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培養和激發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之所以寫作業慢, 還有一個原因是對學習不感興趣。 只有感興趣的東西才更容易讓孩子獲得學習的動力, 也更易取得優秀的成績。 因此, 善於發掘、培養孩子的興趣並激發孩子的求知欲顯得至關重要。

1.何謂求知欲

求知欲是推動人們自己去探求知識並帶有感情☆禁☆色彩的一種內心要求, 是人們追求知識的動力。 一個求知欲強烈的人, 總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視周圍世界的一切事物, 從中捕獲自己需要的奇妙的獵物, 獲取新的知識。 對於孩子而言, 求知欲就是對知識的學習具有一種內在的渴望,

Advertisiment
按照通俗的話說, 就是“愛學”。 孩子只有“愛學”, 對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好的成績具有一種內在的持續的追求願望, 才可能“學好”, 並持續地保持好成績。

作為父母親, 需要特別重視如何誘發孩子的求知欲。 從小培養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可以使孩子具備努力驅動自己求知的動力, 自覺地、發自內心地去探求知識的寶庫, 不會因以後失去老師的教導、幫助而失去學習和求知的動力。 求知欲的培養, 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2.誘發求知欲的因素

孩子的求知欲是通過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 《論語?述而》裡說的“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就是指求知欲的內外因互相作用的過程最終轉變為孩子的自主的求知願望的狀態。

那麼, 究竟是外因為先,

Advertisiment
還是內因為先呢?這個問題大家討論的很多, 似乎沒有什麼定論。 但針對不愛學的孩子來說, 由教育者對孩子施加影響, 從而導致內因的形成並發生作用, 應當是可能的。

內在求知欲與外在求知欲。

由外因所導致的求知欲叫做外在求知欲, 外在求知欲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呈不穩定的狀態。 孩子在形成內在求知欲之前, 隨著知識的增加, 社會接觸面的擴大, 外在求知欲的鞭策作用將由強變弱, 如果在此過程中過分強調外在求知欲的作用, 反而會加速孩子厭學, 外在和內在的兩者相互作用, 才能起到作用。 因此, 外在求知欲不是最終的目的, 而應該是通過外在求知欲的誘發, 最終引導孩子形成穩定的內在求知欲。

Advertisiment

所謂內在求知欲, 就是孩子有意識或者潛意識地運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推理、接受新知識, 有意識或者潛意識運用知識進行學習, 在此過程中找到動腦的感覺和自己智慧的存在, 從而強化了能力的培養, 心理感受到付出和回報之間的平衡, 瞭解到知識的作用,明白學習的真正目的,從而產生想擁有更多知識的欲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