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常見的嘴唇疾病治療辦法

一到冬天, 天氣轉涼溫度降低, 許多身體狀況都隨季節變化而改變。 皮膚容易乾燥是最明顯的症狀, 而嘴唇又是最脆弱的皮膚部位之一, 而對嬰幼兒來說, 嘴唇皮膚較大人更薄, 皮脂腺尚未完全發育成熟, 皮膚分泌的皮脂不夠, 所以皮表障壁功能容易受損, 是很常見的情況。 冬季寶寶嘴唇的疾病有哪些?本篇將詳細說明。

寶寶的嘴唇皮膚和大人有何不同?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鄭惠文指出, 嘴唇皮膚和其他部位皮膚有四點不同:

1嘴唇的皮膚較薄, 大人有16~20個表皮細胞層, 而寶寶只有3~5層。

2 嘴唇沒有黑色素細胞。

Advertisiment

3嘴唇無附屬器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4 嘴唇表皮皮指膜較缺乏, 所以嘴唇容易呈現紅色。

寶寶嘴唇狀況透露健康訊息

如果寶寶嘴唇經過適度保養, 仍未見改善, 可能要注意, 寶寶是否生病了。 鄭惠文提到:寶寶的嘴唇狀況, 包含顏色、形狀、乾裂程度都透露這一些訊息, 家長可以藉此知道寶寶的健康是否有問題喔!例如:當寶寶嘴唇如果有變藍變紫加上發酣的症狀, 很可能有是心血管有問題, 血液輸送不正常造成;而當寶寶嘴唇腫了起來, 就要注意是否有食物或藥物過敏;如果寶寶嘴唇乾裂流血, 加上皮膚也有這樣的症狀, 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或脂漏性皮膚炎;六個月以上的寶寶如果嘴唇有黑色素沉澱、增生的現象,

Advertisiment
配合有腸胃道腫瘤的家族史, 則可能是腸胃道方面的疾病。

鄭惠文表示, 因為嘴唇先天構造不同, 在乾燥的冬天, 嘴唇缺乏皮脂膜保護, 如果有一些破壞, 就更容易表現出來, 而寶寶皮膚表面積相對于體積比大人來得大, 所以對於環境改變產生的皮膚變化也較大人快速和劇烈, 所以水分容易藉由表皮面積散失, 同樣的溫差或水分流失, 寶寶緩衝的空間更小, 嘴唇也容易更幹。 所以寶寶的嘴唇保養直重“保濕”, 特別是冬季。 而有異位性體質、乾燥性體質、或六個月以下有脂漏性皮膚炎的寶寶, 嘴唇及皮膚的保濕更為重要。

Lip

冬季如何保養寶寶嘴唇?


兒童常見的嘴唇疾病

一到冬天, 天氣轉涼溫度降低, 許多身體狀況都隨季節變化而改變。

Advertisiment
皮膚容易乾燥是最明顯的症狀, 而嘴唇又是最脆弱的皮膚部位之一, 而對嬰幼兒來說, 嘴唇皮膚較大人更薄, 皮脂腺尚未完全發育成熟, 皮膚分泌的皮脂不夠, 所以皮表障壁功能容易受損, 是很常見的情況。 冬季寶寶嘴唇的疾病有哪些?本篇將詳細說明。

寶寶的嘴唇皮膚和大人有何不同?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鄭惠文指出, 嘴唇皮膚和其他部位皮膚有四點不同:

1嘴唇的皮膚較薄, 大人有16~20個表皮細胞層, 而寶寶只有3~5層。

2 嘴唇沒有黑色素細胞。

3嘴唇無附屬器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4 嘴唇表皮皮指膜較缺乏, 所以嘴唇容易呈現紅色。

寶寶嘴唇狀況透露健康訊息

如果寶寶嘴唇經過適度保養,

Advertisiment
仍未見改善, 可能要注意, 寶寶是否生病了。 鄭惠文提到:寶寶的嘴唇狀況, 包含顏色、形狀、乾裂程度都透露這一些訊息, 家長可以藉此知道寶寶的健康是否有問題喔!例如:當寶寶嘴唇如果有變藍變紫加上發酣的症狀, 很可能有是心血管有問題, 血液輸送不正常造成;而當寶寶嘴唇腫了起來, 就要注意是否有食物或藥物過敏;如果寶寶嘴唇乾裂流血, 加上皮膚也有這樣的症狀, 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或脂漏性皮膚炎;六個月以上的寶寶如果嘴唇有黑色素沉澱、增生的現象, 配合有腸胃道腫瘤的家族史, 則可能是腸胃道方面的疾病。

鄭惠文表示, 因為嘴唇先天構造不同, 在乾燥的冬天, 嘴唇缺乏皮脂膜保護, 如果有一些破壞,

Advertisiment
就更容易表現出來, 而寶寶皮膚表面積相對于體積比大人來得大, 所以對於環境改變產生的皮膚變化也較大人快速和劇烈, 所以水分容易藉由表皮面積散失, 同樣的溫差或水分流失, 寶寶緩衝的空間更小, 嘴唇也容易更幹。 所以寶寶的嘴唇保養直重“保濕”, 特別是冬季。 而有異位性體質、乾燥性體質、或六個月以下有脂漏性皮膚炎的寶寶, 嘴唇及皮膚的保濕更為重要。

Lip

冬季如何保養寶寶嘴唇?

其它疾病

1 鵝口瘡

由念珠菌感染引發, 屬於薇菌的一種, 通常發生的機率和抵抗力好壞以及衛生習慣有關, 如果寶寶長期施打抗生素也容易發生。 通常發生在兩歲以下的寶寶, 症狀常見在唇部和口腔內, 薇菌會造成白色灰狀的物質在嘴唇上。 由於很痛,所以寶寶會吃不下,食欲不佳。治療以口服塗抹,1~2周會痊癒。

2 川崎病

川崎病屬幼兒期的一種急性疾病。潘俊伸指出,如果寶寶有嘴唇潮紅乾裂的現象,又合併發燒達5天以上,就有可能是川崎病,必須當心合併症。

川崎病的急性期症狀,約10~14天后會康復,但有15~32%的病童會產生心臟和相合併症(如:冠狀動脈炎、心臟膜炎及心肌炎等)。凡引起冠狀動脈炎者,可能發生冠狀動脈瘤,甚至冠狀動脈狹窄及阻塞,嚴重者導致心肌梗塞,甚至不治死亡。

重視衛生,杜絕呼吸道融合病毒!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沈仲敏

秋冬季節感冒的小朋友特別多,對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有一種呼吸道疾病,會讓小朋友咳得很厲害,甚至出現類似喘嗚咻咻的聲音,這就是所謂的呼吸道融合病毒引起的細支氣管炎。究竟此疾病對寶寶會產生哪些威脅?事先瞭解並做好預防,定可説明孩子遠離呼吸道融合病毒的侵襲!

進入流行高峰季 小心接觸傳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一種單股RNA病毒,和腮腺炎病毒、德國麻疹病毒同屬副黏液病毒(Paramyxovins),在多種不同組織中培養,都可發現特別的細胞融合現象(syncytial cytopathology),因此名為融合病毒。它侵入呼吸道後會引起氣管上皮細胞壞死、黏液分泌、發炎細胞浸潤、黏膜下屬水腫。有很多病毒引起細支氣管炎,但是呼吸融合病毒是最常見的,其他如副流行性☆禁☆感冒病毒、流行性☆禁☆感冒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等都有機會。

在四季分明的歐美,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流行季節,是每年冬天至次年奏,但根據臺灣本土研究,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全年均有報告病例,而十一月到隔年三月達尖峰,之後才慢慢減少流行。它是造成2歲以下約90%嬰幼兒發生細支氣管炎最常見的病毒,男女比例約1.5:1,其中約有7至12%,因病情嚴重需要住院或使用呼吸器輔助治療。特別是高危險群,如: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的早產兒、免疫功能不全,死亡率更高達72。2%。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其中如男單、低社經家庭或居住在擁擠的環境,如養育院、醫院等公共團體,更是高發生群。

嚴重感染恐致死 家長不可不慎

當寶寶發生咳嗽、流鼻水、鼻塞及微燒的感冒症狀後,進一步咳嗽加重,呼吸困難,合併咻咻喘嗚的聲音,在這時候,您的寶寶就可能得到細支氣管炎了。通常開始是感冒症狀,有發燒及鼻塞現象,再經過2至4天,病毒傳播到細支氣管,造成刺激及呼吸道的阻塞,就產生咳嗽及呼氣時的喘嗚聲,類似類喘發作的呼吸急仲及困難,咳嗽聲也較沙啞。若生病的時間較久,小朋友可能會食欲減低、活動力下降,睡不安穩經常容易醒來。

症狀容易拖拖拉拉持續一段時間,甚至1至2周。在較大孩童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時,只有輕微感冒症狀,包括輕微發燒、咳嗽、流鼻水、呼吸急促等,但若是較小的嬰幼兒受到感染,則有30%~70%可能會併發肺炎或急性細支氣管炎,是很常見需要住院的疾病,尤其是所謂高危險群如早產兒、慢性肺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免疫不全者,若感染嚴重,容易造成窒息發作、肺部塌陷或肺部膨脹,需要氧氣甚至插管治療,可能引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症狀治療 疾病快快好

在治療方面,由於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一種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並沒有效果,因此宜採用所謂症狀治療的方式。當父母親面對幼兒發生症狀而感到憂慮時就應該就醫,大多數嬰兒感染時並不需要特別的藥物治療,也不需住院,醫師會開立症狀緩解的藥物,例如咳嗽、化痰和流鼻水的藥,當發燒超過38.5℃以上,則可考慮給些退燒藥物,目前為以口服Acetaminophen(Scanol,Tylenol,Tempra,Pandol)或是NSAID類的肛門塞劑為主。

此外會鼓勵家屬做適當的拍痰,利用拍打肺部胸廓的物理治療,使痰液經由振動和姿勢引流向大支氣管集中,是相當有效的排痰方式,讓咳不出痰的嬰幼兒可藉由物理治療的方式將痰液引流出來。至於媽媽們常說小朋友不會吐痰,其實這是正常現象,小朋友通常要到7、8歲以後才學會吐痰的動作,因此引流出來的痰液會到小朋友的喉部,之後就吞入胃中,並不是回到肺部,仍然可以達到排痰的效果。父母在居家照護時,應該多注意補充水分、多休息;如果出現輕微食欲不振或吸吮困難,則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儘量維持小朋友的活動力正常,幾天後通常可因為自己的免疫力發生作用而自然復原。

“研發新藥物&疫苗期為病童帶來福音”

除了症狀治療之外,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少數有所謂抗病毒藥物(ribavirin)的病毒,但是需要以吸入的方式。通常用在高危險群,如心臟病童或早產兒發生嚴重感染,需要使用呼吸器時,此外國外有對抗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免疫球蛋白,須以注射方式使用,是在高危險群預防感染時每個月注射一次,或是嚴重感染時使用,其他呼吸道融合病毒新的抗病毒藥物或疫苗,都仍在實驗及研究階段,相信日後會有效的治療或預防的方式。

但是如果出現呼吸困難如每次呼吸時,胸部肋間肌收縮、上下起伏、呼吸急促,每分鐘呼吸超過60下以上、臉色蒼白或嘴唇發紺,則表示病情嚴重,儘量速送急診考慮住院給予氧氣治療。若嚴重進食困難導致出現脫水現象,如:小便次數變少、虛弱無力、哭泣時沒有眼淚等,也需要住院給予點滴注射。有的小朋友在快要痊癒時出現二度感染的現象,通常為續發性的細菌感染,例如中耳炎,這時候就必須考慮使用抗生素了。

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衛生第一!

在預防方面,呼吸道融合病毒多經飛沫唾液感染,尤其在發病的前幾天,發燒、咳嗽、流鼻水的症狀發生時,當咳嗽或打噴嚏的時候,病毒會隨著飛沫擴散出來,口腔及鼻腔內的分泌物均具有傳染能力,持續期間約為1周或更久。此外嬰幼兒正處於“以嘴巴認識世界”的階段,往往拿到什麼就塞進嘴巴,因而特別容易生病,建議家長多注意幼兒的手部清潔,勤洗手,以降低手上的帶菌量;感染流行期間,少出入公共場所;保持居家環境的空氣流通,這些都有助減少感染機會。另外,在家中應避免其他人員造成的感染,若大人有輕微感冒等不適症狀,應考慮在接觸嬰幼兒時帶上口罩,並適當的處理用過的擦臉面紙,進入家門或接觸小朋友之前應該洗手,加強預防病毒的擴散。若是在托嬰中心等嬰幼兒群聚的地方,一旦發現有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一定要採取隔離政策,因此為病毒傳染力極高。

細支氣管的特徵為產生喘嗚,有許多其他的情形也可能有類似的症狀,例如有異物吸入氣管中,也會發出喘嗚聲類似細支氣管炎,這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此外,反覆地發生細支氣管炎,比如一年超過三次以上,並且過敏的家族史,或過敏性抗體的升高,則要考慮是否為兒童氣喘,少數先天性的問題,如氣管軟化,也可以產生類似的喘嗚聲音,通常在嬰兒出生後不久,就發現持續性的症狀,這些不同的診斷及處理,應一一厘清,並由醫師作適當的治療。

由於很痛,所以寶寶會吃不下,食欲不佳。治療以口服塗抹,1~2周會痊癒。

2 川崎病

川崎病屬幼兒期的一種急性疾病。潘俊伸指出,如果寶寶有嘴唇潮紅乾裂的現象,又合併發燒達5天以上,就有可能是川崎病,必須當心合併症。

川崎病的急性期症狀,約10~14天后會康復,但有15~32%的病童會產生心臟和相合併症(如:冠狀動脈炎、心臟膜炎及心肌炎等)。凡引起冠狀動脈炎者,可能發生冠狀動脈瘤,甚至冠狀動脈狹窄及阻塞,嚴重者導致心肌梗塞,甚至不治死亡。

重視衛生,杜絕呼吸道融合病毒!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沈仲敏

秋冬季節感冒的小朋友特別多,對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有一種呼吸道疾病,會讓小朋友咳得很厲害,甚至出現類似喘嗚咻咻的聲音,這就是所謂的呼吸道融合病毒引起的細支氣管炎。究竟此疾病對寶寶會產生哪些威脅?事先瞭解並做好預防,定可説明孩子遠離呼吸道融合病毒的侵襲!

進入流行高峰季 小心接觸傳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一種單股RNA病毒,和腮腺炎病毒、德國麻疹病毒同屬副黏液病毒(Paramyxovins),在多種不同組織中培養,都可發現特別的細胞融合現象(syncytial cytopathology),因此名為融合病毒。它侵入呼吸道後會引起氣管上皮細胞壞死、黏液分泌、發炎細胞浸潤、黏膜下屬水腫。有很多病毒引起細支氣管炎,但是呼吸融合病毒是最常見的,其他如副流行性☆禁☆感冒病毒、流行性☆禁☆感冒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等都有機會。

在四季分明的歐美,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流行季節,是每年冬天至次年奏,但根據臺灣本土研究,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全年均有報告病例,而十一月到隔年三月達尖峰,之後才慢慢減少流行。它是造成2歲以下約90%嬰幼兒發生細支氣管炎最常見的病毒,男女比例約1.5:1,其中約有7至12%,因病情嚴重需要住院或使用呼吸器輔助治療。特別是高危險群,如: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的早產兒、免疫功能不全,死亡率更高達72。2%。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其中如男單、低社經家庭或居住在擁擠的環境,如養育院、醫院等公共團體,更是高發生群。

嚴重感染恐致死 家長不可不慎

當寶寶發生咳嗽、流鼻水、鼻塞及微燒的感冒症狀後,進一步咳嗽加重,呼吸困難,合併咻咻喘嗚的聲音,在這時候,您的寶寶就可能得到細支氣管炎了。通常開始是感冒症狀,有發燒及鼻塞現象,再經過2至4天,病毒傳播到細支氣管,造成刺激及呼吸道的阻塞,就產生咳嗽及呼氣時的喘嗚聲,類似類喘發作的呼吸急仲及困難,咳嗽聲也較沙啞。若生病的時間較久,小朋友可能會食欲減低、活動力下降,睡不安穩經常容易醒來。

症狀容易拖拖拉拉持續一段時間,甚至1至2周。在較大孩童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時,只有輕微感冒症狀,包括輕微發燒、咳嗽、流鼻水、呼吸急促等,但若是較小的嬰幼兒受到感染,則有30%~70%可能會併發肺炎或急性細支氣管炎,是很常見需要住院的疾病,尤其是所謂高危險群如早產兒、慢性肺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免疫不全者,若感染嚴重,容易造成窒息發作、肺部塌陷或肺部膨脹,需要氧氣甚至插管治療,可能引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症狀治療 疾病快快好

在治療方面,由於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一種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並沒有效果,因此宜採用所謂症狀治療的方式。當父母親面對幼兒發生症狀而感到憂慮時就應該就醫,大多數嬰兒感染時並不需要特別的藥物治療,也不需住院,醫師會開立症狀緩解的藥物,例如咳嗽、化痰和流鼻水的藥,當發燒超過38.5℃以上,則可考慮給些退燒藥物,目前為以口服Acetaminophen(Scanol,Tylenol,Tempra,Pandol)或是NSAID類的肛門塞劑為主。

此外會鼓勵家屬做適當的拍痰,利用拍打肺部胸廓的物理治療,使痰液經由振動和姿勢引流向大支氣管集中,是相當有效的排痰方式,讓咳不出痰的嬰幼兒可藉由物理治療的方式將痰液引流出來。至於媽媽們常說小朋友不會吐痰,其實這是正常現象,小朋友通常要到7、8歲以後才學會吐痰的動作,因此引流出來的痰液會到小朋友的喉部,之後就吞入胃中,並不是回到肺部,仍然可以達到排痰的效果。父母在居家照護時,應該多注意補充水分、多休息;如果出現輕微食欲不振或吸吮困難,則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儘量維持小朋友的活動力正常,幾天後通常可因為自己的免疫力發生作用而自然復原。

“研發新藥物&疫苗期為病童帶來福音”

除了症狀治療之外,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少數有所謂抗病毒藥物(ribavirin)的病毒,但是需要以吸入的方式。通常用在高危險群,如心臟病童或早產兒發生嚴重感染,需要使用呼吸器時,此外國外有對抗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免疫球蛋白,須以注射方式使用,是在高危險群預防感染時每個月注射一次,或是嚴重感染時使用,其他呼吸道融合病毒新的抗病毒藥物或疫苗,都仍在實驗及研究階段,相信日後會有效的治療或預防的方式。

但是如果出現呼吸困難如每次呼吸時,胸部肋間肌收縮、上下起伏、呼吸急促,每分鐘呼吸超過60下以上、臉色蒼白或嘴唇發紺,則表示病情嚴重,儘量速送急診考慮住院給予氧氣治療。若嚴重進食困難導致出現脫水現象,如:小便次數變少、虛弱無力、哭泣時沒有眼淚等,也需要住院給予點滴注射。有的小朋友在快要痊癒時出現二度感染的現象,通常為續發性的細菌感染,例如中耳炎,這時候就必須考慮使用抗生素了。

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衛生第一!

在預防方面,呼吸道融合病毒多經飛沫唾液感染,尤其在發病的前幾天,發燒、咳嗽、流鼻水的症狀發生時,當咳嗽或打噴嚏的時候,病毒會隨著飛沫擴散出來,口腔及鼻腔內的分泌物均具有傳染能力,持續期間約為1周或更久。此外嬰幼兒正處於“以嘴巴認識世界”的階段,往往拿到什麼就塞進嘴巴,因而特別容易生病,建議家長多注意幼兒的手部清潔,勤洗手,以降低手上的帶菌量;感染流行期間,少出入公共場所;保持居家環境的空氣流通,這些都有助減少感染機會。另外,在家中應避免其他人員造成的感染,若大人有輕微感冒等不適症狀,應考慮在接觸嬰幼兒時帶上口罩,並適當的處理用過的擦臉面紙,進入家門或接觸小朋友之前應該洗手,加強預防病毒的擴散。若是在托嬰中心等嬰幼兒群聚的地方,一旦發現有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一定要採取隔離政策,因此為病毒傳染力極高。

細支氣管的特徵為產生喘嗚,有許多其他的情形也可能有類似的症狀,例如有異物吸入氣管中,也會發出喘嗚聲類似細支氣管炎,這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此外,反覆地發生細支氣管炎,比如一年超過三次以上,並且過敏的家族史,或過敏性抗體的升高,則要考慮是否為兒童氣喘,少數先天性的問題,如氣管軟化,也可以產生類似的喘嗚聲音,通常在嬰兒出生後不久,就發現持續性的症狀,這些不同的診斷及處理,應一一厘清,並由醫師作適當的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