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尹建莉:可以鼓勵孩子適當賺錢

可以鼓勵孩子適當賺錢

如果在生活中有合適的機會, 讓孩子體驗賺錢的樂趣, 也是很好的一件事。 比如, 偶爾孩子想買一件家長原本不打算給他買的東西, 這種額外消費, 只要家庭經濟條件允許, 不妨鼓勵孩子自己賺錢來買。

圓圓上小學時, 有一次我和她逛街, 在一個禮品店裡看到一個特別漂亮的洋娃娃, 她非常喜歡。 但那個娃娃太貴了, 一百多元, 大約要花去我當時月薪的十分之一。 儘管我當時收入還算不錯, 但這個娃娃還是超出了我們的消費預期。 所以我們猶豫了一會兒, 考慮家中的各種娃娃已經不少,

Advertisiment
就把娃娃放回去了。 臨出門時, 店家說因為太貴, 進貨時只進了一個, 不買就沒有了。 我能看出圓圓在那一瞬間的沮喪, 很心疼她。

回到家後, 我跟圓圓商量, 她可以通過自己賺錢來買那個娃娃, 幫父母洗碗, 洗一次賺2元錢, 只要賺夠50元就行, 其餘的由媽媽分擔。 圓圓很願意接受這個條件, 她以前沒洗過碗, 這正好是個學習做家務的機會。

一個小學生洗25次碗, 這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我先給圓圓示範, 接下來又經常鼓勵她, 當然, 她哪天不想洗, 也不勉強。 圓圓用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 終於賺夠了50元。 在這個過程中, 她一直擔心那個娃娃被別人買走, 我告訴她不會的, 讓她放心。 其實, 這也是我的擔心, 一個洋娃娃, 這時對於孩子來說,

Advertisiment
已不僅僅是個玩具, 而是一項近期事業, 我不能讓孩子失望。 所以我在和圓圓達好洗碗協議後, 很快找個時間, 不辭辛苦地專門花半天時間, 乘公車去買回了那個娃娃, 悄悄放起來。 到圓圓第25次把碗洗好後, 我立即拿出了那個娃娃, 圓圓非常意外, 高興極了。

雖然當時圓圓體會的只是得到洋娃娃的愉快, 但我相信, 通過這件事, 有些東西已開始進入她的感覺了, 那就是, 有付出就有收穫, 堅持就是勝利。

像我這樣偶爾給孩子一個機會, 讓他從父母這裡簡單學習一下賺錢, 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但如果孩子到外面賺了別人的錢, 有的家長就會非常不安。 有位父親講了他9歲的兒子仔仔這樣一件事。

仔仔學校組織同學們遠足,

Advertisiment
兩位女生走得很累, 想找人替她們背書包, 就問仔仔願不願意替她們背, 兩個書包共付他5元錢。 仔仔想賺這個錢, 但覺得5元錢太少, 討價還價, 要每個5元錢, 商量後成交, 仔仔就接過兩個書包, 一共背三個書包走了約4公里, 賺到10元錢。 晚上回家後, 仔仔興沖沖地對爸爸說:“我今天掙錢了!”這位父親為此有些不安, 覺得孩子不應該賺同學的錢, 但又不知如何跟孩子講。

遇到這類事情, 家長一定要把事情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去考慮, 不要簡單地判定好或不好。 就這件事來說, 我認為沒什麼不好。 書包是女同學主動要求他幫忙背的, 孩子通過正常談判, 做了一樁公平交易, 每個人有付出有得到, 各得其樂。 這是孩子們間的一樁正常交易,

Advertisiment
是他們社會化進程中一次小小的嘗試。 其性質, 和我們自己沒時間或不願意收拾屋子, 請個小時工來做家務是一樣的。

假如這件事的細節有所變動, 是小男孩主動要求給女孩背書包, 並提出收費要求, 或是女孩要求男孩子幫忙而並沒有說要付錢, 男孩卻提出收費, 有錢才幫忙, 這是不對的, 家長應教導孩子學會關愛同學, 告訴孩子要以助人為樂, 不要以賺錢為樂。 當然, 如果孩子自願幫助同學, 不要錢, 那是值得讚賞的, 家長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教育就在細節中, 家長面對孩子時, 思維不要粗糙, 要細膩, 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既不委屈孩子, 又要讓孩子學會面對一件事時如何思考和判斷。

Advertisiment

培養一個友愛而不唯利是圖的孩子, 這是一種完整的人格教育, 主要教材是家長。 如果家長知道哪些錢該賺, 哪些錢不該賺, 且樂於助人、不見錢眼開, 孩子也不會成為那樣的人。 傑出的商業頭腦和良好的品行並不衝突, 窮困潦倒者並不見得高尚。 讓孩子學會光明正大地賺錢, 健康得體地花錢, 就是好的。 家長的價值觀, 會以一種具有感染力的氣息彌散出來, 充滿你和孩子的世界, 慢慢對孩子形成深刻的影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