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師說原文及翻譯

貝瓦資訊-前言資訊, 師說講述了什麼事?師說的作者是誰?更多關於師說原文及翻譯的內容, 我們一起看看貝瓦小編怎麼說吧!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其為惑也, 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 其出人也遠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

Advertisiment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于師。 是故聖益聖, 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 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 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 則恥師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師焉, 或不(fǒu)焉, 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雲者, 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 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 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tán)、萇弘、師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 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 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Advertisiment
師不必賢于弟子, 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不拘于時, 學于餘。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 老師是傳授道理, 教授學業, 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 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 他所存在的疑惑, 就始終不能解決。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 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 我跟從他, 拜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 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 我也跟從他學習, 把他當作老師, 我學習的是道理, 哪裡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 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 不論年長年少,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Advertisiment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 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呐!古代的聖人, 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 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 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 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 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 愚人就更加愚昧。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 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 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 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 卻以從師學習為恥, 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 教他們讀書, 學習書中的文句, 並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 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 不理解文句, 疑惑得不到解決, 有的向老師學習, 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 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

Advertisiment
小的方面學習, 大的方面卻放棄了, 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 醫生, 樂師及各種工匠, 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士大夫這類人中, 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 稱自己為學生, 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 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 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 (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 足以感到羞愧, 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 "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 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 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 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 難道值得奇怪嗎?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 郯子這一類人,

Advertisiment
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 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 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 "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 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 聽聞道理有先有後, 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 像這樣罷了。

李蟠, 十七歲, 愛好古文, 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 不被世俗的限制, 向我學習。 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 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相關文章推薦: •文言文翻譯方法 •文言文翻譯線上 •文言文翻譯大全 •文言文線上翻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