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國外教師素質研究得到的啟示

教師角色應賦予新內涵美國心理學家林葛籣說:“角色是建立在我們對自己的期望上面的。 這些期望, 從另一方面說來, 是來自別人對我們期望的主要方面。 ”因此, 教師角色特點體現了社會對教師角色的素質要求和教師對自己承擔的任務的自覺意識。

國外社會學家普遍認為, 教師在社會變革中所擔負的使命及角色起了變化。 歐美一些人士認為, 未來教師角色, 應具有人文特質, 指導學生過智慧型生活, 它不再是傳統社會中的只傳授知識的嚴師, 也不全是只顧眼前利益的“靈師”, 而應該是拓展心靈智慧的“人師”。

Advertisiment

林葛籣認為現代教師實際上是擔負著多種職責和功能的, 扮演著許多心理角色。

這種角色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是“教學與行政的角色”, 其中教員角色最重要, 還有模範、社會的代表、課堂管理員、辦事員、青年團體工作者, 公眾的解釋者等次要角色。 第二是相對地扮演的新角色, 即“心理定向的角色”, 包括教育心理學家、人的關係的藝術家、社會心理學家、催化劑和心理衛生工作者等角色。 第三是“自我表現的角色”, 包括社會服務工作者, 學習者和學者、家長等形象。 林葛籣說:“近些年角色的著重點和教師扮演方式有了新內容”。 “教師扮演許多角色。

這些角色相互聯繫並且相互重疊。 有些角色相互補充, 而有一些又彼此矛盾”。

Advertisiment

在教師角色理論的研究中, 近二、三十年來, 國外學者在對教師“心理定向角色”有了新的認識。 按傳統的看法, 教師的智力、知識水準與其教學效果密切相關。

然而, 莫斯和懷爾德、巴爾和鐘斯等研究表明, 在教師具備一定的智力和學歷後, 其智商同教學效果相關極低, 知識水準與學生學習成績相關微弱。 而達到了必要的智力和知識水準後, 對教學效果有重要的因素, 西方研究者希勒及其同事的許多研究指出, 是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口頭表達能力、組織教學能力等。 西方學者進一步證明, 在具備了教學能力後, 教師的人格因素是學生學習和成長有重大影響的要素或“變數”。 勒溫等人的實驗和羅森塔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實驗表明,

Advertisiment
教師作風民主、態度熱忱、關心幫助學生、期待學生進步這些良好的人格特徵, 對學生的成長有積極作用。

國外這些教師角色的研究成果啟示我們:教師角色應賦予新內涵。 要改變過去那種認為教師只教書, 可以不去全面關心學生成長的觀點, 而要扮演全面關心學生成長的多種角色。 每個教師只有自覺地意識到社會需要自己扮演全面關心學生成長的角色, 並注意培養那種育人所必備的優良的心理品質和人格因素, 才能成為一位受歡迎的人民教師, 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現代教師不僅應該成為“嚴師”、“靈師”, 更重要的是努力使自己成為“人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