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心!父母吵架孩子有樣學樣

看見爸媽吵架孩子有樣學樣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來看, 孩子很容易模仿大人的行為, 尤其是處於3~4歲的可塑期階段, 孩子看到什麼就學什麼, 無形之中認同大人的處理模式。 當孩子看到父母以某些特定方式處理問題, 倘若自己的生活之中, 遭遇衝突或不如意, 也會以相同手法來面對。

楊淑芬老師就曾認識一對常常激烈起衝突的夫妻, 孩子才1歲和3歲;有一次, 孩子想搭某一特定的電梯, 但是上來的卻是另一台, 在一旁的楊淑芬老師發現爸媽平常的吵架模式在此時上演了──大哭大鬧、猛捶牆壁。 爸媽若是以不良方式處理衝突,

Advertisiment
孩子也會以相同方式來表達挫折。

在校園之中, 有時候可以看到有些學生, 沒事亂尖叫, 就像是動物園的野獸, 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爸媽在家吵架常大聲互罵, 小孩也容易嘶吼亂叫。 或是老師說一句, 孩子頂回去五句, 不管事情如何, 孩子都認為自己沒有錯, 都是同學的錯, 就像是爸媽吵架愛翻舊帳, 小孩做錯事也是理由一大堆。

不同解釋系統產生不同想法

每一個孩子會因為生長背景、家庭觀念、經歷不同而讓腦袋瓜裡有著不同解釋的方式或想法。 因此, 當孩子看到爸媽吵架的場景, 孩子也會因為有自己的解釋系統而產生不同影響, 也會影響之後的生活與價值觀。

對此楊淑芬老師舉例說明,

Advertisiment
當孩子看到爸媽吵架, 有一方總是非常強勢地攻擊對方, 孩子小腦袋的解釋系統可能會出現幾種想法:

(1)你要強悍, 別人才會聽你的:假如孩子是這樣的解釋這場吵架情境, 等於是認同攻擊性行為, 將來甚至可能會發展出霸淩行為, 變成總是欺負弱小的小霸王。

(2)以強欺弱, 弱勢者好可憐喔:孩子看到得是強者總是會欺負弱者, 因此, 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 會不自覺地想要壓下強勢的那一方來幫助弱者, 這時候, 就會忘了客觀觀察的重要性, 就像是弱者也是有需要學習的課題, 猶如可憐之人, 必有可惡之處。

(3)瞧不起人, 弱勢者就是沒用:倘若孩子認為一直被欺淩的那一方很沒用, 以後可能會討厭或是瞧不起弱者。

Advertisiment

孩子如何解釋一場吵架也有可能源自于父母?楊淑芬老師指出, 腦袋瓜的認知與被受教育的想法有關, 有時候會因接觸到某些故事、生活場景而有不同的解釋, 這樣的解釋是很主觀的。

因此, 父母應該要常常詢問孩子──他們怎麼想爸比媽咪吵架這件事, 才可能瞭解孩子的解釋模式。 否則, 同樣生在父母常吵架的家庭, 兩個孩子的想法也不一定相同, 雖然根據社會學習理論而言, 父母使用某種方式, 孩子也會使用那一種, 但人是十分複雜的動物, 有自己的想法, 將這些想法與情感加進來, 又會產生不同的變化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