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孩子情緒不定、發脾氣、逆反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

這個現象常被誤解。
比如有些爸爸會指責自己的另一半:
“我陪孩子的時候不是蠻好的嗎, 為什麼他一到你面前就脾氣那麼壞。 是不是你太寵他了?”
這種指責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夫妻矛盾, 還會讓做媽媽的無形中承擔不該有的壓力和委屈。
真相其實是這樣的。
小孩在2歲前後, 自我意識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與此同時, 孩子也逐步明白, 媽媽並不總是他需要的時候就會在, 他想要什麼就應允。 媽媽不是專門為了他而存在的。 媽媽是另外一個人。 早期的那種嬰兒式的全能感, 一點點在孩子心裡喪失;與媽媽完全共生(我和媽媽就是一個人)的關係,
Advertisiment
也在悄悄發生改變。
這個時候, 孩子小小的“我”, 處於這樣一個矛盾的情境中:前方是自由, 背後是媽媽。
孩子需要往前走, 這樣他才能長大。 孩子也需要媽媽, 那是他的心理食糧。 於是, 孩子內心的遲疑以及恐懼越來越多。 世界太廣闊了。 挑戰太多。 孩子愈發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單。 孩子的焦慮也日益濃重。 儘管他獨立探索的進程不會終止, 但卻會更頻繁地回頭找媽媽。
就是這樣的一個背景下, 媽媽言行表露出的任何拒絕(即使媽媽可能出於某種正確性而拒絕孩子), 都會很容易激怒孩子。 孩子的怒氣說到底, 是為了回避自己的無助感。 若真的把這種無助擔在自己一個人身上,
Advertisiment
那孩子只有絕望這一條路可選了。 放在媽媽身上就不同。 媽媽若能夠接住孩子的喜怒無常, 孩子就會獲得另外一條出路:確認愛、吸取愛的能量, 情緒得以穩定, 並有力量再次出發。
這種情況即使在成人身上也很常見。 被一個陌生人拒絕並不容易讓我們失控。 被一個自己在乎的、親近的人拒絕, 卻很容易讓我們抓狂。 相反, 一旦在我們發脾氣的時候, 最親近的那個人用理解的目光、寬容的懷抱接受住我們的暴怒, 怒火反倒很快就散了。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是如此。 他們亟需要獲得自主感, 希望從母親的懷抱裡逃脫, 但同時他們又如此渴望母親的懷抱, 希望從中得到更多的心理慰藉, 而一旦母親的懷抱過來了, 孩子又會本能地拒絕,

Advertisiment
看起來固執的不行。

對此, 我們給父母雙方的提醒是:
對媽媽而言, 最好能夠做到以下兩點:
1繼續給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持。 媽媽可以不接納孩子的行為, 比如孩子若踢打自己, 媽媽需堅定地制止孩子的行為, 但需要用溫和的眼神、態度及言語告訴孩子, 媽媽接納了他的情緒。 媽媽對於孩子情感上的這種包容, 會促進孩子情緒的穩定發展、心理上的成熟, 並推動孩子走向進一步的獨立。 可以說, 這個階段, 媽媽對於孩子情感上的接納, 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2陪伴孩子去做他喜歡的事。 讀故事、用玩偶過家家、或者只是玩水、沙子、泥巴, 再或者, 鼓勵孩子去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等等。 孩子在媽媽的支持中獲得了足夠的心靈滋養,
Advertisiment
在媽媽的陪伴下找到了媽媽之外的替代品, 並從整個探索中獲得自主性、以及成就感, 那麼他們就會逐漸從上述我們論及的、自我發展的矛盾中走出來, 從那麼多的挫敗感中走出來。
而對爸爸而言, 最好能做到以下兩點:
1不要為“孩子在媽媽面前脾氣大, 在自己面前乖”而沾沾自喜。 更不要去指責孩子媽媽。 爸爸要做的, 是為媽媽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援。 如果爸爸和孩子同時指責自己, 很可能會讓心力交瘁的媽媽陷入巨大的困擾之中。
2更多地承擔給孩子立規矩的責任, 而不是全權把教養孩子的責任推給媽媽。 一個既當爹又當媽的母親, 更可能與孩子發生衝突。 爸爸給孩子立規矩的辦法也很簡單,
Advertisiment
那就是多陪伴孩子做遊戲。
整個育兒過程中, 為了呵護孩子的小小的“我”茁壯成長, 父母均需要瞭解並做到以下幾點:
1保證夫妻關係的穩定和首要地位。 當父母的最大注意力放在另一半身上, 而不是孩子身上的時候, 孩子的問題會少得多。 因為這個家庭中, 自然就會留出一個空間是只屬於孩子的, 這個空間與父母沒有太多糾纏, 讓孩子的探索不至於隨時處於被父母監視的狀態下, 且允許孩子有適當的失控、緩衝和調整。 有呼吸空間的孩子, 是獲得了部分自由的孩子, 他的長大也就隨之而來了。
2父母雙方都不缺席。 按照上述分工分別承擔各自的育兒責任, 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 孩子就會從這種穩定中汲取最大的情感滋養和心理能量。 男孩會從父親身上學會如何做一個男人,女孩則會從母親身上學會如何做一個有母性的女人。
3盡可能營造一個民主的氛圍,支持孩子的探索。有些父母因為自身的原因,會對孩子日漸長大、遠離自己的行為感到過度的失落。他們會下意識把孩子綁在自己身邊,而做不到放手。他們甚至會對孩子很多的探索行為予以阻止,或者表現出過多的擔憂。這些都會無形中捆住孩子的手膠,阻礙孩子真正長大。
4謹慎評價孩子。有技巧地幫孩子走出複雜的挫敗情緒,幫孩子確認“我很好”(自尊)、“我能行”(自信)。
男孩會從父親身上學會如何做一個男人,女孩則會從母親身上學會如何做一個有母性的女人。
3盡可能營造一個民主的氛圍,支持孩子的探索。有些父母因為自身的原因,會對孩子日漸長大、遠離自己的行為感到過度的失落。他們會下意識把孩子綁在自己身邊,而做不到放手。他們甚至會對孩子很多的探索行為予以阻止,或者表現出過多的擔憂。這些都會無形中捆住孩子的手膠,阻礙孩子真正長大。
4謹慎評價孩子。有技巧地幫孩子走出複雜的挫敗情緒,幫孩子確認“我很好”(自尊)、“我能行”(自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