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因素

學前教育期是孩了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初步形成的時期, 孩子個性和性格的發展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 第一是要受神經系統發育的形響。 對於處於學前期的兒童來說, 雖然他們的大腦獲得了很大的發解, 重量己達成人的十分之八九, 可是他們的腦細胞卻很柔嫩, 他們大腦的生理機能尚未成然, 中樞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支配作用, 尤其是大腦操縱小肌肉群的能力還比較差。

加之他們目側能力差, 空間知覺不準確, 還有就是這一時期孩子的好奇心特別強烈, 所以造成了孩子在各種運動或動作時就特別容易出現錯誤和過失,

Advertisiment
就特別容易產生破壞和掇壞東西的現象。 例如孩子想把盛水的杯子放到桌子上, 結果卻事與願違, 失手把杯子打碎了, 又如把剛買來的玩具拆卸的七零八落, 把家裡的漂亮的玻漓器皿摔得粉碎等等。

這一時如正是孩子的運動器官處於迅速發展的階段, 所以他們對運動表現了水不滿足的欲望, 尤其是5--7歲幻男孩, 往往過分地好動、好鬥、淘氣, 常常會出現因互相追逐扭打而撕破衣服, 因爬揪或因攀登、跳躍而跌傷手足的事。 在這一時期, 由於孩子的大腦細胞還很稚嫩柔弱, 他們神經系統的興奮過程大大強於抑制過程。 這種抑制過程的柔弱和興奮過程的強烈而產生的反差, 以及他們強烈的興奮性還很不穩定,

Advertisiment
再加上過強的運動欲望, 就使他們的行為很容易衝動而失去控制。 這些合併在一起, 就使這一時期的孩子顯得特別的淘氣、頑皮, 再加上他們意志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製力還很差, 他們的注意力還不集中, 經不起外界的刺激、干擾、引誘而產生轉移, 這就使他們行為的目的性變得盲目和不穩定。

例如在幼稚園裡, 孩子們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做操, 突然看見天上一架飛機飛過, 孩子們馬上就歡呼跳躍起來, 他們就會不顧老師的哨聲和口令。 這並不是孩子們不聽話, 不守紀律, 而是他們的注意力和興奮點發生了轉移, 這正是處於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們所特有的特徵。 又如, 孩子們正在樹林裡做採集樹葉標本的活動,

Advertisiment
突然看到樹林邊跑來了一群羊, 那麼他們就會很興奮地跑過去看羊, 有的學著羊叫, 有的爬在地上學羊跑, 完全把採集樹葉做標本的事忘記了。

孩子們的這些表現是由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特徵決定的, 大人對孩子的過失或錯誤不要輕率地粗暴批評或叱責, 而要認真仔細地分析原因, 採取正確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個性是隨著年齡的增大逐步形成的, 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也是需要在生活中經過長期的培養才能養成的,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人的指導、鼓勵和肯定, 有時還需要大人們一起共同參與。

第二是孩子個性性格的發展受生活環境的影響。 人的個性是一個複雜的、多側面的、多層次的動力結構系統,

Advertisiment
它主要由: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觀等), 個性心理特徵(包括氣質、性格、能力等), 自找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 自我調節等), 心理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情感、意志等), 心理狀態《包括注意、激情、心挽等), 當以上成分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並具有穩定的、有傾向性的獨特特點, 才組成個性。

人的個性的形成和發展是貫穿在人的整個生活過程之中的, 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它是受家庭和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 是在個人實踐活動中逐漸塑造而成的。 雖然個性的形成並不限於兒童、少年和青年時期, 但良好個性的塑造還是越早越好。 愉快的家庭生活能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Advertisiment
並使他們增強自知、自信和自林, 在愉快的氣氛中成長, 能使幼兒精神舒楊, 性格開朗, 有利於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

因為學前教育期是孩子個性的初步形成期, 在學前兒童個性形成中, 孩子的自我意識、特別是道德意識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為了給孩子今後個性的健康發展打一個良好的基礎, 對孩子的教育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培養, 一是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二是幫助孩子建立和諧的同伴關係, 三是要注意不要對孩子持完關主義觀點, 鼓勵孩子張揚個性:四是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