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306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教授 鄭成中
 我們要知道,
發熱既是一種疾病症狀,
又是機體抗感染的保護性反應。
當機體受到外來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或體內某些物質釋放增加,
產生發熱效應時,
體溫調節中樞將體溫調定點上移,
引起血液迴圈加快、骨骼肌收縮等,
使身體產熱。
同時,
外周末梢血管收縮、汗毛孔關閉又令身體散熱減少,
進而引起體溫上升。
一般認為,
肛溫38℃以上為發熱,
口腔和腋下溫度比肛溫分別低0.5℃和0.8℃。
發熱是機體在緊急動員全身各種抵抗力量,
以對抗外來病原微生物,
調整機體生理平衡。
Advertisiment
但持續高熱可能增加心肺負擔,
損傷細胞、器官功能,
誘發過度免疫反應及驚厥等。
 發熱可由多種病因引起,
最常見的是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
是否進行退熱需視情況而定。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通常,
退熱治療應該只用于高熱的小兒,
即肛門溫度達39℃或以上。
對於沒有其他基礎疾病的患兒的中低度發熱,
可以適當物理降溫,
但物理降溫有以下事項需要注意:
 1.酒精擦浴。
對於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兒童,
可以適當使用低濃度酒精溫水溶液(20%~30%)擦體表,
重點可擦拭頸側、四肢大血管走行的部位來物理降溫。
但需要注意,
3個月以內的嬰兒不適合擦酒精降溫。
嬰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
皮膚薄,
毛細血管豐富,
用酒精擦浴易使嬰兒經皮膚吸收大量乙醇,
Advertisiment
從而發生酒精中毒,
誘發驚厥等不良反應。
酒精蒸發迅速,
寶寶體溫下降過快,
還可能出現體溫過低、打寒戰等問題。
小嬰兒,
尤其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更不完善,
體溫極易受環境影響。
因此,
發熱時可適當給他解開包被,
減少衣物,
方便散熱。
同時,
適當降低室溫。
一般過一會兒即可使嬰兒體溫降至38℃以下。
如果不奏效,
可以適當用37℃左右的溫水浸濕毛巾,
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後背,
使體溫逐漸降低,
讓寶寶覺得比較舒服。
皮膚破潰或酒精過敏的孩子,
更要嚴禁用酒精擦浴。
 2.冰枕降溫。
將冰袋、冰枕、退熱貼或涼毛巾置於額頭上或腦後,
如果沒有現成的,
可將冰放於熱水袋或塑膠袋中應用,
情況緊急時也可用冰棒。
Advertisiment
冰枕不能直接接觸皮膚,
要用毛巾或手絹隔開,
以免凍傷皮膚。
冰枕降溫過程中,
一旦發現孩子有手腳發涼、全身發抖、口唇發紫等現象,
應立即停用。
但6個月內的嬰兒不適用此法,
以免過度降溫。
孩子體溫處於快速上升伴有寒戰階段也不宜用此法,
因為體溫處於上升階段時,
皮膚血管處於收縮狀態,
皮膚表面的溫度是降低的。
如果用冰枕降溫,
可使外周血管進一步收縮,
可能發生周圍迴圈不良,
不利於機體散熱,
甚至使體溫進一步升高。
此時要注意嬰兒肢體的保暖,
可多喂些開水。
 需要注意的是,
有過高熱驚厥史的患兒,
再發燒時,
一定要更加積極、及時地給他退燒,
甚至要在體溫還不到38℃時就開始退燒。
可以口服藥物,
Advertisiment
同時也可使用物理降溫法,
比如在溫水中加點酒精擦拭全身,
特別是有大血管的地方,
如腋窩、頸側部位、腹股溝等處。
有些老人喜歡給孩子捂汗,
以為用這種方式可以退燒,
事實上這是錯誤的。
因為越捂,
身體產生的熱量就越多,
體溫就會越高,
對身體的危害越大。
過度捂汗還可能發生中暑、捂熱綜合征,
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除了物理降溫,
對於發熱伴畏寒無汗的孩子,
可喝點姜湯,
以促進皮膚和血管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