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在, 好像大家都很重視孩子學習, 更知道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多麼重要。 那麼, 一個孩子成績是否優秀, 主要靠什麼?

自覺學習、積極上進, 也就是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

讓一個孩子離開父母、老師的管教依然會自主學習的是什麼能力呢?

但是, 讓大家頭疼的是孩子沒有自主學習的精神, 也沒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影響了孩子的成績和出色的表現對嗎?

咱先來看一個案例:

小學時, 女兒的成績非常好。 我對女兒特別用心, 因為我想讓他優秀, 就給他報了各種補習班, 並且每天陪送她。 晚上回家後,

Advertisiment
我不但會一直在身邊輔導孩子寫作業, 還會督促孩子把第二天的用品全部收拾妥當, 所以, 孩子成績非常好, 作業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

上了初中後, 孩子開始住校, 結果一年下來, 成績嘩嘩地下降。 於是我們把孩子接回家住, 目的是能看著她多些學習時間, 想利用在家住的這段時間把孩子的學習管好。

但事與願違, 孩子的成績雖然稍微有了起色, 但再沒有回到從前的樣子。 跟老師溝通過, 老師說孩子沒有目標, 找不到學習的樂趣, 好像在為老師和家長學習。 學習上主動性差, 每天只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不會去主動預習或複習。

這次, 看到成績我沒有罵他, 但我的態度也不是非常好, 跟孩子說:“為什麼又考成這樣?你就不能用用功?”孩子看可我一眼,

Advertisiment
就說下次努力。 可是接下來的兩次月考成績依然一樣。 我非常生氣說了些不該說的話, 現在孩子啥也不跟我說了。

我現在很焦慮、很著急:“孩子為什麼沒有學習的動力?講了這麼多的道理為什麼就沒有效果呢?”

大家看完這個案例有沒有同感?你的孩子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一、自主學習的作用。

主動性, 是個體按照自己規定或設置的目標行動, 而不依賴外力推動的行為品質。 由個人的需要、動機、理想、抱負和價值觀等推動。

換句話來問, 你為什麼要讓自己的孩子能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 容易發揮出自己的內力, 使學習能達到高效收穫對嗎?如果一個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強, 自律性高,

Advertisiment
就可以讓一個孩子在離開成人的管教和幫助下, 也能對自己的時間、學習、生活應付自如對嗎?

換句話說, 就是讓孩子能主動地、自發地、心甘情願地、發自內心地把學習當成非常重要的事去做, 真正地自己想學、想學好。

如果孩子真正達到這樣的狀態, 咱們還會不會發愁孩子的成績?還會不會因此而焦慮和生氣?

二、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如何喪失的。

1、父母管的太多, 讓孩子成了一個“拄拐棍”行走的人。

大家有沒有看到, 孩子現在的情況也是因為媽媽所致, 為什麼這麼說?就像案例中媽媽自己描述的: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學習很好, 好的背後是什麼呢?媽媽一直在幫助孩子、督促孩子、檢查著孩子, 也就是說, 是一個很負責的媽媽形象。

Advertisiment
從孩子的作業, 到孩子的成績, 再到孩子的時間等等, 媽媽都事無巨細地照顧的非常周全。

到了初中, 孩子開始住校, 離開了媽媽的陪伴和管束, 孩子就像一直拄著拐棍走路, 一下把拐棍撤掉了, 孩子忽然感覺失去了平衡, 她不知道如何使力才能立的穩、走的直, 儘管如他所說, 他也想努力, 但管不住自己。 原因在哪兒?

孩子太依賴媽媽這根“負責任”的拐棍了。

忽然離開, 孩子當然沒有能力走下去, 孩子也沒有信心自己走下去。 這時候, 媽媽看到了孩子的吃力和退步, 於是, 趕緊把孩子接回家, 重新成為了孩子的拐棍, 孩子的成績便又有了起色。 但已經不像在小學時那麼優秀, 為什麼?因為孩子已經在撤掉拐棍後不適應的時間太久了,

Advertisiment
功課已經落下很多。 而媽媽又沒有去告訴孩子如何在沒有拐棍的情況去走好自己的路。 孩子也不知道路應該是自己走的, 所以孩子根本就沒有多少要努力自己走好的決心和信心。

這樣的狀態是誰造成的?

還是媽媽。 孩子現在也想進步, 也想聽話, 但有很多時間管不住自己, 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有進步。 再加上孩子有一段時間放鬆了自己, 再想趕上去, 會很費力, 所以, 有些時候努力後看不到結果, 或者達不到媽媽的期望和要求, 所以就會洩氣了。 於是, 便出現了成績反反復複的現象。 努力一下或者媽媽管的緊些, 成績就上去一點, 只要媽媽一撒手, 或者自己一放棄, 就馬上下降。 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責任感差些, 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2、父母在學習上太用心,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責任意識。

案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這個媽媽真的是非常用心地在管孩子,盡最大的努力在陪伴孩子的學習,可是到後來為什麼不管用了呢?

大家看看,孩子成了什麼?

還用計畫自己的時間嗎?其實孩子自己根本沒時間。

孩子還用想自己應該學習哪一科嗎?不用,媽媽已經安排好了。

孩子成了木偶。木偶會有自己的思想嗎?木偶會有主動性嗎?木偶還要想怎樣做更好嗎?

所以啊,父母管的太多,就讓孩子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很多鍛煉的機會,更失去了主動性。

比如說,我有一個同事的孩子從小依賴性特別強,媽媽不在身邊陪著就不寫作業,媽媽在身邊看著,就能很快地完成。這是為什麼?

原因是,媽媽很要強,總是害怕孩子不會、寫不好,從上幼稚園起就養成了坐在孩子身邊陪寫作業的習慣,並且會隨時地指導孩子。時間久了,孩子覺得學習、寫作業不是他一個人的事,並且,如果他寫不好,好像媽媽會更著急、生氣。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覺得這件事,你必須自己負責完成,或者這件事,是幾個人共同的工作,哪種情況下你的主動性會強一些?

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知道為什麼包辦代替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主動性了。

大家看到事實上,學習成了誰的事?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憑什麼讓孩子負責呢?

3、不當的管教方式讓孩子失去自信,內力減弱。

當孩子成績不好時,媽媽態度生硬地對待孩子,批評孩子、數落孩子、甚至對孩子有點惡語相向,大家想一想,這樣做最大的弊端是什麼?

就會失去自信,孩子很多時候會覺得連父母都看不起我、看不上我,覺得我不行,我可能真的是一個很差勁的孩子。

再加上,成績的不斷下滑,是不是對孩子的自信也是一種不小的打擊?

另外,一個成績不斷下滑的孩子,或者成績不好的孩子,在老師那兒是不是也得不到多少好臉色?

這些都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力量,一個無力的孩子別說去戰勝困難了,可能連我們認為的最基本的事情也沒有自信做好是不是?

既然什麼都做不好,既然不能讓父母老師滿意,既然怎麼努力成績都不行,孩子還會努力嗎?

任何人都不會願意去做看不到希望的掙扎和努力對不對?

三、如何調動孩子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積極性。

1、接納孩子、鼓勵孩子,給孩子自信,讓孩子增長內心力量。

這真的需要父母的智慧了。

比如說,當我們去獨立做一件事,而我們沒有把這件事做好時,你一般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和感受?你一般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這件事?下次,你還會願意去做同樣的事情或類似的事情嗎?

我們一般都不願意去做自己做的不成功或不善長的事,這樣的心理應該說非常正常。

假如你的領導這時雪上加霜地對你一頓猛批,你還會想努力去做事嗎?即使去做,是不是多了應付,而少了主動性?

所以,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孩子成績的下滑,明白了嗎?

2、家長學會放手,讓孩子負責自己的事情。

媽媽總是在孩子的左右來來回回,讓孩子不明白他應該走自己的路了。所以,現在媽媽應該做的,就是告訴孩子應該走自己的路,因為路是他自己的,學習也是他自己的事。什麼時候孩子認同了媽媽的這個觀點,接受了這個“沒有媽媽和約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觀念時,孩子的內力才會發揮作用,也就是才會有自主學習的動力。

內力和外力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給孩子前行的力量也是相差非常懸殊的。孩子的學習就好比在拉車,本來拉車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媽媽總是怕孩子走的慢,所以一直幫孩子拉著車,孩子覺得不費力就可以走的很好很快,有這樣好的事,他當然就欣然接受了。而當媽媽一旦不再給孩子使力,孩子覺得拉車真是非常費勁的事,他拉一小段就覺得太累了,所以他就會越走越慢,甚至因為落後而耍賴停下來。這時候,成績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合理的方式是什麼呢?是孩子自己拉著車前行,讓孩子知道拉車就是他自己的事,而家長也不能完全地不管,而是把手搭在車後,讓孩子感覺到媽媽一直是陪伴著自己的,這是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持。當媽媽發現孩子遇到了一個溝坎,發現孩子拉的很吃力,孩子回頭要媽媽幫助的時候,媽媽就趕快使出自己的力量,幫孩子順利跨過這個坎。這時候,孩子不但會非常感激媽媽,會感覺到媽媽的愛和力量,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用更大的力就能越過這個溝坎。並且也會收穫跨越溝坎後的自豪感,從而找到一份自信。這樣幫孩子的方式,才是正確的方式。

一般來說,外力是通過內力來起到輔助作用的。如果孩子自己沒有興趣、沒有主動性、沒有對學習負責任的態度,只靠父母和老師去督促,一定效果不好。

孩子不再願意讓爸爸輔導,這是為什麼?

對於孩子不再讓爸爸輔導這件事,一樣是孩子一種宣示獨立的方式。他覺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手把手地教他,如果還像以前那樣教,他覺得自己還是沒長大的孩子,而他現在進入了青春期,所以,想要獨立,想要證明自己能行。所以,放手也是一種信任。

這種擔心我能理解,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你說的放手和真正的放手並不是真的一回事。真正的放手是什麼?是用言行和各種方式告訴孩子:你現在長大了,爸爸媽媽相信你自己可以了,所以,爸爸媽媽很放心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即使孩子一時學習退步了,也不會失去對孩子的信心,更不會去焦慮和指責,而是鼓勵孩子:沒關係的,這只是一時的變化而已,爸爸媽媽相信你慢慢能適應自己走的狀態。真正地給孩子信心,真正地從內心相信孩子能行。

而我們一般父母所說的放手是什麼呢?老師說要放手,那我就不教、不管孩子了,但卻在內心嚴重地擔心著、恐懼著,不斷地念叨著這樣能行嗎?就像看著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一樣,雖然孩子不想再讓媽媽拉著走,可是媽媽總是害怕孩子跌倒,所以兩隻手在孩子左右護著。不知道大家經歷過這樣的時段沒有,孩子不斷地把我們護在兩邊的手打掉,要自己走。這是孩子覺得自己能行了,不需要父母這樣護著了。而我們一般表現的是擔心和不信任。更嚴重的是,當看到孩子跌倒一下,或歪了一下,馬上驚慌起來,抱起孩子,再也不敢放手讓孩子去走。學習上也是這樣,在我們半信半疑地放手不管孩子時,還是在旁邊擔心著、恐懼著、焦慮著,一旦孩子的成績有所下滑,便又要恢復包辦的狀態。而這時候,孩子已經有了獨立的意識,並且,你這時候的相幫,更讓孩子證明了一點:我自己是不行的,沒有爸爸媽媽是不行的。然而,他這個時期的發展特點又促使他想要獨立承擔。而退步的結果讓他感覺到自己的無能。再加上父母的不信任,讓他慢慢也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孩子是在小學,他會很順從地聽從父母的話,讓父母輔導,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經不允許他再這樣,所以,他不但會失去自信,而且會惱羞成怒,這樣的怒氣本來是對自己無能的一種氣惱,這時候,恰恰父母伸手幫他,所以,他的怒氣便轉換了,變成了對爸爸媽媽的不滿,對自己管的太緊的一種痛苦和難受。於是,反抗便開始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什麼是真正的放手,怎樣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放手。簡單地不管可不是放手,而是放棄。所以,放手先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好!然後,隨時準備給孩子鼓勵和加油,在需要的時候,幫孩子一把。這個度大家會覺得不好把握,所以得摸索著進行,但關鍵的一點你自己可以檢驗,我是否真正的相信我們的孩子,我能否接納孩子的任何狀態出現。

那麼道理明白了,就要去實踐,怎麼實踐呢?

第一,先跟孩子道歉,告訴孩子:“媽媽以前的做法錯了,不但沒幫到你,還給你幫了倒忙,致使你自己不會用力了。”

第二,告訴孩子:“以後媽媽要放手了,因為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媽媽能做的就是一直會用溫暖的目光注視著你,用愛的力量支持著你,媽媽相信你,你自己能行。如果有哪個地方你覺得需要媽媽幫忙,媽媽一定會盡力而為。”

對於學習,我們應該給孩子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媽媽會一直在身邊陪著你,當你遇到困難求助媽媽時,媽媽一定會伸出援手的。這樣,既在心理上支持孩子,給了孩子力量,又讓孩子覺得自己應該負起責任,用心去做他自己的事。這樣主動性是不是就出來了?

第三,道理講明之後,真的要放手,而不能反復地去重新幫孩子拉車。這樣孩子會成為習慣,而更不用力,甚至存在僥倖的心理去等待有人幫他拉車。

第四,當你放手後,發現孩子果然退步了,果然管不了自己,你也不要焦慮,而是用坦然的心態去接納當時的一切結果,因為今天這個結果就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你必須接納。用你的冷靜告訴孩子:媽媽堅信,你可以自己走好!媽媽真的不用伸手了。孩子開始可能會很沮喪,也可能會很惱怒媽媽的不作為,但慢慢他會習慣,他會明白他已經沒有外力可借,要想走到前邊,只有自己使勁了。這時候,他的內力就會慢慢蘇醒。

第五,在孩子還在徘徊苦惱的時候,多鼓勵孩子,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進步,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習慣的養成,也要拿出來,放大它,從而給孩子自信,讓孩子相信自己能行。這其實就是王金戰老師說的,要給孩子一個上升的臺階,放像自己的期望值,讓孩子看到希望。假如你總是把目光放在以前孩子的優秀上,總是覺得孩子再達到小學階段時那個成績才算優秀,那麼,你的心態不會平和,你的要求就會變高,即使你努力讓自己不表現出來,但孩子能感覺到媽媽的失望。這樣孩子就會在你的失望中漸漸對自己失去信心,努力的盡頭也就慢慢變小了。

當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說風險當然會有,也許孩子會有一個很長時間的不適應期,也許孩子會因此一年、兩年不能上路,但總比孩子以後的一生都這樣不會走要好的多。關鍵是,你在這樣做的同時,就要做好接納一切結果的心理準備。不管孩子怎麼樣,你都一如既往地愛著你的孩子,當一個孩子感覺到媽媽一直以來的無條件的愛,一直以來的接納與信任的時候,孩子的內力、孩子積極向上的本性就一定可以表現出來,你就會看到一個陽光、開朗、充滿正能量的好孩子了。

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2、父母在學習上太用心,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責任意識。

案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這個媽媽真的是非常用心地在管孩子,盡最大的努力在陪伴孩子的學習,可是到後來為什麼不管用了呢?

大家看看,孩子成了什麼?

還用計畫自己的時間嗎?其實孩子自己根本沒時間。

孩子還用想自己應該學習哪一科嗎?不用,媽媽已經安排好了。

孩子成了木偶。木偶會有自己的思想嗎?木偶會有主動性嗎?木偶還要想怎樣做更好嗎?

所以啊,父母管的太多,就讓孩子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很多鍛煉的機會,更失去了主動性。

比如說,我有一個同事的孩子從小依賴性特別強,媽媽不在身邊陪著就不寫作業,媽媽在身邊看著,就能很快地完成。這是為什麼?

原因是,媽媽很要強,總是害怕孩子不會、寫不好,從上幼稚園起就養成了坐在孩子身邊陪寫作業的習慣,並且會隨時地指導孩子。時間久了,孩子覺得學習、寫作業不是他一個人的事,並且,如果他寫不好,好像媽媽會更著急、生氣。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覺得這件事,你必須自己負責完成,或者這件事,是幾個人共同的工作,哪種情況下你的主動性會強一些?

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知道為什麼包辦代替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主動性了。

大家看到事實上,學習成了誰的事?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憑什麼讓孩子負責呢?

3、不當的管教方式讓孩子失去自信,內力減弱。

當孩子成績不好時,媽媽態度生硬地對待孩子,批評孩子、數落孩子、甚至對孩子有點惡語相向,大家想一想,這樣做最大的弊端是什麼?

就會失去自信,孩子很多時候會覺得連父母都看不起我、看不上我,覺得我不行,我可能真的是一個很差勁的孩子。

再加上,成績的不斷下滑,是不是對孩子的自信也是一種不小的打擊?

另外,一個成績不斷下滑的孩子,或者成績不好的孩子,在老師那兒是不是也得不到多少好臉色?

這些都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力量,一個無力的孩子別說去戰勝困難了,可能連我們認為的最基本的事情也沒有自信做好是不是?

既然什麼都做不好,既然不能讓父母老師滿意,既然怎麼努力成績都不行,孩子還會努力嗎?

任何人都不會願意去做看不到希望的掙扎和努力對不對?

三、如何調動孩子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積極性。

1、接納孩子、鼓勵孩子,給孩子自信,讓孩子增長內心力量。

這真的需要父母的智慧了。

比如說,當我們去獨立做一件事,而我們沒有把這件事做好時,你一般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和感受?你一般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這件事?下次,你還會願意去做同樣的事情或類似的事情嗎?

我們一般都不願意去做自己做的不成功或不善長的事,這樣的心理應該說非常正常。

假如你的領導這時雪上加霜地對你一頓猛批,你還會想努力去做事嗎?即使去做,是不是多了應付,而少了主動性?

所以,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孩子成績的下滑,明白了嗎?

2、家長學會放手,讓孩子負責自己的事情。

媽媽總是在孩子的左右來來回回,讓孩子不明白他應該走自己的路了。所以,現在媽媽應該做的,就是告訴孩子應該走自己的路,因為路是他自己的,學習也是他自己的事。什麼時候孩子認同了媽媽的這個觀點,接受了這個“沒有媽媽和約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觀念時,孩子的內力才會發揮作用,也就是才會有自主學習的動力。

內力和外力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給孩子前行的力量也是相差非常懸殊的。孩子的學習就好比在拉車,本來拉車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媽媽總是怕孩子走的慢,所以一直幫孩子拉著車,孩子覺得不費力就可以走的很好很快,有這樣好的事,他當然就欣然接受了。而當媽媽一旦不再給孩子使力,孩子覺得拉車真是非常費勁的事,他拉一小段就覺得太累了,所以他就會越走越慢,甚至因為落後而耍賴停下來。這時候,成績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合理的方式是什麼呢?是孩子自己拉著車前行,讓孩子知道拉車就是他自己的事,而家長也不能完全地不管,而是把手搭在車後,讓孩子感覺到媽媽一直是陪伴著自己的,這是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持。當媽媽發現孩子遇到了一個溝坎,發現孩子拉的很吃力,孩子回頭要媽媽幫助的時候,媽媽就趕快使出自己的力量,幫孩子順利跨過這個坎。這時候,孩子不但會非常感激媽媽,會感覺到媽媽的愛和力量,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用更大的力就能越過這個溝坎。並且也會收穫跨越溝坎後的自豪感,從而找到一份自信。這樣幫孩子的方式,才是正確的方式。

一般來說,外力是通過內力來起到輔助作用的。如果孩子自己沒有興趣、沒有主動性、沒有對學習負責任的態度,只靠父母和老師去督促,一定效果不好。

孩子不再願意讓爸爸輔導,這是為什麼?

對於孩子不再讓爸爸輔導這件事,一樣是孩子一種宣示獨立的方式。他覺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手把手地教他,如果還像以前那樣教,他覺得自己還是沒長大的孩子,而他現在進入了青春期,所以,想要獨立,想要證明自己能行。所以,放手也是一種信任。

這種擔心我能理解,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你說的放手和真正的放手並不是真的一回事。真正的放手是什麼?是用言行和各種方式告訴孩子:你現在長大了,爸爸媽媽相信你自己可以了,所以,爸爸媽媽很放心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即使孩子一時學習退步了,也不會失去對孩子的信心,更不會去焦慮和指責,而是鼓勵孩子:沒關係的,這只是一時的變化而已,爸爸媽媽相信你慢慢能適應自己走的狀態。真正地給孩子信心,真正地從內心相信孩子能行。

而我們一般父母所說的放手是什麼呢?老師說要放手,那我就不教、不管孩子了,但卻在內心嚴重地擔心著、恐懼著,不斷地念叨著這樣能行嗎?就像看著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一樣,雖然孩子不想再讓媽媽拉著走,可是媽媽總是害怕孩子跌倒,所以兩隻手在孩子左右護著。不知道大家經歷過這樣的時段沒有,孩子不斷地把我們護在兩邊的手打掉,要自己走。這是孩子覺得自己能行了,不需要父母這樣護著了。而我們一般表現的是擔心和不信任。更嚴重的是,當看到孩子跌倒一下,或歪了一下,馬上驚慌起來,抱起孩子,再也不敢放手讓孩子去走。學習上也是這樣,在我們半信半疑地放手不管孩子時,還是在旁邊擔心著、恐懼著、焦慮著,一旦孩子的成績有所下滑,便又要恢復包辦的狀態。而這時候,孩子已經有了獨立的意識,並且,你這時候的相幫,更讓孩子證明了一點:我自己是不行的,沒有爸爸媽媽是不行的。然而,他這個時期的發展特點又促使他想要獨立承擔。而退步的結果讓他感覺到自己的無能。再加上父母的不信任,讓他慢慢也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孩子是在小學,他會很順從地聽從父母的話,讓父母輔導,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經不允許他再這樣,所以,他不但會失去自信,而且會惱羞成怒,這樣的怒氣本來是對自己無能的一種氣惱,這時候,恰恰父母伸手幫他,所以,他的怒氣便轉換了,變成了對爸爸媽媽的不滿,對自己管的太緊的一種痛苦和難受。於是,反抗便開始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什麼是真正的放手,怎樣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放手。簡單地不管可不是放手,而是放棄。所以,放手先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好!然後,隨時準備給孩子鼓勵和加油,在需要的時候,幫孩子一把。這個度大家會覺得不好把握,所以得摸索著進行,但關鍵的一點你自己可以檢驗,我是否真正的相信我們的孩子,我能否接納孩子的任何狀態出現。

那麼道理明白了,就要去實踐,怎麼實踐呢?

第一,先跟孩子道歉,告訴孩子:“媽媽以前的做法錯了,不但沒幫到你,還給你幫了倒忙,致使你自己不會用力了。”

第二,告訴孩子:“以後媽媽要放手了,因為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媽媽能做的就是一直會用溫暖的目光注視著你,用愛的力量支持著你,媽媽相信你,你自己能行。如果有哪個地方你覺得需要媽媽幫忙,媽媽一定會盡力而為。”

對於學習,我們應該給孩子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媽媽會一直在身邊陪著你,當你遇到困難求助媽媽時,媽媽一定會伸出援手的。這樣,既在心理上支持孩子,給了孩子力量,又讓孩子覺得自己應該負起責任,用心去做他自己的事。這樣主動性是不是就出來了?

第三,道理講明之後,真的要放手,而不能反復地去重新幫孩子拉車。這樣孩子會成為習慣,而更不用力,甚至存在僥倖的心理去等待有人幫他拉車。

第四,當你放手後,發現孩子果然退步了,果然管不了自己,你也不要焦慮,而是用坦然的心態去接納當時的一切結果,因為今天這個結果就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你必須接納。用你的冷靜告訴孩子:媽媽堅信,你可以自己走好!媽媽真的不用伸手了。孩子開始可能會很沮喪,也可能會很惱怒媽媽的不作為,但慢慢他會習慣,他會明白他已經沒有外力可借,要想走到前邊,只有自己使勁了。這時候,他的內力就會慢慢蘇醒。

第五,在孩子還在徘徊苦惱的時候,多鼓勵孩子,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進步,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習慣的養成,也要拿出來,放大它,從而給孩子自信,讓孩子相信自己能行。這其實就是王金戰老師說的,要給孩子一個上升的臺階,放像自己的期望值,讓孩子看到希望。假如你總是把目光放在以前孩子的優秀上,總是覺得孩子再達到小學階段時那個成績才算優秀,那麼,你的心態不會平和,你的要求就會變高,即使你努力讓自己不表現出來,但孩子能感覺到媽媽的失望。這樣孩子就會在你的失望中漸漸對自己失去信心,努力的盡頭也就慢慢變小了。

當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說風險當然會有,也許孩子會有一個很長時間的不適應期,也許孩子會因此一年、兩年不能上路,但總比孩子以後的一生都這樣不會走要好的多。關鍵是,你在這樣做的同時,就要做好接納一切結果的心理準備。不管孩子怎麼樣,你都一如既往地愛著你的孩子,當一個孩子感覺到媽媽一直以來的無條件的愛,一直以來的接納與信任的時候,孩子的內力、孩子積極向上的本性就一定可以表現出來,你就會看到一個陽光、開朗、充滿正能量的好孩子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