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園教案:幼兒入園前的必修教育課

幼兒期是人生的初始階段, 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 如果不適時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便會錯失良機, 養成不良行為習慣。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寶貝, 大多數在家裡嬌生慣養。 有些家長也總是覺得孩子年齡太小, 行為習慣的養成等上了幼稚園自然就會變好。 這種誤導性的觀念在很多家庭中還普遍存在。 因此, 孩子剛入園時出現了哭鬧不止, 自由任性, 不能適應有一定規則的環境, 適應新環境的時間變長, 在家裡尋找各種藉口回避上幼稚園等等……

案例描述

豆豆今年3歲, 是剛入園的新生,

Advertisiment
曾經在外婆和媽媽的陪同下上過親子班。 開學的第一天, 豆豆剛來到教室, 眼睛到處看, 一會摸摸這兒, 一會拍拍那兒。 對新的環境充滿了好奇, 對老師和同伴有種新鮮的感覺。 外婆離開後, 表現也一直趨於平穩狀態。 下午離園時, 外婆緊張地問:“今天表現怎麼樣?我家孩子可沒離開過我。 ”我微笑著鼓勵地說:“今天的表現非常好, 希望明天要保持哦。 ”其實以我將近十年的帶班經驗來看, 孩子到明天可能會出現哭鬧的情況, 今天只是他還沒緩過勁來的一種表現。 果然不出所料, 第二天, 豆豆在教室門口就大聲地哭了起來, 嚷著:“我要回家, 我要回家, 我不要上幼稚園。 ” 外婆焦慮地看著我, 說:“怎麼就這樣了?昨天不是還好好的,
Advertisiment
今天怎麼就不要來了?”我抱過孩子, 說:“外婆, 你放下孩子後就走, 這樣會減少他哭鬧的時間。 如果你這麼抱著不撒手, 他一定會哭得更厲害。 ”外婆看著哭鬧的孩子, 顯然沒聽進去我的話, 說:“我再帶著他在操場上轉轉, 一會兒不哭再來吧。 ”說完便把孩子抱走了。 過了一會兒, 外婆拖著哭鬧不止的豆豆, 一把推給我, 說:“這孩子, 怎麼說都沒用, 真不聽話, 我走了。 ”只見外婆轉身走了, 還用手抹了抹眼角的淚水。 豆豆一個勁地哭鬧:“我要外婆, 我要外婆。 ”午餐時不肯吃飯, 午休時不肯睡覺, 哭鬧的時間很長。

接下來的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 豆豆每天入園前都要和外婆進行一番較量, 不肯進園和哭鬧不止, 很顯然他不適應這樣有規則的集體生活。

Advertisiment
集體活動時, 小朋友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他從不坐下, 跟在老師後面, 一個勁地問:“外婆什麼時候來?外婆什麼時候來?”午睡時, 他想哭就哭, 想大聲喊就大聲喊, 怎麼哄勸他都不聽, 經常把已經入睡的孩子都吵醒。

第八天、第九天……第三十天, 豆豆逐步有了集體的概念, 知道自己要上幼稚園了。 同時還是存在哭鬧的現象, 只不過從任性的想哭就哭發展到階段性哭鬧以及情緒性哭鬧。 這時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不接受規則, 不願受到約束。 同時, 家庭教養中的行為習慣逐漸顯露:集體活動時, 不願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 午餐時, 不願意自己安靜進食, 老師喂他, 不愛吃的菜就往外吐, 吐得桌上地下到處是。 午睡時,

Advertisiment
不願睡在自己的小床上, 穿著襪子在地板上跑來跑去等等。 愛粘著老師, 老師去哪裡他也去哪裡。 如果老師幫助他坐回小椅子上, 他就耍脾氣, 賴在地上不起來……

應對策略

1. 與家長積極聯繫溝通, 家園協力, 促幼兒健康成長

要找出根源所在, 我覺得首先和孩子的母親及外婆進行一次深入的溝通是十分必要的。 在進行溝通之前, 除了憑藉一些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以外, 我還翻閱查找了一些資料, 以便於在溝通時能讓家長從心理上接受我傳授的正確教育觀念。 在進行溝通之後, 孩子的媽媽說以前沒意識到孩子的這些習慣會讓孩子變成這樣, 她認同我的教育觀念, 而外婆卻在一旁不說話。 於是, 我便和外婆聊開了,

Advertisiment
從孩子的衣食住行一直聊到現在入園的表現。 外婆終於說:“其實我們也發現他到了幼稚園有了些進步。 ”聽完, 我立即從孩子身心健康的長遠發展入手, 與他們共同協商, 制定了以下的教育策略:

(1)孩子哭鬧或者不想入園, 是因為在幼稚園裡會受到規則的限制, 不會像在家裡一樣無拘無束, 也不會像在家裡一樣, 時時刻刻有一個人陪在他身邊。 無論孩子用任何理由、藉口、哭鬧等方式不想上幼稚園時, 在身體沒有不舒服的情況下, 請家長堅持送入幼稚園。

(2)將孩子送入園後立即離開, 多黏在一起只會讓孩子哭鬧更久, 對健康不利。 這種情況家長也試過很多次, 越是不放手孩子越是鬧得厲害。

(3)回家後家長和豆豆多交流, 正面地引導:“你在幼稚園裡有什麼開心的事情說給外婆和爸爸媽媽聽一聽好嗎?”加深他對幼稚園的好感,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熱愛幼稚園,熱愛集體、同伴與老師。

(4)希望媽媽能多抽出時間來陪伴豆豆,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樣豆豆對媽媽有了熟悉感、親切感後不會一味地黏著外婆。外婆在家庭教育中要學會對豆豆說“不”,合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同時,我也告知他們:愛孩子,並不是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這不是愛,這是溺愛。現在的溺愛會“成就”他將來的自私、任性、經不起挫折。因此,有要求的愛、適度的愛才是對孩子最具有責任的愛。他們連連點頭,說一定盡力配合幫助豆豆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2. 根據孩子年齡特點,給予其安全感和熟悉感

豆豆在班級中屬於月份最小的孩子,和月份大的孩子還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在孩子年齡越小的時候表現越明顯。因此,根據小年齡幼兒的心理特點,首先要與他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方式,讓他信賴,讓他感覺到在這個環境中是安全的。採取的方法:當孩子的表現有進步時,抱一抱,親一親。經常對孩子微笑,說話的語氣放慢。用眼神、動作、表情等進行溝通。真正地用心去感受孩子,感受他的喜怒哀樂。

3. 凡事要求在前,鼓勵與道理並進

孩子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後,要想讓他儘快適應新的環境。那就必須要讓他熟悉新環境中的規則和要求。因此,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教師不是光說出要做什麼,對於做什麼事要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戶外活動之前,請豆豆去排隊。事先要和他提出要求:我們和小夥伴們一起去排隊,就像開著小火車一樣,一個跟著一個開出去,好嗎?排隊的時候要像解放軍叔叔一樣,抬頭挺胸這樣才會有精神。而不是一味地說:“豆豆快去排隊。”實踐證明:前種方式對孩子比較有效。當孩子能達到一定要求時,鼓勵要跟進。豆豆排隊排得好,教師此時要抓準時機,恰當鼓勵,增強豆豆在集體活動中的自信心。

4. 適當地轉移其注意力

豆豆後期的表現狀態是情緒化的哭鬧,或者是遇到不滿足他的要求時便哭鬧。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及時轉移他的注意力。因為之前觀察到豆豆在動手能力方面的發展是較好的。於是,我請他幫助別的小朋友分發書本。或者是幫助老師找尋操作材料,或請他參與示範活動等。這些方法都是幫助豆豆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5. 利用同伴的力量為其建立歸屬感

豆豆這樣哭鬧時間較長的孩子,他自己心裡也清楚在集體中他是特殊的,因此,他會覺得缺少安全感,沒有歸屬感。為此,在一日生活中充分利用各個環節幫助豆豆建立歸屬感。例如:在洗手前的環節,念兒歌,請豆豆去與每個孩子握握手;在集體活動中,老師適時找機會讓同伴與他互相擁抱;在玩角色遊戲的環節,豆豆喜歡做“娃娃家”的娃娃。那麼同伴便是他的爸爸、媽媽,一家人在一起相親相愛。我還為他們照了相留念,拿給他們看。從每個細節中幫助豆豆獲得同伴的認可,增強豆豆在集體中表現的欲望和自信心。慢慢地,豆豆有了一定的歸屬感,他知道自己是班級中的一份子,便會慢慢找到歸屬感。

6. 持之以恆,適時觀察

對豆豆的教育方法多樣的同時也要持之以恆,堅持與家長積極溝通,及時回饋在園表現。家園教育要求保持一致,不能給孩子製造機會,變成 “兩面派”。家長每次聽到、看到豆豆在園的進步,以及養成的好習慣自然地表現出來的時候,豆豆外婆覺得孩子上幼稚園和不上幼稚園完全不一樣了。因此,對於我提出的家園一致要求,也堅持了下來!

豆豆入園的表現一天比一天有進步,漸漸地,他有了很多好朋友,集體活動中能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積極舉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吃飯,不挑食;午睡不再黏著老師,能獨自入睡……看到豆豆的變化,豆豆外婆心裡說不出的高興和欣慰!

正面地引導:“你在幼稚園裡有什麼開心的事情說給外婆和爸爸媽媽聽一聽好嗎?”加深他對幼稚園的好感,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熱愛幼稚園,熱愛集體、同伴與老師。

(4)希望媽媽能多抽出時間來陪伴豆豆,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樣豆豆對媽媽有了熟悉感、親切感後不會一味地黏著外婆。外婆在家庭教育中要學會對豆豆說“不”,合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同時,我也告知他們:愛孩子,並不是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這不是愛,這是溺愛。現在的溺愛會“成就”他將來的自私、任性、經不起挫折。因此,有要求的愛、適度的愛才是對孩子最具有責任的愛。他們連連點頭,說一定盡力配合幫助豆豆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2. 根據孩子年齡特點,給予其安全感和熟悉感

豆豆在班級中屬於月份最小的孩子,和月份大的孩子還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在孩子年齡越小的時候表現越明顯。因此,根據小年齡幼兒的心理特點,首先要與他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方式,讓他信賴,讓他感覺到在這個環境中是安全的。採取的方法:當孩子的表現有進步時,抱一抱,親一親。經常對孩子微笑,說話的語氣放慢。用眼神、動作、表情等進行溝通。真正地用心去感受孩子,感受他的喜怒哀樂。

3. 凡事要求在前,鼓勵與道理並進

孩子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後,要想讓他儘快適應新的環境。那就必須要讓他熟悉新環境中的規則和要求。因此,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教師不是光說出要做什麼,對於做什麼事要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戶外活動之前,請豆豆去排隊。事先要和他提出要求:我們和小夥伴們一起去排隊,就像開著小火車一樣,一個跟著一個開出去,好嗎?排隊的時候要像解放軍叔叔一樣,抬頭挺胸這樣才會有精神。而不是一味地說:“豆豆快去排隊。”實踐證明:前種方式對孩子比較有效。當孩子能達到一定要求時,鼓勵要跟進。豆豆排隊排得好,教師此時要抓準時機,恰當鼓勵,增強豆豆在集體活動中的自信心。

4. 適當地轉移其注意力

豆豆後期的表現狀態是情緒化的哭鬧,或者是遇到不滿足他的要求時便哭鬧。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及時轉移他的注意力。因為之前觀察到豆豆在動手能力方面的發展是較好的。於是,我請他幫助別的小朋友分發書本。或者是幫助老師找尋操作材料,或請他參與示範活動等。這些方法都是幫助豆豆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5. 利用同伴的力量為其建立歸屬感

豆豆這樣哭鬧時間較長的孩子,他自己心裡也清楚在集體中他是特殊的,因此,他會覺得缺少安全感,沒有歸屬感。為此,在一日生活中充分利用各個環節幫助豆豆建立歸屬感。例如:在洗手前的環節,念兒歌,請豆豆去與每個孩子握握手;在集體活動中,老師適時找機會讓同伴與他互相擁抱;在玩角色遊戲的環節,豆豆喜歡做“娃娃家”的娃娃。那麼同伴便是他的爸爸、媽媽,一家人在一起相親相愛。我還為他們照了相留念,拿給他們看。從每個細節中幫助豆豆獲得同伴的認可,增強豆豆在集體中表現的欲望和自信心。慢慢地,豆豆有了一定的歸屬感,他知道自己是班級中的一份子,便會慢慢找到歸屬感。

6. 持之以恆,適時觀察

對豆豆的教育方法多樣的同時也要持之以恆,堅持與家長積極溝通,及時回饋在園表現。家園教育要求保持一致,不能給孩子製造機會,變成 “兩面派”。家長每次聽到、看到豆豆在園的進步,以及養成的好習慣自然地表現出來的時候,豆豆外婆覺得孩子上幼稚園和不上幼稚園完全不一樣了。因此,對於我提出的家園一致要求,也堅持了下來!

豆豆入園的表現一天比一天有進步,漸漸地,他有了很多好朋友,集體活動中能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積極舉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吃飯,不挑食;午睡不再黏著老師,能獨自入睡……看到豆豆的變化,豆豆外婆心裡說不出的高興和欣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