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肚臍的看護指引

肚臍是媽媽與寶寶相連的肢體印記, 臍部是新生兒感染經常發生的部位, 這需要媽媽的精心呵護。

臍帶脫落前的清潔和護理

臍帶在出生後3~7天脫落。 但在臍帶脫落前, 臍部易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 所以臍帶的消毒護理十分重要。 在臍帶未脫落以前, 需保持局部清潔乾燥, 特別是尿布不要蓋到臍部, 以免排尿後濕到臍部創面。 臍帶一旦被水或被尿液浸濕, 要馬上用幹棉球或乾淨柔軟的紗布擦乾, 然後用酒精棉簽消毒。 需注意臍帶脫落之前, 不能讓寶寶泡在浴盆裡洗澡, 可以先洗上半身, 擦乾後再洗下半身。

Advertisiment

媽媽要經常檢查包紮的紗布外面有無滲血, 如果出現滲血, 則需要重新結紮止血, 若無滲血, 只要每天用75%的酒精棉簽輕拭臍帶根部, 即可等待其自然脫落。 方法是:每天用棉簽蘸上75%的酒精, 一隻手輕輕提起臍帶的結紮線, 另一隻手用酒精棉簽仔細在臍窩和臍帶根部細細擦拭, 使臍帶不再與臍窩粘連;隨後, 再用新的酒精棉簽從臍窩中心向外轉圈擦拭。 清潔後別忘記把提過的結紮線也用酒精消消毒。

如果寶寶的臍帶2周後仍未脫落, 要仔細觀察臍帶的情況, 只要沒有感染跡象, 如沒有紅腫或化膿, 沒有大量液體從臍窩中滲出, 就不用擔心。

臍帶脫落後的清潔和護理

臍帶脫落後臍窩內常常會有少量滲出液,

Advertisiment
這時可以進行寶寶肚臍的護理。 有的媽媽用局部塗1%的紫藥水的方法, 因紫藥水有殺菌、收斂作用, 但由於紫藥水的穿透力弱, 有時表皮已有痂皮形成而底下卻藏著膿腫, 故現在多數主張採用蘸了75%酒精的棉簽消毒。 但切忌往臍部撒“消炎藥粉”, 以防引起感染。

小肚臍異常情況的應對方法

臍部出血

指臍帶脫落後, 已乾燥了的肚臍經過數天之後又時而滲出水分, 時而在覆蓋肚臍的紗布上滲出血跡。 這時, 媽媽不要太緊張, 不過也不能大意, 主要做好新生兒臍部的消毒處理, 用消毒棉簽蘸碘酒擦, 一天兩次, 同時要保持乾燥。 一定要注意衛生, 保持寶寶衣物等物品的衛生。 如果出血量比較多, 或發生了感染, 要及時到醫院處理。

Advertisiment

臍疝

有些小寶寶, 尤其是未足月的早產兒, 臍帶脫落後在肚臍處會有一個向外凸出的圓形腫塊, 這就是“臍疝”。 它小如黃豆, 大的可像核桃, 當寶寶平臥安靜時, 腫塊消失, 而在直立, 哭鬧、咳嗽、排便時腫塊又凸出。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 疝環口也會逐漸縮小, 一般在2歲左右可自然閉合。 因此只要沒有腹痛、嘔吐或局部感染, 一般不需特殊處理。 如果臍疝較大, 為了加快其癒合, 可取一條寬約4~5釐米的鬆緊帶, 在其中心處用布固定半隻乒乓球, 球的凸面對準臍孔, 鬆緊帶兩頭用可調節長短的扣子固定, 壓力應保持在既能保證腸子不再凸出, 而又不影響呼吸和吃奶為准, 使用後每兩三個小時檢查一次, 以防止皮膚擦傷。

臍濕疹

Advertisiment

因過敏因素引起肚臍及周圍皮膚的皮疹, 表現為丘疹、糜爛、滲出及脫屑等, 可以用1%~4%硼酸液外洗、塗氧化鋅油等方式治療。

臍炎

表現臍部流水或有膿性分泌物, 臍輪皮膚紅腫或去除臍窩痂後有膿性分泌物。 臍部分泌物有臭味, 除局部消毒、清洗外, 可能還需用抗生素治療, 應去醫院檢查。 預防臍炎, 最重要的是為寶寶創造一個潔淨的、近乎無菌的環境, 母嬰最好採用抗菌系列產品, 如抗菌織物製成的床上用品、內褲、毛巾及嬰兒尿布等。

臍瘺

臍帶脫落後, 臍正中有黏膜樣物, 中心有孔, 有腸內物流出, 並帶有臭味, 周圍皮膚發生糜爛。 這是因為胚胎時卵黃管與臍部相通, 卵黃管未閉合殘留所致, 故又稱腸瘺。 臍瘺如長久不愈,

Advertisiment
局部會出現糜爛性皮炎。 臍瘺需住院切除治療。

臍肉芽腫

臍帶脫落以後, 臍部總是不乾燥, 仔細觀察呈粉紅色, 有綠豆大小的新生物, 猶如葡萄串, 表面常有滲液, 甚至有膿液, 這就是臍肉芽腫, 又叫臍茸。 這是由臍斷端長期不乾燥受到細菌感染, 有慢性炎症刺激的結果。 此時應用硝酸銀燒灼或搔刮局部或電灼, 也可用保和堂腫毒化瘀膏外敷。 如果以上方法無效, 應手術切除。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