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寶貝去看醫生的20個癥狀(一)

寶貝病了!這是每個父母都要面對的問題。 病了就要去醫院、看醫生, 這也是大多數父母最本能的反應。 那么, 你能很清楚地知道, 帶寶貝去哪個科室看?怎樣向醫生陳述寶貝的病癥嗎?有的父母卻以為, 寶貝有個小病小災, 跑到醫院還容易傳染上別的病, 不如自己在家處理了。

所有的疾病和意外傷害, 都有相應的指征。 帶寶貝看病是一門學問, 到底寶貝病到什么程度才有必要去看醫生, 需要父母掌握一定的知識, 更需要父母擁有判斷的能力;到了醫院, 跟醫生有效溝通, 提供相應的化驗物, 也能幫助醫生快速、準確地診斷,

Advertisiment
讓寶貝得到最好的治療, 盡快恢復健康。

1.腹部絞痛

腹絞痛多發于4個月以下的寶貝, 突然發生不明原因的陣發痙攣性腹痛。 疼痛特點是不發作時寶貝吃、玩、睡都正常, 一旦發作就莫名其妙地突然哭鬧不休, 無論大人用什么方法都難以哄住。 如果寶貝在一個星期的3天里有超過3小時啼哭, 并且這種現象持續3周, 那么就可被認為是腹絞痛。 腹絞痛在3個月時最為突出, 一般是寶貝開始吃牛奶代替品后, 腸道里氣體過多所引起。 寶貝過了4個月后, 就很少出現這種現象了。

居家觀察及護理

* 有規律、輕柔、順時針進行腹部按摩10-20分鐘, 觀察是否能夠較明顯地平息哭鬧。

* 試著用各種方法安撫寶貝, 如把寶貝的腹部貼在媽咪懷抱里;給寶貝哺乳等,

Advertisiment
觀察能否使腹痛緩解。

* 給寶貝喂一點溫水, 然后抱著寶貝或讓寶貝趴著睡, 讓寶貝肚子里的氣體排出或促進打嗝, 有助于寶貝減輕腹痛或使腹痛消失。

* 如果寶貝已經吃飽了但還是哭鬧不休, 可以試著給吸吮安撫奶嘴, 觀察是否停止哭鬧。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采取了以上多種方法后, 仍不見腹痛有所緩解, 加之寶貝已經哭鬧很長時間, 最好帶寶貝去醫院小兒內科, 向醫生詳細描述寶貝的腹痛特點, 請醫生明確原因, 切不可隨意給寶貝服用任何止痛藥物。

2.疝氣

小兒疝氣在男嬰中較為多見, 包括臍疝和腹股溝疝。 臍疝是由于初生兒腹壁肌肉薄弱, 過于哭鬧時使腸管從臍部突向腹壁而形成;腹股溝疝是由于寶貝的腹壁肌肉尚未發育完全,

Advertisiment
加之腹壁較松, 在哭鬧、咳嗽或劇烈活動時, 使腸管從腹股溝管向腹壁突出并進入陰囊, 造成陰囊腫大。

居家觀察及護理

* 發現寶貝在腹壓增高時, 如哭鬧、咳嗽、打噴嚏, 腹部出現一個突出表面的腫物, 有可能是形成了疝氣。 媽咪并攏食指和中指, 輕輕將腫物往腹腔里推動, 觀察能否推回去。

* 經常注意觀察疝氣是否繼續增大, 如果無法將疝內腸管推回腹腔, 表明腸壁已與疝囊壁粘連, 需要采取手術治療。

何時應去看醫生?

無論是哪一種疝氣都需到醫院外科進行治療, 特別是無法將疝內容物推回腹腔, 或是同時伴有腹痛、嘔吐時。 對于疝氣沒什么治療藥物, 需到醫院進行手術才能治愈。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講, 寶貝年齡超過1歲就應開始手術, 以8個月至1歲以內最為適宜, 最好不要超過2歲。 在這個階段做手術, 難度小, 預后好, 術后恢復得也快。

3.喉炎

喉炎除了喉部疼痛、干咳外, 最典型的癥狀是聲音嘶啞, 以致不能說話, 吸入空氣時咳嗽特別厲害, 具有“哐哐哐”似小狗叫的聲音特征, 有時輕微發燒。 一些寶貝患病后會很快地痊愈, 有的寶貝則因喉頭腫脹而發生呼吸困難。

居家觀察及護理

* 保持居室空氣濕度, 經常開窗換氣, 以減輕寶貝的干咳癥狀。 多給寶貝喂一些溫熱開水或飲料, 緩解咽部的干痛不適。

* 幫助寶貝緩解呼吸困難, 如躺在床上時將上半身墊高一些, 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鎮靜劑。 發燒時按醫囑服退燒藥或物理降溫,

Advertisiment
減少哭鬧, 讓寶貝保持安靜。

* 嚴密觀察病情, 尤其是夜間, 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

何時應去看醫生?

在寶貝剛出現特征性咳嗽時, 或給寶貝測體溫超過38℃, 就要抓緊時間去看醫生, 以控制喉頭炎癥, 減輕病情, 避免發生喉頭水腫。 一旦寶貝出現口周發青、面色蒼白、呼吸困難的癥狀, 更應分秒必爭地去醫院看急診, 不得延誤。

4.麥粒腫

麥粒腫一般長在下眼瞼邊緣部位, 是由于睫毛根部的皮脂腺發生化膿性炎癥而引起。 長了麥粒腫后, 寶貝的患側眼瞼會出現疼痛和灼熱感。 通常在發病4-5天后麥粒腫會長出膿頭, 然后自行破潰, 排出里面的膿液, 炎癥因此而消退。

居家觀察及護理

* 寶貝患了麥粒腫可先在家里處理一下, 但不要讓寶貝隨意去揉患側的眼睛,以免加重感染。

* 雖然麥粒腫的傳染性不強,但也要注意相互感染,應該把患兒的擦臉毛巾、面盆與家里人分開使用。

* 如果麥粒腫里已經充滿膿液,每隔2小時左右熱敷一下,促進麥粒腫形成膿頭,同時讓寶貝減輕疼痛。

* 膿頭形成后等待其自行破潰,不要隨意用未消毒過的針挑破。待膿頭破潰排出里面的膿液時,用消毒棉球吸凈膿液,再用清潔小毛巾和消毒棉球蘸冷開水擦干凈。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麥粒腫疼痛得厲害,膿液一直未排出,就應帶寶貝去醫院眼科就診,請醫生對膿腫做出處理,使炎癥盡快消退;或排出膿液后眼瞼又開始紅腫,或眼瞼邊緣發紅,可能并發了瞼緣炎,盡快到眼科治療。

5.耳痛

耳痛是6個月至2歲左右小兒的常見癥狀,因為小兒與耳道相同的咽鼓管短而直,很容易引起耳道發炎。有可能是外耳道炎、中耳炎引起,也可能是耳內有異物,或頭部其他部位的炎癥所引起,如扁桃體炎、牙痛等。如果這些疾病未能及時準確診斷和治療,就會導致中耳炎,嚴重時造成聽力損傷。

居家觀察及護理

* 如果尚不會述說的寶貝哭鬧不止,還一個勁地搖頭,用手摸耳朵或不讓人碰耳朵,就要注意觀察寶貝的外耳道口是否有分泌物流出,同時測量一下體溫,看看是否發燒。

* 如果寶貝的耳痛不是由于外耳道皮膚癤腫所引起,可以用熱毛巾熱敷,減輕耳痛癥狀。如果有分泌物不要隨意給寶貝掏耳,也不可隨便往耳道里滴藥。

* 檢查一下寶貝的聽力是否已經受到影響,方法為站在寶貝身后輕聲呼喚他的名字,或做拍手動作,觀察寶貝是否有反應。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的耳道里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或在耳痛的同時發燒至38℃以上,或是聽力有所下降,要馬上帶寶貝去醫院耳鼻喉科就醫,盡快進行治療。

6.皮膚熱疹

當身體周圍溫度過高時,寶貝的皮膚上就可能出現一種淡紅色的皮疹,一般容易出現在臉上及皮膚褶皺較多的部位,如脖頸、肩部、肘窩、大腿根等處。這些皮疹就是熱疹,是由于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皮膚通過汗腺分泌調節身體溫度的功能還不完善而引起。如果把寶貝放在能夠使肌膚涼爽的地方,熱疹很快就會消失。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讓寶貝馬上離開溫度過高的環境并解開衣服,然后用溫水好好洗個澡。

* 洗完澡后不要急著擦干身體,最好讓水分在皮膚上留一會兒,通過皮膚的水分自然蒸發來降低皮膚溫度。

* 給寶貝換上透氣性良好的全棉內衣,不要穿著太多,睡覺時也不要蓋得太厚。

* 平時注意房間的溫度要適宜,并經常通風換氣,特別是在天氣炎熱的季節。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對寶貝做了以上的身體散熱處理,但過了12個小時以上寶貝身上的皮疹還不見消退,應該馬上去醫院小兒內科就醫,請醫生確定原因并進行處理。

7.生長痛

小兒正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由于鈣磷代謝紊亂,大約有1/6的孩子會發生肢體疼痛。疼痛的部位主要在上下肢體而不是在關節區域,以下肢疼痛更多見,這種疼痛一般被稱為“生長痛”。由于白天注意力容易被轉移,所以疼痛在白天并不那么太明顯,通常到了夜晚安靜時會感到更明顯些,甚至影響睡眠。

居家觀察及護理

* 當寶貝說腿疼時,要注意仔細詢問是關節區域疼痛還是腿干部位疼痛,是一個關節還是多個關節疼痛,是白天還是晚上疼痛等,哪個部位疼痛得最明顯。

* 觀察關節部位有無紅腫、發熱、水腫或觸痛,關節和肌肉按壓后是否有明顯的疼痛,以與關節炎區別。

* 如果排除了關節炎引起的疼痛,要注意安慰寶貝,告訴寶貝這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暫時現象,并不是生病,讓寶貝心里放松。

* 疼痛時給寶貝洗一個熱水澡,然后用熱水袋熱敷一下疼痛部位,也可以輕輕按摩不適之處。

何時應該去看醫生?

較小的寶貝往往述說不清楚疼痛部位和時間,仔細觀察后,最好帶寶貝去醫院的小兒外科看醫生,向醫生詳細描述自己所了解到的一切情況,請醫生仔細診查。特別是寶貝的疼痛部位靠近關節,或疼痛已經很長時間時。

8. 發冷

遇到寶貝手足發冷時,應認真區別是真發冷還是假發冷。如果寶貝本因感冒而發高燒,可手足卻冰冷,待體溫逐漸下降后手足皮膚又慢慢熱起來,這就是假冷真熱的現象,3歲以下寶貝多見。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辨別寶貝真發冷還是假發冷真發熱的簡便方法是測量寶貝的體溫,假如寶貝手足冰冷,而腋下、額部、口腔等部位發熱或體溫過高,應及時采取退熱降溫措施。

* 讓寶貝臥床休息,多飲開水,以消化吸收的流質食物為主,如米湯、藕粉、稀粥、面條等。如果嘔吐、失水、高熱可給予口服補液鹽,或送去醫院靜脈補液。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出現面色灰白、口唇發紺、四肢發冷、脈搏微弱、血壓下降等循環衰竭(休克),或出現呼吸節律不齊、深淺不勻、雙吸氣或呼吸暫停,并突發高熱、精神委靡、嗜睡或煩燥不安,而后反復驚厥、神志昏迷,伴腹痛、腹瀉,應及時去急診就醫。懷疑是細菌性痢疾時應留取糞便,帶到醫院供醫生作顯微鏡檢查和細菌培養,以明確診斷。

9. 發熱

發熱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防御反應,也是許多疾病發生過程中一個最常見的癥狀。正常小兒的體溫較成人稍高,且易波動,體溫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熱。

居家觀察及護理

* 注意觀察發燒的熱型幫助找出原因。體溫不太高時不必急著退燒,但發燒時容易導致脫水,加之嬰幼兒容易發生高熱驚厥,也不能放任發燒。

* 注意觀察寶貝的神態和舉動,不能只依賴體溫計,對新生兒尤應如此,因為新生兒往往病得很重也不發燒。但可注意觀察其他癥狀,如是否嘔吐、腹瀉、咳嗽、氣喘等,以便就診時向醫生詳細介紹,協助做出正確診斷。

* 寶貝發燒時應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如果體溫不很高,一般情況較好,可在家里治療。體溫過高時用冷水毛巾敷頭,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服用退燒藥。

* 讓寶貝多喝水以防脫水,以每2小時排出很清小便一次為原則。給患兒吃東西要適量,避免吃得太飽,但也不可禁食。

* 寶貝體溫升到39℃以上,輕輕用溫水和海綿擦身降溫。但如已喂過退燒藥,要等30分鐘到1小時再用海綿擦身。

* 給寶貝喂些糖鹽水,補充體內水分和營養消耗,促進尿液和汗液的排泄,起到降溫和排毒作用。糖鹽水的配法是每500毫升開水中加葡萄糖或白糖50克及鹽5克。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精神狀態好、進食正常不必太擔心。如果不到3個月大的寶貝體溫升到37.8℃以上,3-6個月大的寶貝體溫升到38.3℃以上,6個月以上的寶貝體溫升到39.4℃時;或是寶貝哭鬧不停、反應差、高燒不退甚至抽搐,應該立即去看醫生就診。

10. 感冒

感冒是寶貝的常見病,特別是在冬春季節。寶貝每年患感冒約3-5次,約有5%-10%嬰幼兒反復患呼吸道感染,甚至反復患肺炎,特別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貧血、佝僂病、維生素a缺乏等癥的寶貝。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讓寶貝充分休息,多飲開水,吃易消化的食物,對發熱、咳嗽和咳痰應考慮對癥療法。如高熱進行頭部冷敷,并及時去醫院;咳嗽服用小兒止咳糖漿等。

* 治感冒藥雖能減輕感冒癥狀,但只治標不治本,因此除了多休息多飲水外,宜選用一種感冒藥短期使用以減輕癥狀,而不宜多種感冒藥混合濫用。普通感冒多半由病毒引起,不要隨意濫用抗生素。

* 要多給寶貝喝水,及時補充發燒、咳嗽、呼吸快丟失的水分,以免脫水加重病情。

* 吃母乳的寶貝繼續用母乳喂養,或少食多餐,吃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保證營養,增強對感染的抵抗力。如果不能吸吮母乳,可擠出放在干凈杯子里,用吸管滴進口中。

* 鼻孔堵不通氣用消毒棉簽清除鼻腔分泌物,痰多時勤給翻身拍背,幫助排痰。

* 注意保暖又不要捂得太緊太嚴,以免影響寶貝的呼吸。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濕潤,避免煙塵,避免接觸感冒患者。

* 為了避免加重感冒癥狀,生病期間盡量少食生冷食物及飲料,以免對口腔與呼吸道血管和黏膜過度刺激。有痰時減少甜食攝取,避免痰液增加,加重咳嗽。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經過家庭治療和處理3天左右,寶貝的癥狀不見好轉,如發燒、咳嗽等癥狀加重,應帶去醫院進行治療。總是反復感冒的寶貝也應帶到醫院詳細檢查,給予針對性治療。

1 2 下一頁 但不要讓寶貝隨意去揉患側的眼睛,以免加重感染。

* 雖然麥粒腫的傳染性不強,但也要注意相互感染,應該把患兒的擦臉毛巾、面盆與家里人分開使用。

* 如果麥粒腫里已經充滿膿液,每隔2小時左右熱敷一下,促進麥粒腫形成膿頭,同時讓寶貝減輕疼痛。

* 膿頭形成后等待其自行破潰,不要隨意用未消毒過的針挑破。待膿頭破潰排出里面的膿液時,用消毒棉球吸凈膿液,再用清潔小毛巾和消毒棉球蘸冷開水擦干凈。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麥粒腫疼痛得厲害,膿液一直未排出,就應帶寶貝去醫院眼科就診,請醫生對膿腫做出處理,使炎癥盡快消退;或排出膿液后眼瞼又開始紅腫,或眼瞼邊緣發紅,可能并發了瞼緣炎,盡快到眼科治療。

5.耳痛

耳痛是6個月至2歲左右小兒的常見癥狀,因為小兒與耳道相同的咽鼓管短而直,很容易引起耳道發炎。有可能是外耳道炎、中耳炎引起,也可能是耳內有異物,或頭部其他部位的炎癥所引起,如扁桃體炎、牙痛等。如果這些疾病未能及時準確診斷和治療,就會導致中耳炎,嚴重時造成聽力損傷。

居家觀察及護理

* 如果尚不會述說的寶貝哭鬧不止,還一個勁地搖頭,用手摸耳朵或不讓人碰耳朵,就要注意觀察寶貝的外耳道口是否有分泌物流出,同時測量一下體溫,看看是否發燒。

* 如果寶貝的耳痛不是由于外耳道皮膚癤腫所引起,可以用熱毛巾熱敷,減輕耳痛癥狀。如果有分泌物不要隨意給寶貝掏耳,也不可隨便往耳道里滴藥。

* 檢查一下寶貝的聽力是否已經受到影響,方法為站在寶貝身后輕聲呼喚他的名字,或做拍手動作,觀察寶貝是否有反應。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的耳道里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或在耳痛的同時發燒至38℃以上,或是聽力有所下降,要馬上帶寶貝去醫院耳鼻喉科就醫,盡快進行治療。

6.皮膚熱疹

當身體周圍溫度過高時,寶貝的皮膚上就可能出現一種淡紅色的皮疹,一般容易出現在臉上及皮膚褶皺較多的部位,如脖頸、肩部、肘窩、大腿根等處。這些皮疹就是熱疹,是由于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皮膚通過汗腺分泌調節身體溫度的功能還不完善而引起。如果把寶貝放在能夠使肌膚涼爽的地方,熱疹很快就會消失。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讓寶貝馬上離開溫度過高的環境并解開衣服,然后用溫水好好洗個澡。

* 洗完澡后不要急著擦干身體,最好讓水分在皮膚上留一會兒,通過皮膚的水分自然蒸發來降低皮膚溫度。

* 給寶貝換上透氣性良好的全棉內衣,不要穿著太多,睡覺時也不要蓋得太厚。

* 平時注意房間的溫度要適宜,并經常通風換氣,特別是在天氣炎熱的季節。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對寶貝做了以上的身體散熱處理,但過了12個小時以上寶貝身上的皮疹還不見消退,應該馬上去醫院小兒內科就醫,請醫生確定原因并進行處理。

7.生長痛

小兒正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由于鈣磷代謝紊亂,大約有1/6的孩子會發生肢體疼痛。疼痛的部位主要在上下肢體而不是在關節區域,以下肢疼痛更多見,這種疼痛一般被稱為“生長痛”。由于白天注意力容易被轉移,所以疼痛在白天并不那么太明顯,通常到了夜晚安靜時會感到更明顯些,甚至影響睡眠。

居家觀察及護理

* 當寶貝說腿疼時,要注意仔細詢問是關節區域疼痛還是腿干部位疼痛,是一個關節還是多個關節疼痛,是白天還是晚上疼痛等,哪個部位疼痛得最明顯。

* 觀察關節部位有無紅腫、發熱、水腫或觸痛,關節和肌肉按壓后是否有明顯的疼痛,以與關節炎區別。

* 如果排除了關節炎引起的疼痛,要注意安慰寶貝,告訴寶貝這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暫時現象,并不是生病,讓寶貝心里放松。

* 疼痛時給寶貝洗一個熱水澡,然后用熱水袋熱敷一下疼痛部位,也可以輕輕按摩不適之處。

何時應該去看醫生?

較小的寶貝往往述說不清楚疼痛部位和時間,仔細觀察后,最好帶寶貝去醫院的小兒外科看醫生,向醫生詳細描述自己所了解到的一切情況,請醫生仔細診查。特別是寶貝的疼痛部位靠近關節,或疼痛已經很長時間時。

8. 發冷

遇到寶貝手足發冷時,應認真區別是真發冷還是假發冷。如果寶貝本因感冒而發高燒,可手足卻冰冷,待體溫逐漸下降后手足皮膚又慢慢熱起來,這就是假冷真熱的現象,3歲以下寶貝多見。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辨別寶貝真發冷還是假發冷真發熱的簡便方法是測量寶貝的體溫,假如寶貝手足冰冷,而腋下、額部、口腔等部位發熱或體溫過高,應及時采取退熱降溫措施。

* 讓寶貝臥床休息,多飲開水,以消化吸收的流質食物為主,如米湯、藕粉、稀粥、面條等。如果嘔吐、失水、高熱可給予口服補液鹽,或送去醫院靜脈補液。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出現面色灰白、口唇發紺、四肢發冷、脈搏微弱、血壓下降等循環衰竭(休克),或出現呼吸節律不齊、深淺不勻、雙吸氣或呼吸暫停,并突發高熱、精神委靡、嗜睡或煩燥不安,而后反復驚厥、神志昏迷,伴腹痛、腹瀉,應及時去急診就醫。懷疑是細菌性痢疾時應留取糞便,帶到醫院供醫生作顯微鏡檢查和細菌培養,以明確診斷。

9. 發熱

發熱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防御反應,也是許多疾病發生過程中一個最常見的癥狀。正常小兒的體溫較成人稍高,且易波動,體溫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熱。

居家觀察及護理

* 注意觀察發燒的熱型幫助找出原因。體溫不太高時不必急著退燒,但發燒時容易導致脫水,加之嬰幼兒容易發生高熱驚厥,也不能放任發燒。

* 注意觀察寶貝的神態和舉動,不能只依賴體溫計,對新生兒尤應如此,因為新生兒往往病得很重也不發燒。但可注意觀察其他癥狀,如是否嘔吐、腹瀉、咳嗽、氣喘等,以便就診時向醫生詳細介紹,協助做出正確診斷。

* 寶貝發燒時應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如果體溫不很高,一般情況較好,可在家里治療。體溫過高時用冷水毛巾敷頭,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服用退燒藥。

* 讓寶貝多喝水以防脫水,以每2小時排出很清小便一次為原則。給患兒吃東西要適量,避免吃得太飽,但也不可禁食。

* 寶貝體溫升到39℃以上,輕輕用溫水和海綿擦身降溫。但如已喂過退燒藥,要等30分鐘到1小時再用海綿擦身。

* 給寶貝喂些糖鹽水,補充體內水分和營養消耗,促進尿液和汗液的排泄,起到降溫和排毒作用。糖鹽水的配法是每500毫升開水中加葡萄糖或白糖50克及鹽5克。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寶貝精神狀態好、進食正常不必太擔心。如果不到3個月大的寶貝體溫升到37.8℃以上,3-6個月大的寶貝體溫升到38.3℃以上,6個月以上的寶貝體溫升到39.4℃時;或是寶貝哭鬧不停、反應差、高燒不退甚至抽搐,應該立即去看醫生就診。

10. 感冒

感冒是寶貝的常見病,特別是在冬春季節。寶貝每年患感冒約3-5次,約有5%-10%嬰幼兒反復患呼吸道感染,甚至反復患肺炎,特別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貧血、佝僂病、維生素a缺乏等癥的寶貝。

居家觀察及護理

* 讓寶貝充分休息,多飲開水,吃易消化的食物,對發熱、咳嗽和咳痰應考慮對癥療法。如高熱進行頭部冷敷,并及時去醫院;咳嗽服用小兒止咳糖漿等。

* 治感冒藥雖能減輕感冒癥狀,但只治標不治本,因此除了多休息多飲水外,宜選用一種感冒藥短期使用以減輕癥狀,而不宜多種感冒藥混合濫用。普通感冒多半由病毒引起,不要隨意濫用抗生素。

* 要多給寶貝喝水,及時補充發燒、咳嗽、呼吸快丟失的水分,以免脫水加重病情。

* 吃母乳的寶貝繼續用母乳喂養,或少食多餐,吃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保證營養,增強對感染的抵抗力。如果不能吸吮母乳,可擠出放在干凈杯子里,用吸管滴進口中。

* 鼻孔堵不通氣用消毒棉簽清除鼻腔分泌物,痰多時勤給翻身拍背,幫助排痰。

* 注意保暖又不要捂得太緊太嚴,以免影響寶貝的呼吸。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濕潤,避免煙塵,避免接觸感冒患者。

* 為了避免加重感冒癥狀,生病期間盡量少食生冷食物及飲料,以免對口腔與呼吸道血管和黏膜過度刺激。有痰時減少甜食攝取,避免痰液增加,加重咳嗽。

何時應去看醫生?

如果經過家庭治療和處理3天左右,寶貝的癥狀不見好轉,如發燒、咳嗽等癥狀加重,應帶去醫院進行治療。總是反復感冒的寶貝也應帶到醫院詳細檢查,給予針對性治療。

1 2 下一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