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兒入園初期哭鬧解決幾法

幼兒入園初期, “哭鬧”是典型的情緒反應, 它令家長們心痛焦急、萬般無奈;更使幼稚園老師手忙腳亂、一籌莫展。 在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中曾指出:“幼兒具有對家庭的依戀情緒。 ”也就是說從幼兒出生到入園之前, 都是在熟悉溫暖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生活的, 因此幼稚園對於幼兒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環境, 對這個陌生的環境產生的不安全感、恐懼感是導致幼兒哭鬧的最根本原因。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幼兒減輕哭鬧、儘快適應幼稚園的學習生活呢?從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總結了五法:

Advertisiment

一、提前熟悉法

所謂提前熟悉法就是讓幼兒在入園前提前熟悉幼稚園。 家長經常性的帶幼兒到園內玩耍, 看哥哥姐姐們在幼稚園怎麼樣生活的, 問幼兒想不想和他們一樣唱歌跳舞、念兒歌、玩玩具、講故事, 帶幼兒參觀教室, 指給幼兒看一些漂亮的牆飾畫, 告訴他們是老師畫的, 幼稚園老師最喜歡小寶寶。 使其對幼稚園產生嚮往之情, 對老師產生一定的依戀情緒, 這樣, 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 幼兒就不會感到特別陌生、恐懼。

二、表揚鼓勵法

幼兒一旦入園開始集體生活, 老師就要注重個體差異, 對不同性格特徵的幼兒分別對待。 如對一些性格溫柔、膽小、乖巧的幼兒採取表揚鼓勵法, 用親切的語氣告訴他們:“你們是老師的乖寶寶,

Advertisiment

幼稚園不哭不鬧, 真能幹, 老師喜歡,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喜歡。 ”準備一些小紅花、小玩具、小圖書、小糖果等獎給他們, 這樣可以使部分幼兒安靜下來, 對哭鬧的幼兒也起到一定的榜樣作用。

三、事物吸引法

用一些能夠引起幼兒興趣的事物轉移注意力。 比如:新奇的玩具、新近熱播的動畫片、幼兒熟悉的音樂、好玩的遊戲等, 讓他們被這些事物所吸引, 緩解、淡化分離的焦慮和痛苦。 允許幼兒從家裡帶自己喜歡的玩具, 以減少對幼稚園的陌生感。 此外, 教師在開學前可創設一些新穎、有趣、童真的環境, 比如“一家親”牆飾, 內容為爸爸媽媽寶寶相親相愛的圖片, 相對應的下方貼上老師與小朋友相親相愛、做遊戲的圖片。

Advertisiment
讓幼兒知道在家裡爸爸媽媽最親, 在幼稚園老師就最親, 以縮小家園差距, 彌補幼兒的情感空白。

四、哥哥姐姐幫助法

還有些幼兒, 情緒會特別激動, 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接納老師, 對老師給予的任何幫助都不理睬, 因為他們認為老師是產生這一切“痛苦”的根源, 就是因為老師才讓自己和親人分離, 才讓自己痛苦不已。 為了縮小幼兒這種心理差異, 我們可以讓幼稚園大班的哥哥姐姐來陪伴, 讓他們和幼兒做做遊戲、講講故事等, 這是因為他們在年齡上相差不大, 相對于教師來說他們更容易與幼兒接近相處, (而且有一部分幼兒本身就有哥哥或姐姐, 在家也是哥哥姐姐帶大的)。 因此,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幼兒與幼兒之間容易溝通的優勢進行安慰幫助。

Advertisiment

五、泰然處之法

美國心理諮詢專家帕蒂惠芙樂《傾聽孩子》一書中說道:“要理解孩子對哭的需要”“哭泣是癒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 也說是說, 對於極個別採取蠻橫、極端手段(如在地上邊打滾邊哭, 對自己或老師進行攻擊)的幼兒要理性的對待。 因為正如帕

蒂惠芙樂所說的:他們“需要哭”, 當什麼辦法都不管用的時候, 不妨試試“泰然處之法”。 所謂“泰然處之法”並不是不管不問, 任有他對自己對別人進行傷害, 而是在保證幼兒和自身的安全前提下, 進行“理性”的對待, 蹲他在身邊親切的注視、耐心地傾聽;給孩子一個適應緩和的機會、一個與老師進行感情交流的機會。 如果採取威脅或冷漠,

Advertisiment
只會讓幼兒產生更多的不安和恐懼, 或者哭鬧得更凶更強烈。 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 我發現, 往往象這種孩子進入正常的學習生活後, 他們就會表現出特別獨立、聰明、懂事。

綜上所述, 幼兒入園初期哭鬧的是正常的過渡現象, 緩解幼兒情緒最主要的還是在老師方面, 只要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有一顆愛生如子的心, 都友善細緻地去撫慰照料幼兒、溫柔耐心地去關心愛護幼兒, 想念我們會很快地、順利地幫助幼兒度過這個“痛苦”的時期, 使幼兒在我們無微不至的細心呵護下快樂健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