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寶貝看醫生的20個指征

寶貝病了!

這是每個父母都要面對的問題。

病了就要去醫院、看醫生, 這也是大多數父母最本能的反應。 那么, 你能很清楚地知道, 帶寶貝去哪個科室看?怎樣向醫生陳述寶貝的病癥嗎?

有的父母卻以為, 寶貝有個小病小災, 跑到醫院還容易傳染上別的病, 不如自己在家處理了。
所有的疾病和意外傷害, 都有相應的指征。 帶寶貝看病是一門學問, 到底寶貝病到什么程度才有必要去看醫生, 需要父母掌握一定的知識, 更需要父母擁有判斷的能力;到了醫院, 跟醫生有效溝通, 提供相應的化驗物, 也能幫助醫生快速、準確地診斷,

Advertisiment
讓寶貝得到最好的治療, 盡快恢復健康。

1.腹部絞痛

腹絞痛多發于4個月以下的寶貝, 突然發生不明原因的陣發痙攣性腹痛。 疼痛特點是不發作時寶貝吃、玩、睡都正常, 一旦發作就莫名其妙地突然哭鬧不休, 無論大人用什么方法都難以哄住。 如果寶貝在一個星期的3天里有超過3小時啼哭, 并且這種現象持續3周, 那么就可被認為是腹絞痛。 腹絞痛在3個月時最為突出, 一般是寶貝開始吃牛奶代替品后, 腸道里氣體過多所引起。 寶貝過了4個月后, 就很少出現這種現象了。

居家觀察及護理

* 有規律、輕柔、順時針進行腹部按摩10-20分鐘, 觀察是否能夠較明顯地平息哭鬧。

* 試著用各種方法安撫寶貝, 如把寶貝的腹部貼在媽咪懷抱里;給寶貝哺乳等,

Advertisiment
觀察能否使腹痛緩解。

* 給寶貝喂一點溫水, 然后抱著寶貝或讓寶貝趴著睡, 讓寶貝肚子里的氣體排出或促進打嗝, 有助于寶貝減輕腹痛或使腹痛消失。

* 如果寶貝已經吃飽了但還是哭鬧不休, 可以試著給吸吮安撫奶嘴, 觀察是否停止哭鬧。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采取了以上多種方法后, 仍不見腹痛有所緩解, 加之寶貝已經哭鬧很長時間, 最好帶寶貝去醫院小兒內科, 向醫生詳細描述寶貝的腹痛特點, 請醫生明確原因, 切不可隨意給寶貝服用任何止痛藥物。

2.疝氣

小兒疝氣在男嬰中較為多見, 包括臍疝和腹股溝疝。 臍疝是由于初生兒腹壁肌肉薄弱, 過于哭鬧時使腸管從臍部突向腹壁而形成;腹股溝疝是由于寶貝的腹壁肌肉尚未發育完全,

Advertisiment
加之腹壁較松, 在哭鬧、咳嗽或劇烈活動時, 使腸管從腹股溝管向腹壁突出并進入陰囊, 造成陰囊腫大。

居家觀察及護理

* 發現寶貝在腹壓增高時, 如哭鬧、咳嗽、打噴嚏, 腹部出現一個突出表面的腫物, 有可能是形成了疝氣。 媽咪并攏食指和中指, 輕輕將腫物往腹腔里推動, 觀察能否推回去。

* 經常注意觀察疝氣是否繼續增大, 如果無法將疝內腸管推回腹腔, 表明腸壁已與疝囊壁粘連, 需要采取手術治療。

何時應去看醫生?

無論是哪一種疝氣都需到醫院外科進行治療, 特別是無法將疝內容物推回腹腔, 或是同時伴有腹痛、嘔吐時。 對于疝氣沒什么治療藥物, 需到醫院進行手術才能治愈。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講, 寶貝年齡超過1歲就應開始手術, 以8個月至1歲以內最為適宜, 最好不要超過2歲。 在這個階段做手術, 難度小, 預后好, 術后恢復得也快。

3.喉炎

喉炎除了喉部疼痛、干咳外, 最典型的癥狀是聲音嘶啞, 以致不能說話, 吸入空氣時咳嗽特別厲害, 具有“哐哐哐”似小狗叫的聲音特征, 有時輕微發燒。 一些寶貝患病后會很快地痊愈, 有的寶貝則因喉頭腫脹而發生呼吸困難。

居家觀察及護理

* 保持居室空氣濕度, 經常開窗換氣, 以減輕寶貝的干咳癥狀。 多給寶貝喂一些溫熱開水或飲料, 緩解咽部的干痛不適。

* 幫助寶貝緩解呼吸困難, 如躺在床上時將上半身墊高一些, 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鎮靜劑。 發燒時按醫囑服退燒藥或物理降溫,

Advertisiment
減少哭鬧, 讓寶貝保持安靜。

* 嚴密觀察病情, 尤其是夜間, 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

何時應去看醫生?

在寶貝剛出現特征性咳嗽時, 或給寶貝測體溫超過38℃, 就要抓緊時間去看醫生, 以控制喉頭炎癥, 減輕病情, 避免發生喉頭水腫。 一旦寶貝出現口周發青、面色蒼白、呼吸困難的癥狀, 更應分秒必爭地去醫院看急診, 不得延誤。

4.麥粒腫

麥粒腫一般長在下眼瞼邊緣部位, 是由于睫毛根部的皮脂腺發生化膿性炎癥而引起。 長了麥粒腫后, 寶貝的患側眼瞼會出現疼痛和灼熱感。 通常在發病4-5天后麥粒腫會長出膿頭, 然后自行破潰, 排出里面的膿液, 炎癥因此而消退。

居家觀察及護理

* 寶貝患了麥粒腫可先在家里處理一下, 但不要讓寶貝隨意去揉患側的眼睛,以免加重感染。

* 雖然麥粒腫的傳染性不強,但也要注意相互感染,應該把患兒的擦臉毛巾、面盆與家里人分開使用。

* 如果麥粒腫里已經充滿膿液,每隔2小時左右熱敷一下,促進麥粒腫形成膿頭,同時讓寶貝減輕疼痛。

* 膿頭形成后等待其自行破潰,不要隨意用未消毒過的針挑破。待膿頭破潰排出里面的膿液時,用消毒棉球吸凈膿液,再用清潔小毛巾和消毒棉球蘸冷開水擦干凈。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麥粒腫疼痛得厲害,膿液一直未排出,就應帶寶貝去醫院眼科就診,請醫生對膿腫做出處理,使炎癥盡快消退;或排出膿液后眼瞼又開始紅腫,或眼瞼邊緣發紅,可能并發了瞼緣炎,盡快到眼科治療。

5.耳痛

耳痛是6個月至2歲左右小兒的常見癥狀,因為小兒與耳道相同的咽鼓管短而直,很容易引起耳道發炎。有可能是外耳道炎、中耳炎引起,也可能是耳內有異物,或頭部其他部位的炎癥所引起,如扁桃體炎、牙痛等。如果這些疾病未能及時準確診斷和治療,就會導致中耳炎,嚴重時造成聽力損傷。

居家觀察及護理

* 如果尚不會述說的寶貝哭鬧不止,還一個勁地搖頭,用手摸耳朵或不讓人碰耳朵,就要注意觀察寶貝的外耳道口是否有分泌物流出,同時測量一下體溫,看看是否發燒。

* 如果寶貝的耳痛不是由于外耳道皮膚癤腫所引起,可以用熱毛巾熱敷,減輕耳痛癥狀。如果有分泌物不要隨意給寶貝掏耳,也不可隨便往耳道里滴藥。

* 檢查一下寶貝的聽力是否已經受到影響,方法為站在寶貝身后輕聲呼喚他的名字,或做拍手動作,觀察寶貝是否有反應。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的耳道里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或在耳痛的同時發燒至38℃以上,或是聽力有所下降,要馬上帶寶貝去醫院耳鼻喉科就醫,盡快進行治療。

6.皮膚熱疹

當身體周圍溫度過高時,寶貝的皮膚上就可能出現一種淡紅色的皮疹,一般容易出現在臉上及皮膚褶皺較多的部位,如脖頸、肩部、肘窩、大腿根等處。這些皮疹就是熱疹,是由于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皮膚通過汗腺分泌調節身體溫度的功能還不完善而引起。如果把寶貝放在能夠使肌膚涼爽的地方,熱疹很快就會消失。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讓寶貝馬上離開溫度過高的環境并解開衣服,然后用溫水好好洗個澡。

* 洗完澡后不要急著擦干身體,最好讓水分在皮膚上留一會兒,通過皮膚的水分自然蒸發來降低皮膚溫度。

* 給寶貝換上透氣性良好的全棉內衣,不要穿著太多,睡覺時也不要蓋得太厚。

* 平時注意房間的溫度要適宜,并經常通風換氣,特別是在天氣炎熱的季節。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對寶貝做了以上的身體散熱處理,但過了12個小時以上寶貝身上的皮疹還不見消退,應該馬上去醫院小兒內科就醫,請醫生確定原因并進行處理。

7.生長痛

小兒正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由于鈣磷代謝紊亂,大約有1/6的孩子會發生肢體疼痛。疼痛的部位主要在上下肢體而不是在關節區域,以下肢疼痛更多見,這種疼痛一般被稱為“生長痛”。由于白天注意力容易被轉移,所以疼痛在白天并不那么太明顯,通常到了夜晚安靜時會感到更明顯些,甚至影響睡眠。

居家觀察及護理

* 當寶貝說腿疼時,要注意仔細詢問是關節區域疼痛還是腿干部位疼痛,是一個關節還是多個關節疼痛,是白天還是晚上疼痛等,哪個部位疼痛得最明顯。

* 觀察關節部位有無紅腫、發熱、水腫或觸痛,關節和肌肉按壓后是否有明顯的疼痛,以與關節炎區別。

* 如果排除了關節炎引起的疼痛,要注意安慰寶貝,告訴寶貝這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暫時現象,并不是生病,讓寶貝心里放松。

* 疼痛時給寶貝洗一個熱水澡,然后用熱水袋熱敷一下疼痛部位,也可以輕輕按摩不適之處。

何時應該去看醫生?

較小的寶貝往往述說不清楚疼痛部位和時間,仔細觀察后,最好帶寶貝去醫院的小兒外科看醫生,向醫生詳細描述自己所了解到的一切情況,請醫生仔細診查。特別是寶貝的疼痛部位靠近關節,或疼痛已經很長時間時。

8. 發冷

遇到寶貝手足發冷時,應認真區別是真發冷還是假發冷。如果寶貝本因感冒而發高燒,可手足卻冰冷,待體溫逐漸下降后手足皮膚又慢慢熱起來,這就是假冷真熱的現象,3歲以下寶貝多見。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辨別寶貝真發冷還是假發冷真發熱的簡便方法是測量寶貝的體溫,假如寶貝手足冰冷,而腋下、額部、口腔等部位發熱或體溫過高,應及時采取退熱降溫措施。

* 讓寶貝臥床休息,多飲開水,以消化吸收的流質食物為主,如米湯、藕粉、稀粥、面條等。如果嘔吐、失水、高熱可給予口服補液鹽,或送去醫院靜脈補液。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出現面色灰白、口唇發紺、四肢發冷、脈搏微弱、血壓下降等循環衰竭(休克),或出現呼吸節律不齊、深淺不勻、雙吸氣或呼吸暫停,并突發高熱、精神委靡、嗜睡或煩燥不安,而后反復驚厥、神志昏迷,伴腹痛、腹瀉,應及時去急診就醫。懷疑是細菌性痢疾時應留取糞便,帶到醫院供醫生作顯微鏡檢查和細菌培養,以明確診斷。

9. 發熱

發熱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防御反應,也是許多疾病發生過程中一個最常見的癥狀。正常小兒的體溫較成人稍高,且易波動,體溫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熱。

居家觀察及護理

* 注意觀察發燒的熱型幫助找出原因。體溫不太高時不必急著退燒,但發燒時容易導致脫水,加之嬰幼兒容易發生高熱驚厥,也不能放任發燒。

* 注意觀察寶貝的神態和舉動,不能只依賴體溫計,對新生兒尤應如此,因為新生兒往往病得很重也不發燒。但可注意觀察其他癥狀,如是否嘔吐、腹瀉、咳嗽、氣喘等,以便就診時向醫生詳細介紹,協助做出正確診斷。

* 寶貝發燒時應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如果體溫不很高,一般情況較好,可在家里治療。體溫過高時用冷水毛巾敷頭,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服用退燒藥。

* 讓寶貝多喝水以防脫水,以每2小時排出很清小便一次為原則。給患兒吃東西要適量,避免吃得太飽,但也不可禁食。

* 寶貝體溫升到39℃以上,輕輕用溫水和海綿擦身降溫。但如已喂過退燒藥,要等30分鐘到1小時再用海綿擦身。

* 給寶貝喂些糖鹽水,補充體內水分和營養消耗,促進尿液和汗液的排泄,起到降溫和排毒作用。糖鹽水的配法是每500毫升開水中加葡萄糖或白糖50克及鹽5克。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精神狀態好、進食正常不必太擔心。如果不到3個月大的寶貝體溫升到37.8℃以上,3-6個月大的寶貝體溫升到38.3℃以上,6個月以上的寶貝體溫升到39.4℃時;或是寶貝哭鬧不停、反應差、高燒不退甚至抽搐,應該立即去看醫生就診。

10. 感冒

感冒是寶貝的常見病,特別是在冬春季節。寶貝每年患感冒約3-5次,約有5%-10%嬰幼兒反復患呼吸道感染,甚至反復患肺炎,特別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貧血、佝僂病、維生素a缺乏等癥的寶貝。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讓寶貝充分休息,多飲開水,吃易消化的食物,對發熱、咳嗽和咳痰應考慮對癥療法。如高熱進行頭部冷敷,并及時去醫院;咳嗽服用小兒止咳糖漿等。

* 治感冒藥雖能減輕感冒癥狀,但只治標不治本,因此除了多休息多飲水外,宜選用一種感冒藥短期使用以減輕癥狀,而不宜多種感冒藥混合濫用。普通感冒多半由病毒引起,不要隨意濫用抗生素。

* 要多給寶貝喝水,及時補充發燒、咳嗽、呼吸快丟失的水分,以免脫水加重病情。

* 吃母乳的寶貝繼續用母乳喂養,或少食多餐,吃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保證營養,增強對感染的抵抗力。如果不能吸吮母乳,可擠出放在干凈杯子里,用吸管滴進口中。

* 鼻孔堵不通氣用消毒棉簽清除鼻腔分泌物,痰多時勤給翻身拍背,幫助排痰。

* 注意保暖又不要捂得太緊太嚴,以免影響寶貝的呼吸。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濕潤,避免煙塵,避免接觸感冒患者。

* 為了避免加重感冒癥狀,生病期間盡量少食生冷食物及飲料,以免對口腔與呼吸道血管和黏膜過度刺激。有痰時減少甜食攝取,避免痰液增加,加重咳嗽。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經過家庭治療和處理3天左右,寶貝的癥狀不見好轉,如發燒、咳嗽等癥狀加重,應帶去醫院進行治療。總是反復感冒的寶貝也應帶到醫院詳細檢查,給予針對性治療。


11. 咽喉疼痛

咽喉腫痛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許多疾病引起的一種常見的癥狀。它多發于寒冷季節。感冒、扁桃腺炎、鼻竇炎、咽喉炎以及病毒感染通常都伴有喉嚨痛。如果不得到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呼吸困難或并發風濕熱,危害心臟和腎臟。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觀察寶貝的咽部和扁桃腺是否充血、水腫,扁桃體腫是否大,是否高熱畏寒,伴有頭痛,咽痛,食欲不振等癥狀。

* 經常用淡鹽水漱口,每天少量多次地小口飲水,讓液體慢慢流經喉嚨,保持喉嚨濕潤。家中使用加濕器,以防空氣干燥。

* 避免與流感患者接觸,住處經常開門窗,保持空氣新鮮,寶貝感冒時及時診治。

* 在家中制作蔬果食療來輔助治療咽喉腫痛,加速康復。如取雪梨3個,搗爛,加蜂蜜50克,水煎服,1日分兩次服;鮮荸薺200克,洗凈,去皮,絞碎榨汁,每日3次,冷服。

* 小兒咽喉腫痛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疾病、防止并發癥。

何時應去看醫生?

多數急性咽喉痛會在數天至數周內自動消失。如果寶貝發熱、畏寒、四肢酸痛、周身發熱、體溫38.5℃以上,且咽部腫痛持續存在或在幾天內加重,應當及時就醫,千萬不能抱有僥幸思想在家治療。特別是寶貝出現咳嗽、流涕或聲音嘶啞,咳聲異常等,更不可掉以輕心,應立即到醫院治療,以免發生急性喉梗塞。

12. 腹瀉

小兒腹瀉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以大便質稀、次數增多的常見病,它以胃腸道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好發于6個月至2歲嬰幼兒。腹瀉如果遷延不愈,會使寶貝發生營養不良、反復感染和生長發育落后等癥狀。

居家觀察及護理

* 及早補充身體丟失的水分,以免脫水病情加重或遷延不愈。一開始多為輕度脫水,可在家里進行觀察。輕度脫水有口渴感,口唇稍干,尿少并發黃、煩躁和愛哭等表現,如果寶貝出現輕度脫水,可服用口服補液鹽補充體液。

* 不要禁食以防營養不良,但需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則,每日至少進食6次。

* 倍加呵護臀部,腹瀉時寶貝排便次數增加了許多,不斷污染小屁屁;加之腹瀉時排出的糞便對皮膚刺激較大,很容易發生紅臀。每次排便都要用溫水清洗屁屁,特別要注意肛門和會陰部的清洗。

* 如果是感染性腹瀉應積極控制感染,在醫生指導下選用黃連素治療。

* 密切觀察病情發展,如脫水是否加重,腹瀉次數是否繼續增多等。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煩躁不安加重、囟門和眼窩凹陷、哭時淚少、口干舌燥,大腿內側皮膚皺褶變平時間超過2秒,都表明身體脫水已較重了;或在家已治療3天,但病情總不見好轉,出現頻繁大量水樣便、嘔吐及口渴感加劇、不能正常進食進水、補液后尿仍很少、發燒及便中帶血等癥狀,這時需趕快帶寶貝去醫院診治。

13. 嘔吐

嘔吐是一種人體的自衛方式,也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如果僅吐1-2次或吐得極少沒有臨床意義,但若嘔吐呈持續性或反復出現時,則是嚴重疾病的主要表現,常可引起不良后果。

居家觀察及護理

* 注意觀察引起嘔吐的原因。如果是出生后24-48小時內出現嘔吐,應考慮羊水吞入、顱內出血或先天性消化道梗阻;生后第一次進食即發生嘔吐,同時出現嗆咳及青紫,或進食奶后又由口、鼻流出,應考慮食管狹窄、閉鎖或食管氣管瘺;生后2-3周出現嘔吐,逐漸加劇,呈噴射性,嘔吐物為奶塊無膽汁,在右腹直肌外側摸到如棗核大小之腫塊,考慮先天性幽門狹窄;嬰幼兒期出現嘔吐應考慮喂養不當或腸套疊等。

* 要給予心理護理,大人應守護在身旁迅速清理嘔吐物;盡量使寶貝舒適,用寶貝能夠理解的語言解除其恐怖、焦慮的情緒。

* 保證營養和水分供給,可給予少量多次喂哺,飲食清淡,勿進食刺激性食物。

* 嘔吐較輕的寶貝,可進流質食物,宜少量多次進食,嘔吐較重者暫予禁食。

* 寶貝嘔吐時取側臥,以防嘔吐物嗆入氣管。給藥時藥液不要太熱,服藥宜緩,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服法,必要時服一口停一會兒,然后再服。

何時應去看醫生?

嘔吐嚴重的患兒,媽咪應該速送醫院診治,同時應帶上寶貝的嘔吐物,以供醫生化驗或作毒物分析。

14. 肺炎

肺炎是小兒最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3歲以內的嬰幼兒在冬、春季節患肺炎較多,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肺炎最為多見。嬰幼兒肺炎不論是由什么病原體引起的,統稱為支氣管肺炎,又稱小葉性肺炎。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而且患病后危險性較高,特別是體弱兒、佝僂病、貧血、營養不良及有先天畸形的新生兒,更容易患肺炎,并在患病后病情重,身體恢復慢。

肺炎的發病可急可緩,一般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數天后發病,出現發熱或咳嗽,體溫一般38℃-39℃,腺病毒肺炎可持續高燒1-2周。身體弱的小嬰兒可不燒甚至體溫低于正常;寶貝咳嗽、嗆奶或奶汁從鼻中溢出;食欲減退、精神差或煩鬧睡眠不安;還可出現嘔吐、腹脹、腹瀉等消化系統癥狀。

居家觀察及護理

* 在感冒流行季節,盡可能少帶寶貝去公共場所。

* 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貝喂藥,不能隨意服藥。

* 寶貝得肺炎后,應繼續喂奶、喂食,多喝湯類食物,如果食欲減退,應少量多餐,哺乳嬰兒應增加每天的喂奶次數,以增強營養與體力。

* 注意保暖,呼吸新鮮空氣,室內要禁止吸煙,在寒冷的季節,尤其要注意保持適宜的室溫,但應注意通風。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已感冒或咳嗽,呼吸比平時加快,每分鐘多于60次(小于2個月的寶貝),或50次(2-12個月的寶貝),或40次(1-4歲的寶貝);呼吸聲音粗大。呼吸有間斷,吸氣時胸廓凹陷;鼻翼扇動;寶貝發出哼哼聲;不能喝任何液體,一喝就嗆;皮膚呈青紫色。如果出現以上一種或幾種情況,應及時找醫生。

15. 濕疹

濕疹是一種過敏反應,它造成皮膚瘙癢、發紅、有鱗屑。常常侵犯寶貝的面部、皮膚褶皺處或其他部位。首次發病在3個月到2歲間,當寶貝長大時病情會好轉。6歲時,50%的濕疹患兒會痊愈;青春期,大多數都會痊愈。

居家觀察及護理

* 應從飲食中除去過敏原,可在牛奶中加入米湯、代乳粉等,增加碳水化合物的量。

* 一定要避免刺激,患處不能用肥皂洗,可用棉花蘸花生油或石蠟油擦洗,并用大量的清水沖洗干凈。

* 防止寶貝搔抓患處繼發感染,可給寶貝做小手套戴在手上。做布手套時,手套內一定不要遺留布線頭,以免線頭繞在手指上,造成指頭血液循環障礙。

* 睡覺時也可用軟布把兩手綁在床上,或用硬紙板和繃帶把肘關節固定起來,防止搔抓,引起感染。

* 為寶貝作濕敷,濕敷的作用是用藥水的蒸發作用使患處冷卻,血管收縮,達到止癢消炎目的。濕敷時要注意保持紗布或舊軟布的濕潤,每日3-4次,每次敷20-30分鐘。然后根據醫生要求涂藥。每次敷藥前應輕輕除去上次所敷的藥物。

* 給寶貝穿純棉質地的衣服,寒冷的季節,貼身衣服一定要選用棉質的,外面再穿其他保暖衣。

何時應去看醫生?

寶貝濕疹范圍較大或者感覺極其癢;濕疹部位有液體滲出時。

16. 乳痂

在出生以后的幾周內,有些寶貝頭部會出現棕色的、有痂皮的斑,俗稱為“搖籃帽”,有時還會播散到寶貝的面部、軀體或者尿布區,產生紅色鱗屑狀皮疹。看上去很粗糙,也很難看,但它不會給寶貝帶來痛苦。

居家觀察及護理

* 用嬰兒油揉擦寶貝頭上的鱗屑狀痂皮使之軟化。

* 12-24小時后,輕輕地梳頭以去掉這些鱗屑,然后洗頭。

* 如有擴散,要保持受感染區皮膚的清潔和干爽,不要使用肥皂、嬰兒清潔露或嬰兒浴液。

何時應去看醫生?

寶貝為此感到不舒服;有感染或者滲出液;三、五天以后仍沒有消退時。

17. 尿布疹

尿布疹是寶貝常見的皮膚病。因寶貝皮膚嬌嫩,角質層薄,容易脫落。當受到摩擦、潮濕等物理刺激時,特別是消化不良的便、尿中所含的脂肪酸、尿酸多,刺激局部時,都可能出現尿布疹。出現尿布疹時,小屁屁上有紅色的斑點狀疹子,嚴重的甚至潰爛流水。寶貝因疼痛表現為愛哭鬧、不安、煩躁、睡不踏實。

居家觀察及護理

* 穿著大小合適的尿褲,或暫時使用棉尿布,尿布濕后及時更換。

* 尿布要洗燙后在陽光下曬干再用。

* 尿布疹嚴重的時候暫時不用尿布,讓孩子的臀部暴露在空氣中,隨時觀察寶寶大小便情況。

* 每次大小便后用溫水洗屁屁,并涂上護臀膏。使寶寶的皮膚始終被油質保護,不會讓尿液直接刺激皮膚。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經過家庭護理,3天后仍不見好轉;寶貝哭鬧不安,無法正常睡覺,甚至出現破潰時。

18. 呼吸困難

寶貝出現呼吸困難有幾種疾病,如急性喉炎、各種肺炎、支氣管哮喘、心臟病、異物吸入等。小兒呼吸困難是一種嚴重癥狀,根據呼吸困難的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輕度呼吸困難常有呼吸頻率加快或節律不整,寶貝可安靜入睡;活動時可見呼吸頻率加快,有輕度紫紺。中度呼吸困難不僅有頻率加快,也常有節律不整,患兒出現“三凹征”,即兩側鎖骨上窩、胸骨上下部、肋弓下部呼吸時身向下凹陷,有時點頭、聳肩,有時伴有指(趾)甲及周圍出現青紫。寶貝常不能平臥,入睡困難,經吸氧可減輕癥狀。重度呼吸困難,上述癥狀表現均較嚴重,寶貝常有張口、抬肩、點頭、煩燥不安,常伴紫紺。呼吸頻率更快或過緩,呼吸表淺不一,吸氧也難以改善癥狀。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讓寶貝經常保持坐著的姿勢,有利于減輕呼吸困難的狀況。

* 如果是異物吸入,鼓勵寶貝使勁咳,把異物咳出。

* 保持室內濕度,使呼吸道不至太干燥。

* 按時服藥,治療引起呼吸困難的疾病。

何時應去看醫生?

異物入呼吸道,而寶寶又未咳出,一定馬上送醫院;當呼吸困難使寶寶無法正常入睡,無法正常進食一定要去醫院檢查。

19. 排尿異常

在剛出生頭幾天,由于進食量少,寶寶尿量可能很少,一天只有4-5次。幾天之后,排尿次數會迅速增多,6個月以前,一天可達20-30次,每次約30毫升。6個月后,隨著半流質輔助食品的增加以及腎臟功能的逐漸完善,排尿的次數會逐漸減少,到周歲時,一天排尿約15-16次,每次約60毫升左右。但由于受寶貝個體差異、飲水量、氣溫等因素的影響,尿量和排尿次數都可有較大的變化。小兒排尿異常,無論多尿、少尿或無尿,除受氣溫、飲水量多少等因素影響外,也可因心、腎或垂體等多種疾病引起。

居家觀察及護理

* 排尿異常的寶貝要吃低鹽食品,不要在飯菜中放太多鹽。

* 如果是尿道炎癥引起的尿液異常,要多給寶貝喝水。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剛排出的新鮮尿液是渾濁的,要請醫生排除急性泌尿道感染的可能;如果剛排出的新鮮尿液即有異常氣味,則提示小兒可能有病;如果尿流斷斷續續,或排尿時出現疼痛、哭鬧等情況,就應帶寶貝看醫生。

20. 哮喘

哮喘的主要癥狀是:咳嗽,氣急,喘憋,呼吸困難,常在夜間與清晨發作,2歲以下的小兒往往同進度患有濕疹或有其他過敏史,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的哮喘誘因,由于接觸過敏物質引起陣發性呼吸困難。哮喘持續不緩解時,嚴重的缺氧使小兒有煩躁不安,出汗,精神萎靡,面色蒼白,青紫等嚴重癥狀。

居家觀察及護理

* 少接觸或不接觸引起過敏的物質,就能減少哮喘的發作。

* 要供給寶貝足夠的營養,比如蛋白質要充足(但是注意寶貝對某種蛋白質是否過敏),多吃些蔬菜,水果。

* 要從小注意身體鍛煉,每天都應到戶外活動,多呼吸新鮮空氣。嬰幼兒可做被動體操,稍大一點兒的寶貝可自己做操,散步或慢跑,這樣可以鍛煉肺的功能。

* 要注意寶貝的冷暖,特別是季節變換與寒冷時,及時增減衣服,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何時應去看醫生?

但不要讓寶貝隨意去揉患側的眼睛,以免加重感染。

* 雖然麥粒腫的傳染性不強,但也要注意相互感染,應該把患兒的擦臉毛巾、面盆與家里人分開使用。

* 如果麥粒腫里已經充滿膿液,每隔2小時左右熱敷一下,促進麥粒腫形成膿頭,同時讓寶貝減輕疼痛。

* 膿頭形成后等待其自行破潰,不要隨意用未消毒過的針挑破。待膿頭破潰排出里面的膿液時,用消毒棉球吸凈膿液,再用清潔小毛巾和消毒棉球蘸冷開水擦干凈。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麥粒腫疼痛得厲害,膿液一直未排出,就應帶寶貝去醫院眼科就診,請醫生對膿腫做出處理,使炎癥盡快消退;或排出膿液后眼瞼又開始紅腫,或眼瞼邊緣發紅,可能并發了瞼緣炎,盡快到眼科治療。

5.耳痛

耳痛是6個月至2歲左右小兒的常見癥狀,因為小兒與耳道相同的咽鼓管短而直,很容易引起耳道發炎。有可能是外耳道炎、中耳炎引起,也可能是耳內有異物,或頭部其他部位的炎癥所引起,如扁桃體炎、牙痛等。如果這些疾病未能及時準確診斷和治療,就會導致中耳炎,嚴重時造成聽力損傷。

居家觀察及護理

* 如果尚不會述說的寶貝哭鬧不止,還一個勁地搖頭,用手摸耳朵或不讓人碰耳朵,就要注意觀察寶貝的外耳道口是否有分泌物流出,同時測量一下體溫,看看是否發燒。

* 如果寶貝的耳痛不是由于外耳道皮膚癤腫所引起,可以用熱毛巾熱敷,減輕耳痛癥狀。如果有分泌物不要隨意給寶貝掏耳,也不可隨便往耳道里滴藥。

* 檢查一下寶貝的聽力是否已經受到影響,方法為站在寶貝身后輕聲呼喚他的名字,或做拍手動作,觀察寶貝是否有反應。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的耳道里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或在耳痛的同時發燒至38℃以上,或是聽力有所下降,要馬上帶寶貝去醫院耳鼻喉科就醫,盡快進行治療。

6.皮膚熱疹

當身體周圍溫度過高時,寶貝的皮膚上就可能出現一種淡紅色的皮疹,一般容易出現在臉上及皮膚褶皺較多的部位,如脖頸、肩部、肘窩、大腿根等處。這些皮疹就是熱疹,是由于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皮膚通過汗腺分泌調節身體溫度的功能還不完善而引起。如果把寶貝放在能夠使肌膚涼爽的地方,熱疹很快就會消失。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讓寶貝馬上離開溫度過高的環境并解開衣服,然后用溫水好好洗個澡。

* 洗完澡后不要急著擦干身體,最好讓水分在皮膚上留一會兒,通過皮膚的水分自然蒸發來降低皮膚溫度。

* 給寶貝換上透氣性良好的全棉內衣,不要穿著太多,睡覺時也不要蓋得太厚。

* 平時注意房間的溫度要適宜,并經常通風換氣,特別是在天氣炎熱的季節。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對寶貝做了以上的身體散熱處理,但過了12個小時以上寶貝身上的皮疹還不見消退,應該馬上去醫院小兒內科就醫,請醫生確定原因并進行處理。

7.生長痛

小兒正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由于鈣磷代謝紊亂,大約有1/6的孩子會發生肢體疼痛。疼痛的部位主要在上下肢體而不是在關節區域,以下肢疼痛更多見,這種疼痛一般被稱為“生長痛”。由于白天注意力容易被轉移,所以疼痛在白天并不那么太明顯,通常到了夜晚安靜時會感到更明顯些,甚至影響睡眠。

居家觀察及護理

* 當寶貝說腿疼時,要注意仔細詢問是關節區域疼痛還是腿干部位疼痛,是一個關節還是多個關節疼痛,是白天還是晚上疼痛等,哪個部位疼痛得最明顯。

* 觀察關節部位有無紅腫、發熱、水腫或觸痛,關節和肌肉按壓后是否有明顯的疼痛,以與關節炎區別。

* 如果排除了關節炎引起的疼痛,要注意安慰寶貝,告訴寶貝這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暫時現象,并不是生病,讓寶貝心里放松。

* 疼痛時給寶貝洗一個熱水澡,然后用熱水袋熱敷一下疼痛部位,也可以輕輕按摩不適之處。

何時應該去看醫生?

較小的寶貝往往述說不清楚疼痛部位和時間,仔細觀察后,最好帶寶貝去醫院的小兒外科看醫生,向醫生詳細描述自己所了解到的一切情況,請醫生仔細診查。特別是寶貝的疼痛部位靠近關節,或疼痛已經很長時間時。

8. 發冷

遇到寶貝手足發冷時,應認真區別是真發冷還是假發冷。如果寶貝本因感冒而發高燒,可手足卻冰冷,待體溫逐漸下降后手足皮膚又慢慢熱起來,這就是假冷真熱的現象,3歲以下寶貝多見。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辨別寶貝真發冷還是假發冷真發熱的簡便方法是測量寶貝的體溫,假如寶貝手足冰冷,而腋下、額部、口腔等部位發熱或體溫過高,應及時采取退熱降溫措施。

* 讓寶貝臥床休息,多飲開水,以消化吸收的流質食物為主,如米湯、藕粉、稀粥、面條等。如果嘔吐、失水、高熱可給予口服補液鹽,或送去醫院靜脈補液。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出現面色灰白、口唇發紺、四肢發冷、脈搏微弱、血壓下降等循環衰竭(休克),或出現呼吸節律不齊、深淺不勻、雙吸氣或呼吸暫停,并突發高熱、精神委靡、嗜睡或煩燥不安,而后反復驚厥、神志昏迷,伴腹痛、腹瀉,應及時去急診就醫。懷疑是細菌性痢疾時應留取糞便,帶到醫院供醫生作顯微鏡檢查和細菌培養,以明確診斷。

9. 發熱

發熱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防御反應,也是許多疾病發生過程中一個最常見的癥狀。正常小兒的體溫較成人稍高,且易波動,體溫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熱。

居家觀察及護理

* 注意觀察發燒的熱型幫助找出原因。體溫不太高時不必急著退燒,但發燒時容易導致脫水,加之嬰幼兒容易發生高熱驚厥,也不能放任發燒。

* 注意觀察寶貝的神態和舉動,不能只依賴體溫計,對新生兒尤應如此,因為新生兒往往病得很重也不發燒。但可注意觀察其他癥狀,如是否嘔吐、腹瀉、咳嗽、氣喘等,以便就診時向醫生詳細介紹,協助做出正確診斷。

* 寶貝發燒時應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如果體溫不很高,一般情況較好,可在家里治療。體溫過高時用冷水毛巾敷頭,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服用退燒藥。

* 讓寶貝多喝水以防脫水,以每2小時排出很清小便一次為原則。給患兒吃東西要適量,避免吃得太飽,但也不可禁食。

* 寶貝體溫升到39℃以上,輕輕用溫水和海綿擦身降溫。但如已喂過退燒藥,要等30分鐘到1小時再用海綿擦身。

* 給寶貝喂些糖鹽水,補充體內水分和營養消耗,促進尿液和汗液的排泄,起到降溫和排毒作用。糖鹽水的配法是每500毫升開水中加葡萄糖或白糖50克及鹽5克。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精神狀態好、進食正常不必太擔心。如果不到3個月大的寶貝體溫升到37.8℃以上,3-6個月大的寶貝體溫升到38.3℃以上,6個月以上的寶貝體溫升到39.4℃時;或是寶貝哭鬧不停、反應差、高燒不退甚至抽搐,應該立即去看醫生就診。

10. 感冒

感冒是寶貝的常見病,特別是在冬春季節。寶貝每年患感冒約3-5次,約有5%-10%嬰幼兒反復患呼吸道感染,甚至反復患肺炎,特別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貧血、佝僂病、維生素a缺乏等癥的寶貝。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讓寶貝充分休息,多飲開水,吃易消化的食物,對發熱、咳嗽和咳痰應考慮對癥療法。如高熱進行頭部冷敷,并及時去醫院;咳嗽服用小兒止咳糖漿等。

* 治感冒藥雖能減輕感冒癥狀,但只治標不治本,因此除了多休息多飲水外,宜選用一種感冒藥短期使用以減輕癥狀,而不宜多種感冒藥混合濫用。普通感冒多半由病毒引起,不要隨意濫用抗生素。

* 要多給寶貝喝水,及時補充發燒、咳嗽、呼吸快丟失的水分,以免脫水加重病情。

* 吃母乳的寶貝繼續用母乳喂養,或少食多餐,吃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保證營養,增強對感染的抵抗力。如果不能吸吮母乳,可擠出放在干凈杯子里,用吸管滴進口中。

* 鼻孔堵不通氣用消毒棉簽清除鼻腔分泌物,痰多時勤給翻身拍背,幫助排痰。

* 注意保暖又不要捂得太緊太嚴,以免影響寶貝的呼吸。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濕潤,避免煙塵,避免接觸感冒患者。

* 為了避免加重感冒癥狀,生病期間盡量少食生冷食物及飲料,以免對口腔與呼吸道血管和黏膜過度刺激。有痰時減少甜食攝取,避免痰液增加,加重咳嗽。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經過家庭治療和處理3天左右,寶貝的癥狀不見好轉,如發燒、咳嗽等癥狀加重,應帶去醫院進行治療。總是反復感冒的寶貝也應帶到醫院詳細檢查,給予針對性治療。


11. 咽喉疼痛

咽喉腫痛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許多疾病引起的一種常見的癥狀。它多發于寒冷季節。感冒、扁桃腺炎、鼻竇炎、咽喉炎以及病毒感染通常都伴有喉嚨痛。如果不得到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呼吸困難或并發風濕熱,危害心臟和腎臟。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觀察寶貝的咽部和扁桃腺是否充血、水腫,扁桃體腫是否大,是否高熱畏寒,伴有頭痛,咽痛,食欲不振等癥狀。

* 經常用淡鹽水漱口,每天少量多次地小口飲水,讓液體慢慢流經喉嚨,保持喉嚨濕潤。家中使用加濕器,以防空氣干燥。

* 避免與流感患者接觸,住處經常開門窗,保持空氣新鮮,寶貝感冒時及時診治。

* 在家中制作蔬果食療來輔助治療咽喉腫痛,加速康復。如取雪梨3個,搗爛,加蜂蜜50克,水煎服,1日分兩次服;鮮荸薺200克,洗凈,去皮,絞碎榨汁,每日3次,冷服。

* 小兒咽喉腫痛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疾病、防止并發癥。

何時應去看醫生?

多數急性咽喉痛會在數天至數周內自動消失。如果寶貝發熱、畏寒、四肢酸痛、周身發熱、體溫38.5℃以上,且咽部腫痛持續存在或在幾天內加重,應當及時就醫,千萬不能抱有僥幸思想在家治療。特別是寶貝出現咳嗽、流涕或聲音嘶啞,咳聲異常等,更不可掉以輕心,應立即到醫院治療,以免發生急性喉梗塞。

12. 腹瀉

小兒腹瀉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以大便質稀、次數增多的常見病,它以胃腸道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好發于6個月至2歲嬰幼兒。腹瀉如果遷延不愈,會使寶貝發生營養不良、反復感染和生長發育落后等癥狀。

居家觀察及護理

* 及早補充身體丟失的水分,以免脫水病情加重或遷延不愈。一開始多為輕度脫水,可在家里進行觀察。輕度脫水有口渴感,口唇稍干,尿少并發黃、煩躁和愛哭等表現,如果寶貝出現輕度脫水,可服用口服補液鹽補充體液。

* 不要禁食以防營養不良,但需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則,每日至少進食6次。

* 倍加呵護臀部,腹瀉時寶貝排便次數增加了許多,不斷污染小屁屁;加之腹瀉時排出的糞便對皮膚刺激較大,很容易發生紅臀。每次排便都要用溫水清洗屁屁,特別要注意肛門和會陰部的清洗。

* 如果是感染性腹瀉應積極控制感染,在醫生指導下選用黃連素治療。

* 密切觀察病情發展,如脫水是否加重,腹瀉次數是否繼續增多等。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煩躁不安加重、囟門和眼窩凹陷、哭時淚少、口干舌燥,大腿內側皮膚皺褶變平時間超過2秒,都表明身體脫水已較重了;或在家已治療3天,但病情總不見好轉,出現頻繁大量水樣便、嘔吐及口渴感加劇、不能正常進食進水、補液后尿仍很少、發燒及便中帶血等癥狀,這時需趕快帶寶貝去醫院診治。

13. 嘔吐

嘔吐是一種人體的自衛方式,也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如果僅吐1-2次或吐得極少沒有臨床意義,但若嘔吐呈持續性或反復出現時,則是嚴重疾病的主要表現,常可引起不良后果。

居家觀察及護理

* 注意觀察引起嘔吐的原因。如果是出生后24-48小時內出現嘔吐,應考慮羊水吞入、顱內出血或先天性消化道梗阻;生后第一次進食即發生嘔吐,同時出現嗆咳及青紫,或進食奶后又由口、鼻流出,應考慮食管狹窄、閉鎖或食管氣管瘺;生后2-3周出現嘔吐,逐漸加劇,呈噴射性,嘔吐物為奶塊無膽汁,在右腹直肌外側摸到如棗核大小之腫塊,考慮先天性幽門狹窄;嬰幼兒期出現嘔吐應考慮喂養不當或腸套疊等。

* 要給予心理護理,大人應守護在身旁迅速清理嘔吐物;盡量使寶貝舒適,用寶貝能夠理解的語言解除其恐怖、焦慮的情緒。

* 保證營養和水分供給,可給予少量多次喂哺,飲食清淡,勿進食刺激性食物。

* 嘔吐較輕的寶貝,可進流質食物,宜少量多次進食,嘔吐較重者暫予禁食。

* 寶貝嘔吐時取側臥,以防嘔吐物嗆入氣管。給藥時藥液不要太熱,服藥宜緩,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服法,必要時服一口停一會兒,然后再服。

何時應去看醫生?

嘔吐嚴重的患兒,媽咪應該速送醫院診治,同時應帶上寶貝的嘔吐物,以供醫生化驗或作毒物分析。

14. 肺炎

肺炎是小兒最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3歲以內的嬰幼兒在冬、春季節患肺炎較多,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肺炎最為多見。嬰幼兒肺炎不論是由什么病原體引起的,統稱為支氣管肺炎,又稱小葉性肺炎。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而且患病后危險性較高,特別是體弱兒、佝僂病、貧血、營養不良及有先天畸形的新生兒,更容易患肺炎,并在患病后病情重,身體恢復慢。

肺炎的發病可急可緩,一般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數天后發病,出現發熱或咳嗽,體溫一般38℃-39℃,腺病毒肺炎可持續高燒1-2周。身體弱的小嬰兒可不燒甚至體溫低于正常;寶貝咳嗽、嗆奶或奶汁從鼻中溢出;食欲減退、精神差或煩鬧睡眠不安;還可出現嘔吐、腹脹、腹瀉等消化系統癥狀。

居家觀察及護理

* 在感冒流行季節,盡可能少帶寶貝去公共場所。

* 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貝喂藥,不能隨意服藥。

* 寶貝得肺炎后,應繼續喂奶、喂食,多喝湯類食物,如果食欲減退,應少量多餐,哺乳嬰兒應增加每天的喂奶次數,以增強營養與體力。

* 注意保暖,呼吸新鮮空氣,室內要禁止吸煙,在寒冷的季節,尤其要注意保持適宜的室溫,但應注意通風。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已感冒或咳嗽,呼吸比平時加快,每分鐘多于60次(小于2個月的寶貝),或50次(2-12個月的寶貝),或40次(1-4歲的寶貝);呼吸聲音粗大。呼吸有間斷,吸氣時胸廓凹陷;鼻翼扇動;寶貝發出哼哼聲;不能喝任何液體,一喝就嗆;皮膚呈青紫色。如果出現以上一種或幾種情況,應及時找醫生。

15. 濕疹

濕疹是一種過敏反應,它造成皮膚瘙癢、發紅、有鱗屑。常常侵犯寶貝的面部、皮膚褶皺處或其他部位。首次發病在3個月到2歲間,當寶貝長大時病情會好轉。6歲時,50%的濕疹患兒會痊愈;青春期,大多數都會痊愈。

居家觀察及護理

* 應從飲食中除去過敏原,可在牛奶中加入米湯、代乳粉等,增加碳水化合物的量。

* 一定要避免刺激,患處不能用肥皂洗,可用棉花蘸花生油或石蠟油擦洗,并用大量的清水沖洗干凈。

* 防止寶貝搔抓患處繼發感染,可給寶貝做小手套戴在手上。做布手套時,手套內一定不要遺留布線頭,以免線頭繞在手指上,造成指頭血液循環障礙。

* 睡覺時也可用軟布把兩手綁在床上,或用硬紙板和繃帶把肘關節固定起來,防止搔抓,引起感染。

* 為寶貝作濕敷,濕敷的作用是用藥水的蒸發作用使患處冷卻,血管收縮,達到止癢消炎目的。濕敷時要注意保持紗布或舊軟布的濕潤,每日3-4次,每次敷20-30分鐘。然后根據醫生要求涂藥。每次敷藥前應輕輕除去上次所敷的藥物。

* 給寶貝穿純棉質地的衣服,寒冷的季節,貼身衣服一定要選用棉質的,外面再穿其他保暖衣。

何時應去看醫生?

寶貝濕疹范圍較大或者感覺極其癢;濕疹部位有液體滲出時。

16. 乳痂

在出生以后的幾周內,有些寶貝頭部會出現棕色的、有痂皮的斑,俗稱為“搖籃帽”,有時還會播散到寶貝的面部、軀體或者尿布區,產生紅色鱗屑狀皮疹。看上去很粗糙,也很難看,但它不會給寶貝帶來痛苦。

居家觀察及護理

* 用嬰兒油揉擦寶貝頭上的鱗屑狀痂皮使之軟化。

* 12-24小時后,輕輕地梳頭以去掉這些鱗屑,然后洗頭。

* 如有擴散,要保持受感染區皮膚的清潔和干爽,不要使用肥皂、嬰兒清潔露或嬰兒浴液。

何時應去看醫生?

寶貝為此感到不舒服;有感染或者滲出液;三、五天以后仍沒有消退時。

17. 尿布疹

尿布疹是寶貝常見的皮膚病。因寶貝皮膚嬌嫩,角質層薄,容易脫落。當受到摩擦、潮濕等物理刺激時,特別是消化不良的便、尿中所含的脂肪酸、尿酸多,刺激局部時,都可能出現尿布疹。出現尿布疹時,小屁屁上有紅色的斑點狀疹子,嚴重的甚至潰爛流水。寶貝因疼痛表現為愛哭鬧、不安、煩躁、睡不踏實。

居家觀察及護理

* 穿著大小合適的尿褲,或暫時使用棉尿布,尿布濕后及時更換。

* 尿布要洗燙后在陽光下曬干再用。

* 尿布疹嚴重的時候暫時不用尿布,讓孩子的臀部暴露在空氣中,隨時觀察寶寶大小便情況。

* 每次大小便后用溫水洗屁屁,并涂上護臀膏。使寶寶的皮膚始終被油質保護,不會讓尿液直接刺激皮膚。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經過家庭護理,3天后仍不見好轉;寶貝哭鬧不安,無法正常睡覺,甚至出現破潰時。

18. 呼吸困難

寶貝出現呼吸困難有幾種疾病,如急性喉炎、各種肺炎、支氣管哮喘、心臟病、異物吸入等。小兒呼吸困難是一種嚴重癥狀,根據呼吸困難的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輕度呼吸困難常有呼吸頻率加快或節律不整,寶貝可安靜入睡;活動時可見呼吸頻率加快,有輕度紫紺。中度呼吸困難不僅有頻率加快,也常有節律不整,患兒出現“三凹征”,即兩側鎖骨上窩、胸骨上下部、肋弓下部呼吸時身向下凹陷,有時點頭、聳肩,有時伴有指(趾)甲及周圍出現青紫。寶貝常不能平臥,入睡困難,經吸氧可減輕癥狀。重度呼吸困難,上述癥狀表現均較嚴重,寶貝常有張口、抬肩、點頭、煩燥不安,常伴紫紺。呼吸頻率更快或過緩,呼吸表淺不一,吸氧也難以改善癥狀。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讓寶貝經常保持坐著的姿勢,有利于減輕呼吸困難的狀況。

* 如果是異物吸入,鼓勵寶貝使勁咳,把異物咳出。

* 保持室內濕度,使呼吸道不至太干燥。

* 按時服藥,治療引起呼吸困難的疾病。

何時應去看醫生?

異物入呼吸道,而寶寶又未咳出,一定馬上送醫院;當呼吸困難使寶寶無法正常入睡,無法正常進食一定要去醫院檢查。

19. 排尿異常

在剛出生頭幾天,由于進食量少,寶寶尿量可能很少,一天只有4-5次。幾天之后,排尿次數會迅速增多,6個月以前,一天可達20-30次,每次約30毫升。6個月后,隨著半流質輔助食品的增加以及腎臟功能的逐漸完善,排尿的次數會逐漸減少,到周歲時,一天排尿約15-16次,每次約60毫升左右。但由于受寶貝個體差異、飲水量、氣溫等因素的影響,尿量和排尿次數都可有較大的變化。小兒排尿異常,無論多尿、少尿或無尿,除受氣溫、飲水量多少等因素影響外,也可因心、腎或垂體等多種疾病引起。

居家觀察及護理

* 排尿異常的寶貝要吃低鹽食品,不要在飯菜中放太多鹽。

* 如果是尿道炎癥引起的尿液異常,要多給寶貝喝水。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剛排出的新鮮尿液是渾濁的,要請醫生排除急性泌尿道感染的可能;如果剛排出的新鮮尿液即有異常氣味,則提示小兒可能有病;如果尿流斷斷續續,或排尿時出現疼痛、哭鬧等情況,就應帶寶貝看醫生。

20. 哮喘

哮喘的主要癥狀是:咳嗽,氣急,喘憋,呼吸困難,常在夜間與清晨發作,2歲以下的小兒往往同進度患有濕疹或有其他過敏史,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的哮喘誘因,由于接觸過敏物質引起陣發性呼吸困難。哮喘持續不緩解時,嚴重的缺氧使小兒有煩躁不安,出汗,精神萎靡,面色蒼白,青紫等嚴重癥狀。

居家觀察及護理

* 少接觸或不接觸引起過敏的物質,就能減少哮喘的發作。

* 要供給寶貝足夠的營養,比如蛋白質要充足(但是注意寶貝對某種蛋白質是否過敏),多吃些蔬菜,水果。

* 要從小注意身體鍛煉,每天都應到戶外活動,多呼吸新鮮空氣。嬰幼兒可做被動體操,稍大一點兒的寶貝可自己做操,散步或慢跑,這樣可以鍛煉肺的功能。

* 要注意寶貝的冷暖,特別是季節變換與寒冷時,及時增減衣服,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何時應去看醫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