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巧媽媽講道理的迂回戰術

媽媽的話:我女兒6歲多了, 和大多數獨生子女一樣, 她對批評、教育很敏感。 不給她講道理吧, 肯定不行;但逮著事就亂說一氣吧, 又會傷害孩子稚嫩的心。 這兩年, 我有意研究了一些“講道理”的方式方法, 還挺有效果, 希望能給其他年輕媽媽一些啟發。

把表弟的玩具拿回了家……

事件:我常帶女兒去她姑姑家, 她和小表弟很合得來。 有一次, 她悄悄將表弟的玩具帶回了家。 被我發現了, 她很緊張。

[媽媽的做法]:

我沒有直接批評她, 而是平靜地問她:“如果弟弟拿了你的玩具, 又不告訴你, 你會不會著急呀?”女兒點點頭,

Advertisiment
我接著說:“你弟弟現在肯定在找玩具, 你給他打個電話, 告訴他過幾天就把玩具送還給他, 好不好?”女兒愉快地打了電話, 還約好了下周日去還玩具。

孩子的心是單純的, 她拿表弟玩具這件事, 和大人的“順手牽羊”不是一個性質。 我想, 如果我板起臉, 嚴厲地批評她, 再講一番“不要拿別人的東西“的大道理, 女兒當時可能聽話了、服從了, 但心裡也許會留下陰影, 懷疑自己是個壞孩子, 甚而缺乏自信心, 或產生逆反心理, 明知是錯的還要做, 到那時候, 媽媽後悔也來不及。

[老師的點評]:

五六歲的孩子道德觀念還沒有形成, 不懂得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 會因為“喜歡”、想“佔有”而隨意拿走別人的東西,

Advertisiment
所以, 請千萬不要把這種行為定義為“偷”!

當然, 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 父母視而不見也不行。 因為這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 也鼓勵了他的物質佔有欲。 這時候, 您應該給孩子一些特別的指導。

首先, 父母一定要冷靜, 不要打也不必罵。 簡單粗暴的打罵既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也並不能讓孩子真正明白別人的東西未經許可不能隨便拿的道理, 有時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這位媽媽的做法很可取, 用平心靜氣代替大動干戈, 用換位元思考的方式, 讓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 既使孩子明白了道理, 又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當然, 最好的方法, 應該是教導在先。 比如:平時, 媽媽可以和孩子玩一玩借玩具的遊戲——“這個玩具可不可以借給我玩一玩?”,

Advertisiment
讓孩子知道在得到別人的允許之前, 是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的;父母還可以有針對性地講故事, 教育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

看到耍賴孩子的壞榜樣……

事件:女兒和我一起上街時, 見到喜歡的東西, 常常會磨著我買。

有一次, 在大商場裡, 我們遇到一對母子, 那個5歲左右的小男孩一定要讓媽媽給他買一個高檔玩具, 那位媽媽不答應, 小男孩便坐在地上大哭, 怎麼哄都不行!那位媽媽為免尷尬, 只好掏錢給他買了玩具。

[媽媽的做法]:

我看女兒一直回頭看那對母子, 好像對剛才的事情挺有興趣、挺有想法, 就問她:“你來當法官, ‘評判’一下, 剛才那個小弟弟做得對不對?”想不到, 女兒的評判還相當公正,

Advertisiment
她說, 那小弟弟真丟人, 坐在地上撒潑是不對的!那個媽媽的做法好像也不對。

於是, 我就給了女兒幾種答案, 讓她替那位媽媽選擇應該怎麼做:一是將兒子打罵一頓, 硬拉回家;二是不理他, 掉頭就走, 藏在一邊, 等孩子跟過來, 回家再教育;三是兒子要什麼就買什麼。 女兒想了想說, 第二種方法比較好——這其實也是我最常採用的方法。

接著, 我又給女兒講了父母掙錢養家的辛苦, 全家人買東西都應該量入為出等等, 女兒愉快地接受了我的說教。

通過別人的事例迂回教育, 既提高了女兒的分析判斷能力, 也使她輕而易舉地接受了教育。

[老師的點評]:

在公共場合, 孩子哭鬧耍賴, 父母尷尬不已, 這樣的場景我們常常見到。

Advertisiment
文章中的媽媽很有教育機智, 抓住了這樣一個教育良機, 讓女兒自己去判斷和思考。 “旁觀者清”, 雖然自己也有“前科”, 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 女兒分析得頭頭是道(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真好啊), 並且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媽媽的再次教育。 這種方法對於年齡稍大、具有一定判斷能力的孩子非常適宜。

由於自我中心意識比較強, 而情緒和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又比較差, 所以當願望、要求不能得到滿足時, 孩子便會以哭鬧來表示自己的憤怒或“抗議”。 當出現這樣的情況時, 最重要的是, 對待無理要求, 父母的態度要“強硬”, 並通過“冷處理”、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來“軟”處理。 平時, 則可以通過做遊戲或者安排一些小任務, 來有意識地鍛煉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遭遇淘氣男孩……

事件:有一天,女兒從幼稚園回來,一臉不高興,我知道一定有問題。果然,她說班裡有個小男孩在站隊時老是擠她。

[媽媽的做法]:

我想,也許這小男孩太淘氣了,“欺負”了我女兒。但是,小孩子之間一般不會有真正的惡意,父母沒必要誇大這些小小的矛盾,更不該讓孩子以牙還牙去攻擊對方。這種時候,一種“積極邏輯”可以説明孩子化解矛盾,結識新朋友。於是,我故意問女兒:“你認為他是故意擠你呢?還是無意中碰了你呢?”女兒想了想,肯定地回答說,他是故意的。我又按照“積極邏輯”對女兒說:“是不是他想做你的朋友,又不好意思說,也不知道該怎麼表示友好,所以就碰你一下呢?他看你的拼音學得好,畫畫也很棒,他大概想要跟你學呢。”

一席話,說得女兒氣全消了,小臉露出笑容,她說:“那我明天就去問他,他要是想做我的朋友,我就教他。”果然,女兒和那個淘氣小男孩一來二去,成了好朋友。

以後,女兒和其他小朋友有了衝突,她都會按這種“積極邏輯”去處理。

[老師的點評]:

孩子在幼稚園一起玩耍,發生爭執和矛盾很常見也很正常,多數並非惡意,而是與孩子的語言和交際能力有關。但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並可能指導孩子:“別人打你,你也打他!”。而文中媽媽的觀點和做法真是難得,很令人讚賞——“沒必要誇大這些小小的矛盾"、“更不該讓孩子以牙還牙,去攻擊對方”。媽媽巧妙地化解了女兒的不快,還教給女兒從光明面看事物的正確視角。我相信,有了這樣一顆寬容友善的心,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會更容易感受快樂。

當然,待人友善絕不等於膽小怕事、懦弱退縮。有時幼稚園裡真的有“小霸王”,會“逞強欺弱”,那麼,文章中媽媽的做法對於生性開朗的孩子可能更適用,但對於有些孩子來說,父母最好的做法應該是,一方面疏導孩子的情緒,另一方面教會孩子保護自己以及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當孩子受了“欺負”,向你訴苦和抱怨的時候,你首先要表示同情、理解和關愛,允許孩子述說心中的委屈和不快,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瞭解他的感受的,同時對孩子加以安撫;等孩子情緒基本平靜下來之後,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你可以問問孩子:那個小朋友為什麼會這樣做呢?或者引導孩子來想一想可以用什麼好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孩子說“我不敢!”“我不知道!"或者說“他打我,我也去打他!”這時父母既不可嘲笑孩子的膽小,也不可責備孩子的魯莽。父母應該最瞭解自己的孩子,也一定可以找到適合他的正面積極的解決方法。

遭遇淘氣男孩……

事件:有一天,女兒從幼稚園回來,一臉不高興,我知道一定有問題。果然,她說班裡有個小男孩在站隊時老是擠她。

[媽媽的做法]:

我想,也許這小男孩太淘氣了,“欺負”了我女兒。但是,小孩子之間一般不會有真正的惡意,父母沒必要誇大這些小小的矛盾,更不該讓孩子以牙還牙去攻擊對方。這種時候,一種“積極邏輯”可以説明孩子化解矛盾,結識新朋友。於是,我故意問女兒:“你認為他是故意擠你呢?還是無意中碰了你呢?”女兒想了想,肯定地回答說,他是故意的。我又按照“積極邏輯”對女兒說:“是不是他想做你的朋友,又不好意思說,也不知道該怎麼表示友好,所以就碰你一下呢?他看你的拼音學得好,畫畫也很棒,他大概想要跟你學呢。”

一席話,說得女兒氣全消了,小臉露出笑容,她說:“那我明天就去問他,他要是想做我的朋友,我就教他。”果然,女兒和那個淘氣小男孩一來二去,成了好朋友。

以後,女兒和其他小朋友有了衝突,她都會按這種“積極邏輯”去處理。

[老師的點評]:

孩子在幼稚園一起玩耍,發生爭執和矛盾很常見也很正常,多數並非惡意,而是與孩子的語言和交際能力有關。但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並可能指導孩子:“別人打你,你也打他!”。而文中媽媽的觀點和做法真是難得,很令人讚賞——“沒必要誇大這些小小的矛盾"、“更不該讓孩子以牙還牙,去攻擊對方”。媽媽巧妙地化解了女兒的不快,還教給女兒從光明面看事物的正確視角。我相信,有了這樣一顆寬容友善的心,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會更容易感受快樂。

當然,待人友善絕不等於膽小怕事、懦弱退縮。有時幼稚園裡真的有“小霸王”,會“逞強欺弱”,那麼,文章中媽媽的做法對於生性開朗的孩子可能更適用,但對於有些孩子來說,父母最好的做法應該是,一方面疏導孩子的情緒,另一方面教會孩子保護自己以及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當孩子受了“欺負”,向你訴苦和抱怨的時候,你首先要表示同情、理解和關愛,允許孩子述說心中的委屈和不快,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瞭解他的感受的,同時對孩子加以安撫;等孩子情緒基本平靜下來之後,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你可以問問孩子:那個小朋友為什麼會這樣做呢?或者引導孩子來想一想可以用什麼好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孩子說“我不敢!”“我不知道!"或者說“他打我,我也去打他!”這時父母既不可嘲笑孩子的膽小,也不可責備孩子的魯莽。父母應該最瞭解自己的孩子,也一定可以找到適合他的正面積極的解決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