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平時總是這麼做,就別怪孩子不獨立

一對母子在餐廳等上菜間隙玩起拼圖遊戲。 鈴聲響起, 媽媽放下拼圖接電話, 貌似在處理工作事物。 “媽媽, 這塊拼在哪裡?”小男孩把一片拼圖塞到媽媽手裡。 “媽媽, 我要喝水。 ”媽媽一手打電話一手從包裡拿出水杯。 “媽媽, 換個玩具。 ”“媽媽, 上廁所。 ”“媽媽……”媽媽才講了幾分鐘的電話, 就被兒子拉了無數次衣角。 她終於忍不住吼了他一句:“我講完電話之前, 不要來煩我!”小男孩氣呼呼地把拼圖扔到了地上……

說起來, 很多媽媽應該都遭遇過類似的情況吧。 寶寶就像長在自己身上似的, 一刻也離不開。 媽媽做家務, 孩子就跟著自己滿屋子轉悠;家裡來了客人,

Advertisiment
媽媽忙著接待時, 孩子便開啟“十萬個為什麼”模式, 你還沒來得及好好回答上一個問題, 他下一個問題又冒了出來;媽媽在書房碼字, 孩子又不斷跑來獻殷勤, “媽媽你在幹什麼?”“媽媽, 你要什麼筆我給你拿。 ”“媽媽, 你辛苦了。 ”“媽媽……”

小朋友屁事咋這麼多呢?他們真有那麼多需求, 真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嗎?

其實, 當我們發現孩子總是沒緣由地讓我們圍著他團團轉時, 就該警惕自己是不是掉進了孩子過度尋求關注的“陷阱”裡!

如果你家寶寶就是這樣一個黏人的小妖精, 你該如何解放自己, 同時讓寶貝學會獨處呢?

下面這些方法媽媽們可以試試看。

大聲說出你的愛, 這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

Advertisiment
小小的人兒啊, 脆弱又敏感, 他們經常不知道自己在媽媽心中有多重要。 看到媽媽抱著鄰居家妹妹笑得那麼開心, 又直誇人家可愛, 他還以為媽媽愛妹妹勝過愛自己呢。 於是他不斷地叫媽媽、拉媽媽衣服、催媽媽快走……使盡各路招數, 只希望趕快把媽媽從別人那裡“搶”回來。 所以呀, 經常抱抱孩子, 告訴孩子無論什麼時候你都永遠愛他。

保持冷靜, 不要斥責孩子。 有時候得不到媽媽的關注, 孩子的招數會升級到抱怨、尖叫、哭鬧。 親愛的, 我能理解你束手無策時的崩潰心情, 但無論熊孩子把你折騰得多煩多累, 都請保持冷靜, 做三次深呼吸。 實在淡定不了, 那就離開娃五分鐘, 讓彼此都能平靜下來。 這是糕媽給自己設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覺得要超過自己的耐心極限了,

Advertisiment
就趕緊把娃交給家人, 自己躲開冷靜一下。 這樣, 才避免了很多次可能的正面衝突。

忽略孩子的行為, 而不是孩子。 對於孩子尋求過度關注的行為, 媽媽們要學會視而不見。 孩子會慢慢懂得, 抱怨、哭鬧並不能幫他得到他想要的。 事後摸摸孩子的頭, 告訴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 “寶貝, 就像你在專心玩遊戲時不喜歡被打擾一樣, 媽媽也會有這樣的時刻。 ”我們的感受、困難都可以跟孩子講一講, 他們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善解人意呢。

給孩子分配任務。 如果媽媽需要處理一些緊急的事, 不想被孩子打擾, 可以讓孩子幫忙做點事。 譬如你想打個電話, 給孩子一個碼錶, 讓他幫你計時。

Advertisiment
要做晚飯了, 讓他幫你剝豌豆, 或者擺碗筷。 既能讓孩子有事可忙, 沒空打擾你, 也是培養孩子自信心和責任感的好機會呢。

給孩子獨自玩耍的機會。 我們給孩子提供場地、玩具等一切條件後, 玩, 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 我們需要做什麼?什麼也不用做, 靜靜在旁邊陪伴就行了。 當孩子們專心做一件事情時, 會異常安靜和快樂。 媽媽們要努力控制自己主動去幫助孩子的衝動, 更不要試圖“教”你的孩子玩。 只有讓孩子學會獨處, 他才能成長地更獨立, 更自信。

專屬於孩子的特別時光。 孩子過度求關注, 其實是因為內心缺少安全感。 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個專屬於寶貝的“特別時光”, 每天拿出一塊固定的時間, 放下手機和工作,

Advertisiment
專心陪伴孩子。 如果寶貝在平時就能收穫滿滿的關愛, 就不會像只黏人的小考拉, 守著你不肯放手啦。 全神貫注20分鐘, 遠比心不在焉一小時要有價值得多!

過年走親訪友, 不僅是大人們的聚會, 也是孩子們的歡聚時光。 相信你一定也發現了, 年紀相仿的孩子們湊在一起, 有些能自己玩得很好, 有些卻像甩不掉的橡皮糖, 一直黏在媽媽身上。 同樣是孩子, 差距咋那麼大呢?

其實孩子的獨立性, 不僅和先天的性格氣質有關, 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成長環境也是分不開的。 春節期間, 父母難得有大段時間陪伴孩子, 很容易對孩子關心過了頭。 尤其是老人, 平日裡難得見上一面, 趕上大過年的, 可不得好好寵溺一下家裡的寶貝嘛。

趁著假期也告一段落,是時候幫孩子恢復到正常的生活了。勤勞的媽媽們,要學會適時地偷偷懶,狠狠心,不用對孩子的所有要求都有求必應。只有恰如其分的愛,才能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獨處,學會自我滿足,這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嗎?

趁著假期也告一段落,是時候幫孩子恢復到正常的生活了。勤勞的媽媽們,要學會適時地偷偷懶,狠狠心,不用對孩子的所有要求都有求必應。只有恰如其分的愛,才能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獨處,學會自我滿足,這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