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教育>正文

快樂童謠讓寶寶輕松學說話

0~3歲是寶寶口語發展的關鍵期, 也是他們語言能力發展最快的時期。 此時, 他們對語言具有一種特殊的感受力, 對環境中的各種語言刺激格外敏感。 童謠可以說是寶寶最早接觸的語言類作品, 它具有篇幅短小、富于情趣、語言淺顯、音韻和諧的特點, 非常適合正處于語言敏感期的寶寶練習說話。

童謠學語階段一:語言準備階段, 童謠為寶寶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刺激

在寶寶掌握語言本領之前, 會經歷一個語言準備階段, 又稱前語言階段。 它出現在寶寶出生后的第一年, 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簡單發音階段(出生至3個月);連續音節階段(4至8個月);學語萌芽階段(9至12個月)。

Advertisiment
此時, 寶寶正在為發音和說出詞語做準備。

處于前語言階段的寶寶雖然還不能用語言準確表達意圖, 但他們的腦袋瓜兒從來沒有停止對周圍事物的探索, 他們在積蓄能量, 為日后的順利表達努力準備。 豐富的語言刺激是語言能力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平時, 媽媽可以為寶寶邊念童謠邊做動作。 寶寶雖然不會說話, 但是簡單明快的語言和有趣的動作, 會讓他們身心愉悅, 潛移默化地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

推薦童謠:《推磨歌》

推磨磨

磨面面

蒸饃饃

給哥哥

童謠中的“磨磨”“面面”“饃饃”“哥哥”四個疊音詞, 適合初學說話的寶寶練習。 媽媽和寶寶可以面對面坐著,

Advertisiment
各自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 再用右手握住對方左手的手腕, 搭成一個“磨”, 然后一邊說童謠, 一邊做出推磨的動作。

童謠學語階段二:語言發生階段, 童謠可培養寶寶說話的興趣

1~3歲的寶寶處于語言發生階段, 具體又可分為兩個發展階段:語言理解迅速發展階段(1歲至1歲半), 此時, 寶寶的語言理解能力大大增強, 但是, 他們說出的詞語仍然很少, 甚至會出現一個短暫的相對沉默期;積極說話發展階段(1歲半至3歲), 這時的寶寶, 開口說話的積極性很高, 他們的詞匯量大大增加, 語言技巧也迅速提高。

1歲半至兩歲的寶寶, 已經掌握了一些單詞句和雙詞句。 媽媽可以選擇適合的童謠, 以游戲的方式教寶寶學說, 提高他們對語言的興趣和敏感性。

Advertisiment

推薦童謠:《小白兔》

小白兔, 白又白

兩只耳朵豎起來

愛吃蘿卜和青菜

蹦蹦跳跳真可愛

媽媽邊念童謠邊學小白兔蹦蹦跳跳的動作。 寶寶開始可能說不全童謠, 但應該能說出其中的關鍵詞語, 如“小白兔”“蘿卜”等。 這時, 媽媽要堅持, 反復教寶寶學說, 并著重強調他常忽略的詞語。

童謠學語階段三:基本掌握口語階段, 童謠幫助寶寶學會表達

2~3歲的寶寶進入了基本掌握口語階段。 他們將在語音、語法以及口語表達能力方面迅速提高。 此時, 他們話語中的句子類型、語法功能開始逐漸豐富和完善, 已經可以說出一些復合句, 并漸漸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意圖和想法了。

學說童謠可以豐富寶寶的詞匯量, 促進寶寶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Advertisiment
隨著手部小肌肉群的發展, 此時他們還學會了翻書, 并樂于重復嘗試。

推薦童謠:《動物進山洞》

小兔小兔跳進山洞

山洞關門, 小兔快跑

小鳥小鳥飛進山洞

山洞關門, 小鳥快跑

烏龜烏龜爬進山洞

山洞關門, 烏龜快跑

媽媽彎腰將雙臂伸向一側, 搭成一個“山洞”, 引導寶寶根據童謠內容, 模仿相應的小動物鉆進“山洞”。 當說到“關門”時, 媽媽的雙臂迅速合攏, 寶寶要趕緊跑出“山洞”。 如果被媽媽的雙臂夾住, 寶寶就輸了。 學說童謠時, 媽媽應讓寶寶了解三種小動物, 小兔、小鳥、烏龜的特征, 引導他將“跳”“飛”“爬”三種動作做出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