鍛煉, 做產褥期保健操;正確搭配飲食,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也可睡前飲蜂蜜水1杯。

產後泌尿系感染

產前或產後導尿或留置導尿管, 誘發前尿道細菌進入膀胱, 造成尿道和膀胱黏膜損傷, 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危險。

Advertisiment
統計資料表明, 分娩前常規導尿, 產褥期發生尿路感染者占9%;留置尿管72小時以上者, 幾乎全部發生菌尿, 細菌沿尿道與導尿管之間的黏膜上升而進入膀胱, 引起膀胱炎, 甚至腎盂腎炎。

產後注意會陰局部清潔, 處理好分泌物, 不要憋尿, 多飲水, 這樣可預防泌尿系感染。 一旦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暢、腰痛等症狀, 要及時看醫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