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小寶寶,大大“同情心”

繈褓中的嬰兒、蹣跚走動的幼兒, 好奇多問的孩子------他們在成人眼中都是“年幼無知”的“小人”:他們依賴成人的照顧, 他們接受著成人的關愛。 但是, 你知道嗎?孩子雖然小, 他也有自己的能力向我們表達他的愛——同情心。

“我們能夠讓幼兒的心中充滿愛嗎?是的, 我們能!幼兒雖然小, 但是他也能夠感受他人的痛苦, 給予他人最真誠的愛——同情心。 只要父母以及教育者能夠保護幼兒內心中萌發的同情心, 使其不斷茁壯成長, 幼兒就能夠獲得永久的愛心和快樂。

同情心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 是親社會行為和利他行為的基礎。

Advertisiment
一方面, 它表現為能站在他人的立場設想, 能比較準確地明白他人的感受;另一方面表現為感情支持與助人, 願意主動付出和給予, 而不期望有任何回報。

幼兒同情心的發展在六歲之間, 有不同的發展階段:

階段1

約1歲前, 感染型的同情心

5個月的明明, 正在媽媽的懷中探著小腦袋張望, 公園中的一切都讓他感到好奇和興奮……突然, 有寶寶的哭聲從遠處傳來, 於是“哇—哇—”明明自己也跟著哭了起來, 讓媽媽不知所措。

同情心很早就在寶寶身上出現了。 剛出生不久的寶寶就會“同情”別人, 譬如他(她)聽到別的寶寶哭, 自己會跟著哭起來;再大一點的寶寶看到別的孩子笑, 他也會跟著笑。 這種最初的感染性反應或許就是人類最原始,

Advertisiment
最自然的同情反應。

階段2

約1-2歲, 簡單撫慰型的同情心

快兩歲的蓉蓉, 看到媽媽正難過地坐在沙發上不言不語, 於是她很乖乖地偎依在媽媽的身邊, 不吵不鬧, 默默地看著媽媽……媽媽一邊用手撫摩著蓉蓉, 一邊在啜泣。 於是她討好似得對媽媽說:“媽媽, 你肚子痛嗎?我幫你揉揉吧!”邊說邊學著媽媽以前給自己揉肚子的樣子為媽媽揉……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歲前後, 幼兒逐漸出現了真正的同情心。 和感染型的同情反應不同, 他們越來越少採用與別人一塊傷心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同情心, 而是逐漸開始去安慰別人。 當他同情別人“落難”時, 他會拿出自己喜愛的東西和別人分享, 或者用身體去碰觸“落難者”,

Advertisiment
表示支持和理解, 或者找比他自己更有力的救兵來幫忙。 有時, 他們自己也會說一些安慰的話。

階段3

約3-6歲, 理解式的同情心

幼稚園中, 小朋友們在很興奮地玩耍, 陽陽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 他大哭起來。 6歲的龍龍趕緊跑到陽陽身邊, 然後很認真地用手摸了摸陽陽的膝蓋, 然後對陽陽說, “沒有流血, 別哭了, 一會就不疼了……”

隨著語言的發展, 幼兒會更多的運用語言來展現自己的同情心。 這時幼兒對情緒理解的深度增加了, 在安慰他人之前有了更多的思考, 他會越來越深入的理解別人傷心的原因, 並根據不同的原因說不同的安慰性的話。 如6歲的娟娟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外地玩, 天已經很晚了, 但就是找不到一家合適的旅店,

Advertisiment
爸爸很沮喪。 娟娟對爸爸說:“爸爸, 你很著急, 是嗎?別急, 我們就會找到住處的。 ”

孩子的同情心會隨著年齡逐漸發展。 在小學階段, 他們能理解更多的情緒、情感, 評估別人的情緒變化時會考慮到更多的線索。 到兒童後期和青少年時, 他們不僅能夠理解當時的情緒, 也開始理解生活狀況等長期的環境所帶來的情感。 如開始理解貧窮、工作不如意等帶來的痛苦和煩惱。

培養孩子同情心, 父母需要做的功課

認知能力的自然發展是孩子同情心發展的基石,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則是同情心發展的陽光和雨露, 所以父母應該認真的做好自己的功課, 使孩子的同情心茁壯成長。

功課1 以自身樹立榜樣

孩子同情心的發展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

Advertisiment
如果父母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 對孩子的痛苦、身體和心理的不適做出適當的反應, 給予恰當的撫慰, 那麼在無形中, 孩子也會受到感染, 成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 孩子會經常採用父母來安慰他的方式來安慰別人。 父母要做出良好地榜樣, 還包括對其他孩子也要很敏感、很關心, 如果父母看到別的孩子哭而無動於衷, 那就是在行為上教育自己的孩子, 別人的事情不要管。

功課2 洞悉孩子的需求

同情心強不僅表現為樂於助人和雪中送炭, 更重要的是善解人意, 善於安慰人。 即具有較強的體察別人情緒的能力, 具有較強的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 因此, 僅僅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是不夠的, 關鍵是洞悉孩子的真正需求,對孩子的痛苦做出正確的反應,究竟是“哪裡不舒服了”、“什麼事情讓他不高興了”。

功課3 把握寬嚴適度的技巧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2、3歲的孩子有的可能會喜歡咬人,有的可能經常向人吐唾沫,有的會去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這樣的行為往往令父母和對方很尷尬。其實,這時孩子一般僅僅是因為好奇,或者只是覺得這樣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很好的手段而已,並沒有考慮到別人的感受。這時就需要父母的限制和指導,當孩子有類似的不適當的行為時,父母要立即堅決制止,並告訴孩子自己和對方的感受。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清晰合理的標準,作出適當的限制,給予適時和反復的干預,對孩子的行為有清晰合理的標準,有助於孩子同情心的發展。

功課4 消除苛責體罰

相比較而言,嚴厲、懲罰性的撫養方式可能會導致早期的同情心發展出現障礙。心理學研究發現,經常被體罰的孩子很少對別的小朋友的“不幸”表現出關心,相反,他們的反應是害怕,或者是生氣,甚至於身體攻擊等。

關鍵是洞悉孩子的真正需求,對孩子的痛苦做出正確的反應,究竟是“哪裡不舒服了”、“什麼事情讓他不高興了”。

功課3 把握寬嚴適度的技巧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2、3歲的孩子有的可能會喜歡咬人,有的可能經常向人吐唾沫,有的會去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這樣的行為往往令父母和對方很尷尬。其實,這時孩子一般僅僅是因為好奇,或者只是覺得這樣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很好的手段而已,並沒有考慮到別人的感受。這時就需要父母的限制和指導,當孩子有類似的不適當的行為時,父母要立即堅決制止,並告訴孩子自己和對方的感受。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清晰合理的標準,作出適當的限制,給予適時和反復的干預,對孩子的行為有清晰合理的標準,有助於孩子同情心的發展。

功課4 消除苛責體罰

相比較而言,嚴厲、懲罰性的撫養方式可能會導致早期的同情心發展出現障礙。心理學研究發現,經常被體罰的孩子很少對別的小朋友的“不幸”表現出關心,相反,他們的反應是害怕,或者是生氣,甚至於身體攻擊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