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學和幼稚園學習有何不同

調查表明, 初人小學的兒童, 普遍嫌上課時間太長、遊戲活動時間太短;讀寫作業偏多, 普遍有眼睛酸、手酸、頸項酸的感覺;睡眠不足, 食欲不振, 體重下降;心理壓力大, 精神負擔重。 有些小學生懷念幼稚園生活, 產生怕學、厭學情緒。 這種不適應是由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決定的, 是由幼稚園和小學, 家庭和小學的生活環境、教育環境及學習內容、方法等的差異造成的。 因此, 家長首先要瞭解小學和幼稚園的不同, 在這個基礎上作出應對措施。

從幼稚園到小學如要發生如下變化:

一是主導活動的變化。

入學前,

Advertisiment
兒童的主導活動是玩, 他們常常做遊戲, 沒有任何學習上的壓力;入學後主導活動是學, 他們的心理發展起了重大變化, 遊戲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要, 學習成了最適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活動。 具體來說, 就是教學時間和休息時間的差異。 小學教學時間的增幅與休息時間的減幅過大。 從教學時間上看, 幼稚園大班末期集體活動的時間, 每天2—3次, 每次在25—30分鐘;而小學每天便安排5-6節課, 且每節課40分鐘, 教學時間淨增加兩倍以上。 從休息時間上看, 幼稚園集體活動與自由活動交替進行, 而小學課間只有10分鐘休息, 兒童室外活動量明顯減少。 入學後, 睡眠時間也受到壓縮, 小學生中午不再有午睡的時間。 這些“時間差”的突然出現,
Advertisiment
自然使年幼的兒童在生理上、心理上都難以承受。

二是社會角色的變化。 學齡前兒童是貪玩的, 是寸步不離地被成人照看的孩子;一入學就不同了, 他們是集體的正式成員, 必須嚴格遵守學校和班級的一切紀律, 如按時上學、認真完成作業等, 學生不僅要對自己負責, 還要為學校和班級爭取榮譽。 所以, 一年級小學生看到自己角色的轉變又高興又自豪, 家長要十分關注孩子這一心理發展, 對“入學”給予高度重視。

三是人際關係的變化。 兒童入學前與家庭成員的依附關係密切, 一舉一動都是成人指點;入學以後, 兒童每天都要離開家長在學校獨立生活, 這將進一步促進兒童從依附向開始獨立生活轉化。 他們的交往圈子,

Advertisiment
不再是家庭內有限的幾個成員。

家長應充分認識小學生與幼稚園在學習方法、內容、時間等方面的差異, 採取積極的態度和科學的教育方法, 在孩子人小學前後的一段時間內, 幫助孩子減少不適應症, 做好必要的入學準備, 儘快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 順利完成從幼稚園到小學的過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