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寶寶看病的攻略_帶寶寶看病的技巧

養生之道網導讀:

今天, 小編與各位爸爸媽媽分享一些帶寶寶看病的攻略, 有了這些帶寶寶看病的攻略, 讓家長們的求醫之路暢通無阻。 事不宜遲, 我們一起來看看帶寶寶看病的攻略有哪些。

Advertisiment

省時攻略:

陪孩子看病, 掛號、候診、拿藥、吊針……一圈排下來, 短則三四個小時, 長的也許要花費一整天。 有沒有想過, 怎麼做才能省下其中的大把時間?

技巧一:“錯峰”、分步“” 看病

一天中, 有幾個時間段是醫院相對人較少的——門診通常是下午4點左右最空閒, 而急診則是傍晚6點至晚上10點。 選擇這個時間段掛號看病, 自然比高峰時間省力。 一定要避免早上9點至下午1點看病, 這段時間是醫院人最多的時候, 到時大廳裡連空著的椅子都沒有, 掛號可能都要等上一兩個小時, 更別說候診了。

另外, 如果醫院離家不遠, 不妨採取分步措施——早上上班之前由家長單獨去醫院掛號,

Advertisiment
然後去上班, 下午再帶孩子去看病。 這樣做, 起碼可以讓孩子免去排隊等候之苦。

技巧二:帶齊病例資料

醫生給寶寶看病時, 都要瞭解寶寶過去曾有過哪些疾病史, 對什麼藥物過敏, 曾經做過什麼檢查, 診前服過什麼藥等相關資訊。 如果看病時忘記攜帶以上資料, 醫生為了安全起見, 只好重新開化驗單排查病因, 結果既浪費了金錢也浪費了時間。

如果寶寶有腹瀉症狀, 看病前就要準備好糞便留樣, 避免在醫院裡找廁所、“等大便”等無謂的浪費時間。 另外, 不穿連體衣褲、不挑孩子困頓時看病等, 也是節約時間的重要因素。

技巧三:兩名家長陪同

盡可能父母共同陪孩子去看病, 這樣可以分散排隊, 提高效率。 比如, 醫生開好藥方,

Advertisiment
一個人去付費的地方排隊, 另一個人就可以去拿藥的地方排隊。 無論什麼時候陪孩子去看病, 都要帶水、點心、尿片, 以及孩子喜歡的小玩具, 這些不但可以讓孩子補充體力, 更是打發時間的法寶。

省錢攻略

在一片“漲聲”之中, 能省就要省!哪個孩子沒頭疼腦熱拉肚子的時候?雖然大多數時候寶寶只不過是些小毛病, 但醫藥費卻動轍好幾百。 掌握幾個小技巧, 也許就能讓爸爸媽媽省下一些不必要的醫藥費。

技巧一:小病不妨“小醫”

看病就必須挑大醫院跑?一般來說, 三級醫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醫院)運行成本高, 所以其門診掛號費、檢查費、住院費等均高於一、二級醫院。

爸爸媽媽帶寶寶看病不妨遵循“大病大醫、小病小醫”的原則,

Advertisiment
如果只是一般的常見病, 可選擇到離家較近的“小”醫院或者正規社區醫院裡的兒科醫治。 這樣, 看病的花銷自然節省多了。

技巧二:初診可掛普通號

有的父母帶寶寶看病時總是習慣掛專家號、特需號。 其實, 如果寶寶病情不是很複雜, 應儘量選擇普通門診來就診。 更何況在寶寶初次就診時, 無論是專家還是普通醫生, 都要對寶寶的病因、病史、病情做詳細瞭解, 從而根據病情做相應的血液、尿液等常規檢查, 待相關的結果出來以後才能確診治療。 對於以上的那些初診工作, 普通醫生是絕對能夠勝任的。

技巧三:不要迷信高檔檢查

就診過程中, 有部分愛子心切的父母總是主動要求接受各種“高檔”醫療檢查。 殊不知,

Advertisiment
幾十元心臟結構超聲波檢查可能比上千元的CT、核磁共振效果更好。 況且這些費用昂貴的診療項目並不適合所有的患者, 特別是對於7歲以下的幼兒, 有些檢查還會有副作用, 嚴重的甚至會留下後遺症。

技巧四:首選普通藥

有些家長總以為“藥貴則靈”, 這樣的觀念可不正確。 假如寶寶患的是普通常見病, 動輒要求吃高價進口藥、用高級抗生素, 如此濫用藥物不僅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 而且還容易令寶寶稚嫩的身體引起不良的藥物反應, 增加了危險性。

技巧五:巧選手術時間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 但大部分醫院的手術時間通常安排在週一至週五, 除非是急診。 所以如果寶寶不是急診手術, 父母可以讓寶寶在週一、週二住院, 做完手術前的各項檢查後,寶寶在週四或週五就可以排上手術。如果寶寶在週三、週四住進醫院,做完術前檢查剛好趕在週末,就只能在醫院等到下周再做手術,父母也不得不多花兩天的住院費用了。

省心攻略:

技巧一:基本常識要具備

常有父母抱怨,陪孩子看病足以讓人心力交瘁。憑心而論,這其中父母本身的醫學常識不夠也是重要原因。過度緊張、過分迷信“網上說”,這些都會導致費心費力。現在有不少父母帶孩子去看醫生時,常常帶著強烈的主觀意願,許多時候,甚至連做什麼檢查、開什麼藥也都是以自己的意思叫醫生去做。

下面,小編要普及一些基本的醫學常識:

1.生病與吃藥

在家長的心目中,普遍存在著著這樣的觀念:“不吃藥,病就不會好;吃了藥,病就會好得快些。”其實知道嗎?有些病是不需要吃藥就可自行痊癒的。

以小兒科門診為例,1~6歲的孩子所患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因病毒感染所致。像感冒、水痘、皰疹性口腔炎、玫瑰疹、細支氣管炎等,大都是只有輕微而短暫的症狀,是可以自行痊癒的。除了少數皰疹病毒之外,其他病毒幾乎都沒有特效藥。

2.感冒與抗生素

許多人都誤以為,發燒和咳嗽是身體被細菌感染而引起的某處發炎現象。更錯誤的是,把抗生素藥物稱之為“消炎藥”。也許有時孩子感冒,醫生開了些抗生素,孩子吃了之後感冒好了——因此家長立刻就產生錯覺,認為感冒必須用抗生素才會好。

其實,抗生素不是消炎藥,而是殺細菌和抑制細菌的藥。碰上被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是自行痊癒的疾病,跟抗生素實際並無關係。

3.發燒與“燒壞”腦子

長久以來,人們都誤以為發高燒可以把腦子燒壞。其實,發燒是人體因疾病或微生物入侵所引起的一種良性、警告性的反應。除了偶爾在某些孩子身上造成抽搐和不適之外,發燒本身並沒有那麼可怕。與其說是“發燒燒壞腦子”、“發燒久了變成肺炎”,不如說是“引起發燒的腦膜炎傷害了腦子”、“因為得了肺炎才發燒”更恰當些。

技巧二:看病同時防病

在醫院候診時,要給寶寶採取一些適當的防護措施。比如,觀察瞭解周圍患兒的情況,與呼吸道傳染病的患兒儘量離得遠一些,與消化道傳染病患兒避免直接接觸等等。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最好給孩子戴口罩,可以阻隔病菌從口鼻進入體內。只有預防交叉感染,才能減少下一次看病的可能。

家長們想要瞭解更多帶寶寶看病的攻略,歡迎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

做完手術前的各項檢查後,寶寶在週四或週五就可以排上手術。如果寶寶在週三、週四住進醫院,做完術前檢查剛好趕在週末,就只能在醫院等到下周再做手術,父母也不得不多花兩天的住院費用了。

省心攻略:

技巧一:基本常識要具備

常有父母抱怨,陪孩子看病足以讓人心力交瘁。憑心而論,這其中父母本身的醫學常識不夠也是重要原因。過度緊張、過分迷信“網上說”,這些都會導致費心費力。現在有不少父母帶孩子去看醫生時,常常帶著強烈的主觀意願,許多時候,甚至連做什麼檢查、開什麼藥也都是以自己的意思叫醫生去做。

下面,小編要普及一些基本的醫學常識:

1.生病與吃藥

在家長的心目中,普遍存在著著這樣的觀念:“不吃藥,病就不會好;吃了藥,病就會好得快些。”其實知道嗎?有些病是不需要吃藥就可自行痊癒的。

以小兒科門診為例,1~6歲的孩子所患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因病毒感染所致。像感冒、水痘、皰疹性口腔炎、玫瑰疹、細支氣管炎等,大都是只有輕微而短暫的症狀,是可以自行痊癒的。除了少數皰疹病毒之外,其他病毒幾乎都沒有特效藥。

2.感冒與抗生素

許多人都誤以為,發燒和咳嗽是身體被細菌感染而引起的某處發炎現象。更錯誤的是,把抗生素藥物稱之為“消炎藥”。也許有時孩子感冒,醫生開了些抗生素,孩子吃了之後感冒好了——因此家長立刻就產生錯覺,認為感冒必須用抗生素才會好。

其實,抗生素不是消炎藥,而是殺細菌和抑制細菌的藥。碰上被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是自行痊癒的疾病,跟抗生素實際並無關係。

3.發燒與“燒壞”腦子

長久以來,人們都誤以為發高燒可以把腦子燒壞。其實,發燒是人體因疾病或微生物入侵所引起的一種良性、警告性的反應。除了偶爾在某些孩子身上造成抽搐和不適之外,發燒本身並沒有那麼可怕。與其說是“發燒燒壞腦子”、“發燒久了變成肺炎”,不如說是“引起發燒的腦膜炎傷害了腦子”、“因為得了肺炎才發燒”更恰當些。

技巧二:看病同時防病

在醫院候診時,要給寶寶採取一些適當的防護措施。比如,觀察瞭解周圍患兒的情況,與呼吸道傳染病的患兒儘量離得遠一些,與消化道傳染病患兒避免直接接觸等等。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最好給孩子戴口罩,可以阻隔病菌從口鼻進入體內。只有預防交叉感染,才能減少下一次看病的可能。

家長們想要瞭解更多帶寶寶看病的攻略,歡迎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