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小寶寶的實用《大便書》

“臭臭”是否正常, 是寶寶是否健康的晴雨錶。
1.新生兒胎便(墨綠色)
估計孩子來到人世的第一次大便沒少嚇著父母, 墨綠墨綠的一大堆, 嚇得爸爸們跑去叫醫生。
剛生下來的寶寶, 即使沒吃一點東西, 出生後6~12小時也會拉出墨綠色胎便。
不知道是寶寶體惜自己的媽媽, 還是他們不願意把自己每天周而復始吞咽的羊水弄髒, 反正寶寶一定要從媽媽肚裡出來後才肯拉自己人生第一次大便。 積存了9個月的胎便必須借著頻繁的排便才能清除乾淨, 一般需要延續2~3天, 每天3~5次, 濃重的墨綠色才能消失。
胎便通常沒有臭味、狀態黏稠、顏色近墨綠色,
Advertisiment
主要由孩子在胎內吞入的羊水和胎兒脫落的上皮細胞、毳毛、皮脂以及膽汁、腸道分泌物等組成。 這些與生俱來的東西很難洗淨, 有經驗的老人會告訴孩子的父母, 頭幾天一定要包紙尿褲而不是尿布。
專家提醒—這不是壞“臭臭”:早產兒排胎便的時間有時會有所推遲, 這主要和早產兒腸蠕動功能較差或孩子進食延遲有關。
2.過渡期大便(黃綠色)
胎便排出的那幾日, 餵奶也開始進行, 待排淨胎便, 向正常大便過渡時的大便呈黃綠色。 多數新生兒在吃奶2~3天后大便呈現這一階段, 然後逐漸進入黃色的正常階段(母乳餵養的寶寶)。
專家提醒——這不是壞“臭臭”:新生兒餵養開始的時間和攝入奶量會直接影響過渡便出現和持續的時間。
Advertisiment
若開奶延遲, 或攝入奶量太少, 過渡便出現的時間也會推遲。
3.哺乳期大便
a.母乳餵養的寶寶(金黃色的軟糊便)
由於母奶中含有豐富的寡糖, 能夠充分地刺激腸胃蠕動, 因此大部分寶寶不會有硬便的情形, 也不會有明顯臭味, 呈金黃色, 偶爾會微帶綠色且比較稀;或呈軟膏樣, 均勻一致, 帶有酸味且沒有泡沫。 母乳餵養寶寶的解便次數很彈性, 通常新生兒期次數較多, 一天2~5次, 隨著孩子月齡的增長, 大便次數會逐漸減少, 2~3個月的孩子大便次數會減少到每天1~2次。 因此, 吃母乳的嬰兒如果出現大便較稀、次數較多等情況, 只要嬰兒精神及吃奶情況良好, 體重增加正常, 沒有解便困難、腹痛、脹氣的情形,
Advertisiment
就都是正常的, 家長沒有必要擔憂。
專家提醒—這不是壞“臭臭”:母乳餵養的新生兒甚至會發生一天排便7~8次的狀況, 父母不必擔心, 這叫做生理性腹瀉, 屬於正常現象, 到寶寶長到一定時期這種腹瀉會自動消失。
b.人工餵養的寶寶(土黃色的硬膏便)
用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大便較少, 通常會乾燥、粗糙一些, 稍硬如硬膏, 但也是只要不難解, 不似羊便, 就沒關係。 如果消化沒問題, 通常會是土黃或金黃色, 略帶一些酸臭味, 每天約1~2次。
專家提醒—這不是壞“臭臭”:喝配方奶的孩子有時大便會黃中帶綠或青綠, 這是因為配方奶鐵質含量都很高, 當寶寶對奶粉中的鐵質吸收不完全時, 多餘的鐵質就會使大便帶綠色, 這情形是正常的。
Advertisiment
並不是老輩人說的孩子大便呈綠色。 就是受到驚嚇引起腸胃不適。
4.吃輔食以後的大便(顏色較暗)
寶寶從4個月開始添加輔食, 隨著寶寶輔食數量和種類的增多, 寶寶便性開始慢慢接近成人, 開始變得顏色較暗。
專家提醒——這不是壞“臭臭”:吃較多蔬菜、水果的寶寶, 大便會較蓬鬆。 如果是魚、肉、奶、蛋類吃得較多的孩子, 因為蛋白質消化使然, 大便就會比較臭。
壞“臭臭”擒拿記
熟悉了上述寶寶的正常“臭臭”, 就很容易辨認不正常的大便了。 總的說來, 排便次數和顏色的變化不能表示出什麼問題, 但是氣味和糞便中的含水量則可能會說明很多問題, 比如下面這些藏著隱患、預示著疾病的壞“臭臭”。
壞“臭臭” 1--媽媽肚子裡的異常羊水
B超顯示媽媽腹中羊水渾濁,
Advertisiment
抽樣顯示有濁體。 說明胎兒將胎便排在了羊水中, 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最大可能是胎兒缺氧窒息造成的。
應對措施:定期檢查, 臨產前關注胎兒異常胎動。
壞“臭臭”2--新生兒24小時不排便
足月的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都沒有排出胎便。
應對措施:請醫生檢查孩子是否有消化道先天畸形。
壞“臭臭”3--新生兒灰白便
寶寶從出生拉的就是灰白色或陶土色大便, 一直沒有黃色, 但小便呈黃色。
應對措施:趕緊通知醫生, 很有可能是先天性膽道梗阻所致。 延誤診斷和治療會導致永久性肝臟損傷。
壞“臭臭”4--豆腐渣便
大便稀, 呈黃綠色且帶有黏液, 有時呈豆腐渣樣。
應對措施:這可能是黴菌性腸炎, 患有黴菌性腸炎的寶寶同時還會患有鵝口瘡, 如果孩子有上述的症狀,需到醫院就診。
壞“臭臭”5--蛋花湯樣大便
每天大便5~10次,含有較多未消化的奶塊,一般無黏液。
應對措施:多見於吃牛奶或奶粉的小兒。如為母乳餵養則應繼續,不必改變餵養方式,也不必減少奶量及次數,多能自然恢復正常。如為混合或人工餵養,需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可在奶粉裡多加一些水將奶配稀些,還可適當喂些含糖鹽水,也可適當減少每次的餵奶量而增加餵奶次數。如果2~3天大便仍不正常,則應請醫生診治。
壞“臭臭”6--綠色稀便
糞便量少,次數多,呈綠色黏液狀。
應對措施: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餵養不足引起的,這種大便也稱“饑餓性大便” —你的寶寶沒吃飽,這時只要給足營養,大便就可以轉為正常。
壞“臭臭”7--泡沫狀便
大便稀,大便中有大量泡沫,帶有明顯酸味。
應對措施: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就能恢復正常。未添加輔食前的嬰兒出現黃色泡沫便,表明奶中糖量多了,應適當減少糖量,增加奶量。已經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出現棕色泡沫便,則是食物中澱粉類過多所致,如米糊、乳兒糕等,對食物中的糖類不消化所引起的,減少或停止這些食物即可。
壞“臭臭”8--臭雞蛋便
大便聞起來像臭雞蛋一樣。
應對措施:這是提示寶寶蛋白質攝入過量,或蛋白質消化不良。應注意配奶濃度是否過高,進食是否過量,可適當稀釋奶液或限制奶量1~2天。如果已經給孩子添加蛋黃、魚肉等輔食,可以考慮暫時停止添加此類輔食,等寶寶大便恢復正常後再逐步添加。還可以給寶寶用點多種維生素製劑,以幫助消化。
壞“臭臭”9--油性大便
糞便呈淡黃色,液狀,量多,像油一樣發亮,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如油珠一樣可以滑動。
應對措施:這表示食物中脂肪過多,多見於人工餵養的嬰兒,需要適當增加糖分或暫時改服低脂奶等(但要注意,低脂奶不能作為正常飲食長期吃)。
壞“臭臭”10--水便分離
糞便中水分增多,呈湯樣,水與糞便分離,而且排便的次數和量有所增多。
應對措施:這是病態的表現,多見於腸炎、秋季腹瀉等疾病。丟失大量的水分和電解質會引起孩子脫水或電解質紊亂,應該立即帶孩子到醫院就診,並應注意寶寶用具的消毒。
壞“臭臭”--11血便
血便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通常大便呈紅色或黑褐色,或者夾帶有血絲、血塊、血黏膜等。
應對措施:首先應該看看是否給孩子服用過鐵劑或大量含鐵的食物,如動物肝、血所引起的假性便血。如果大便變稀,含較多黏液或混有血液,且排便時嬰兒哭鬧不安,應該考慮是不是因為細菌性痢疾或其他病原菌而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大便呈赤豆湯樣,顏色為暗紅色並伴有惡臭,可能為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如果大便呈果醬色可能為腸套迭;如果大便呈柏油樣黑,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如果是鮮紅色血便,大多表明血液來源於直腸或肛門。總之,血便不容忽視,以上狀況均需立即到醫院診治。
壞“臭臭”12--羊便
寶寶大便乾燥呈顆粒狀。
應對措施:一般來說,人工餵養的嬰兒比母乳餵養的嬰兒更容易發生便秘。我們不以幾天拉一次或者一天拉幾次來斷定孩子是否便秘,一個最重要指標是—寶寶大便是否硬結,就是俗稱的羊便。就是便秘。
便秘要視情況處理:對於母乳餵養的便秘寶寶,可給糖水或橘子汁(但母乳餵養的寶寶很少患便秘);如果孩子吃的是配方奶粉,在兩次餵奶期間,適當多喂點白開水,可以加點果汁或者米湯,以刺激腸蠕動(選用含低聚糖的配方奶粉也有助於預防便秘發生);4個月大的嬰兒可以添加一些菜泥、果泥;對那些年齡更大點的便秘寶寶,生活中父母應鼓勵他們多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穀類食品。
除了通過飲食療法來糾正便秘,還可結合按摩:以寶寶的肚臍為中心,用手掌由左向右旋轉輕輕摩擦寶寶的腹部,10圈休息5分鐘,再按摩10圈,反復進行3回。
還可以協助寶寶做助便操:讓寶寶仰臥,抓住寶寶雙腿做屈伸運動,即伸一下屈一下,共10次,然後單腿屈伸10次。增加戶外活動,多運動可以促進腸蠕動,能使大便通暢。
如果嬰兒存在頑固性便秘,經上述處理均無效,就需要請醫生進一步檢查和治療。因為便秘還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現,例如先天性巨腸症、肛門疾病、甲狀腺功能不全等。
怎樣讓好“臭臭”跟上寶寶?
1. 養成寶寶定時大便的習慣。
健康成長的寶寶一般每天都能準時排便,其中以早晨吃奶後排便的居多。這時孩子情緒平穩,容易集中注意力排便,因此,每天一到這個時間父母可以通過“嗯嗯”的形象化語言説明寶寶辨別要他大便的資訊,形成條件反射。到寶寶1歲左右,就能教他早餐半小時後坐盆了。
2.寶寶排不出大便時,不要長時間坐盆,更不能讓他邊坐盆邊玩或看書。
因為在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下,孩子不易排便,而且長時間坐盆,易造成個別體弱的孩子脫肛。每次坐盆5~10分鐘為宜,每天次數也不宜過多。只要精神和食欲都很好,體重增加也正常,大便不幹結,那麼就算孩子2~3天排便1次,也不用特殊處理。
3.給寶寶時間。
寶寶真正能自己控制大小便得到一歲半至兩歲。之前的反射性排便排尿時期不能硬來,如果寶寶哭鬧著不拉或過了5分鐘還不肯拉,就轉移你的視線,也轉移他的視線,讓這段不愉快很快過去。下次再來。
4.讓孩子接受,而不是排斥。
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身體,讓他覺得自己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是好的有用的,自己的生理功能也是很自然正常的,有利於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而不是用“今天又沒拉屎”、“不拉屎,細菌、髒東西都留在你肚子裡了”之類的話來導致寶寶不良心理暗示:我拉不出屎,我不健康。如果因此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和生理功能產生排斥感,會影響到長大後的身體觀念甚至性觀念。
5.關注需要技巧。
兒童專家指出,如果對孩子的大便問題給予超過其他事情的特別關注,孩子就會利用這個機會來叛逆、消極抵抗,或糊弄周圍的人。越自然、越沒有壓力的方法對孩子身心健康越好。 如果孩子有上述的症狀,需到醫院就診。
壞“臭臭”5--蛋花湯樣大便
每天大便5~10次,含有較多未消化的奶塊,一般無黏液。
應對措施:多見於吃牛奶或奶粉的小兒。如為母乳餵養則應繼續,不必改變餵養方式,也不必減少奶量及次數,多能自然恢復正常。如為混合或人工餵養,需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可在奶粉裡多加一些水將奶配稀些,還可適當喂些含糖鹽水,也可適當減少每次的餵奶量而增加餵奶次數。如果2~3天大便仍不正常,則應請醫生診治。
壞“臭臭”6--綠色稀便
糞便量少,次數多,呈綠色黏液狀。
應對措施: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餵養不足引起的,這種大便也稱“饑餓性大便” —你的寶寶沒吃飽,這時只要給足營養,大便就可以轉為正常。
壞“臭臭”7--泡沫狀便
大便稀,大便中有大量泡沫,帶有明顯酸味。
應對措施: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就能恢復正常。未添加輔食前的嬰兒出現黃色泡沫便,表明奶中糖量多了,應適當減少糖量,增加奶量。已經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出現棕色泡沫便,則是食物中澱粉類過多所致,如米糊、乳兒糕等,對食物中的糖類不消化所引起的,減少或停止這些食物即可。
壞“臭臭”8--臭雞蛋便
大便聞起來像臭雞蛋一樣。
應對措施:這是提示寶寶蛋白質攝入過量,或蛋白質消化不良。應注意配奶濃度是否過高,進食是否過量,可適當稀釋奶液或限制奶量1~2天。如果已經給孩子添加蛋黃、魚肉等輔食,可以考慮暫時停止添加此類輔食,等寶寶大便恢復正常後再逐步添加。還可以給寶寶用點多種維生素製劑,以幫助消化。
壞“臭臭”9--油性大便
糞便呈淡黃色,液狀,量多,像油一樣發亮,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如油珠一樣可以滑動。
應對措施:這表示食物中脂肪過多,多見於人工餵養的嬰兒,需要適當增加糖分或暫時改服低脂奶等(但要注意,低脂奶不能作為正常飲食長期吃)。
壞“臭臭”10--水便分離
糞便中水分增多,呈湯樣,水與糞便分離,而且排便的次數和量有所增多。
應對措施:這是病態的表現,多見於腸炎、秋季腹瀉等疾病。丟失大量的水分和電解質會引起孩子脫水或電解質紊亂,應該立即帶孩子到醫院就診,並應注意寶寶用具的消毒。
壞“臭臭”--11血便
血便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通常大便呈紅色或黑褐色,或者夾帶有血絲、血塊、血黏膜等。
應對措施:首先應該看看是否給孩子服用過鐵劑或大量含鐵的食物,如動物肝、血所引起的假性便血。如果大便變稀,含較多黏液或混有血液,且排便時嬰兒哭鬧不安,應該考慮是不是因為細菌性痢疾或其他病原菌而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大便呈赤豆湯樣,顏色為暗紅色並伴有惡臭,可能為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如果大便呈果醬色可能為腸套迭;如果大便呈柏油樣黑,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如果是鮮紅色血便,大多表明血液來源於直腸或肛門。總之,血便不容忽視,以上狀況均需立即到醫院診治。
壞“臭臭”12--羊便
寶寶大便乾燥呈顆粒狀。
應對措施:一般來說,人工餵養的嬰兒比母乳餵養的嬰兒更容易發生便秘。我們不以幾天拉一次或者一天拉幾次來斷定孩子是否便秘,一個最重要指標是—寶寶大便是否硬結,就是俗稱的羊便。就是便秘。
便秘要視情況處理:對於母乳餵養的便秘寶寶,可給糖水或橘子汁(但母乳餵養的寶寶很少患便秘);如果孩子吃的是配方奶粉,在兩次餵奶期間,適當多喂點白開水,可以加點果汁或者米湯,以刺激腸蠕動(選用含低聚糖的配方奶粉也有助於預防便秘發生);4個月大的嬰兒可以添加一些菜泥、果泥;對那些年齡更大點的便秘寶寶,生活中父母應鼓勵他們多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穀類食品。
除了通過飲食療法來糾正便秘,還可結合按摩:以寶寶的肚臍為中心,用手掌由左向右旋轉輕輕摩擦寶寶的腹部,10圈休息5分鐘,再按摩10圈,反復進行3回。
還可以協助寶寶做助便操:讓寶寶仰臥,抓住寶寶雙腿做屈伸運動,即伸一下屈一下,共10次,然後單腿屈伸10次。增加戶外活動,多運動可以促進腸蠕動,能使大便通暢。
如果嬰兒存在頑固性便秘,經上述處理均無效,就需要請醫生進一步檢查和治療。因為便秘還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現,例如先天性巨腸症、肛門疾病、甲狀腺功能不全等。
怎樣讓好“臭臭”跟上寶寶?
1. 養成寶寶定時大便的習慣。
健康成長的寶寶一般每天都能準時排便,其中以早晨吃奶後排便的居多。這時孩子情緒平穩,容易集中注意力排便,因此,每天一到這個時間父母可以通過“嗯嗯”的形象化語言説明寶寶辨別要他大便的資訊,形成條件反射。到寶寶1歲左右,就能教他早餐半小時後坐盆了。
2.寶寶排不出大便時,不要長時間坐盆,更不能讓他邊坐盆邊玩或看書。
因為在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下,孩子不易排便,而且長時間坐盆,易造成個別體弱的孩子脫肛。每次坐盆5~10分鐘為宜,每天次數也不宜過多。只要精神和食欲都很好,體重增加也正常,大便不幹結,那麼就算孩子2~3天排便1次,也不用特殊處理。
3.給寶寶時間。
寶寶真正能自己控制大小便得到一歲半至兩歲。之前的反射性排便排尿時期不能硬來,如果寶寶哭鬧著不拉或過了5分鐘還不肯拉,就轉移你的視線,也轉移他的視線,讓這段不愉快很快過去。下次再來。
4.讓孩子接受,而不是排斥。
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身體,讓他覺得自己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是好的有用的,自己的生理功能也是很自然正常的,有利於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而不是用“今天又沒拉屎”、“不拉屎,細菌、髒東西都留在你肚子裡了”之類的話來導致寶寶不良心理暗示:我拉不出屎,我不健康。如果因此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和生理功能產生排斥感,會影響到長大後的身體觀念甚至性觀念。
5.關注需要技巧。
兒童專家指出,如果對孩子的大便問題給予超過其他事情的特別關注,孩子就會利用這個機會來叛逆、消極抵抗,或糊弄周圍的人。越自然、越沒有壓力的方法對孩子身心健康越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