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生長發育的標準和規律是什麼

寶寶1-3歲的生長速度是很快的, 而且寶寶生長過程中會出現生長痛, 那麼什麼是生長痛?生長痛"是指兒童的膝關節周圍或小腿前側疼痛, 這些部位沒有任何外傷史, 活動也正常。

寶寶生長速度

小兒生長發育總的特點為:出生後頭2年身高、體重增長較快, 2歲至青春期以前有較為穩定的增加, 青春期快速增長, 以後漸漸停止。 體格發育有頭尾規律, 即:嬰幼兒期頭部發育領先, 隨著年齡的增長, 頭增長不多而四肢、軀幹增長速度加快。 嬰兒期頭部高度占全身的1/4, 成人頭高占身高的1/8。 常用的小兒生長發育指標有:體重、身高、頭圍、胸圍。

Advertisiment

1.體重

體重是反映小兒生長發育的最重要也是最靈敏的指標。 因為體重反映孩子的營養狀況, 尤其是近期的營養狀況。 體重可以受多種因素如:營養、輔食添加、疾病等的影響。 體重在出生頭3個月增長最快, 一般為月增長600~1000克, 最好不低於600克。 3~6個月次之, 一般月增長600~800克。 6~12個月平均每個月增長300克。 1歲後小兒生長速度明顯減慢, 1~3歲小兒平均每個月體重增長150克。 1歲後小兒的體重可用下列公式計算:體重(kg)=年齡(歲)×2+7(或8)

2.身高

身高也是小兒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 但它反映的是長期營養狀況, 短期內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營養、疾病等)對身高影響不明顯。 它主要受遺傳、種族和環境的影響較為明顯。 身高的增加同體重一樣,

Advertisiment
也是在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 平均年增長25釐米。 第二年平均增長10釐米, 第三年平均增長4~7.5釐米。 幼兒期孩子的體型由嬰兒期的肥墩型向瘦長型轉變。 這期間軀幹稍長些, 下肢稍短些。 幼兒期後, 四肢的增長逐漸快於軀幹的增長。 一歲以後平均身高的公式為:身高(cm)=年齡(歲)×5+80(cm)。 小兒的身高與體重都可以用國際衛生組織的標準來評價。

3.頭圍

頭圍是反映孩子腦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 頭圍在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 出生時頭圍平均34cm;1歲時平均46cm;第二年增加2cm, 第三年增長1~2cm。 3歲時頭圍平均為48cm, 已與成人相差不很多了。 由此可看出, 腦發育主要在生後頭3年。 正常小兒後囟門3個月閉合, 前囟門1歲~1歲半閉合。 過遲閉合要考慮有無佝僂病的可能。

Advertisiment
有的孩子出生時囟門就較小, 閉合也會早些。 這與母親孕期營養狀況較好有關。 因此要綜合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沒有超量服用魚肝油或超量服用及注射維生素D, 一般問題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 並非象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孩子頭越大約聰明, 聰明與否和頭圍大小並不成正比。 孩子的頭圍在正常範圍內就可以了。 頭圍過大則要考慮有無腦腫瘤、腦積水的可能。

4.胸圍

孩子在出生時, 胸圍小於頭圍, 隨著月齡的增長, 胸圍逐漸趕上頭圍。 一般在孩子1歲時, 胸圍與頭圍相等。 但現在由於普遍營養狀況較好, 不少嬰兒在未滿1歲時胸圍就趕上了頭圍。 影響胸圍增長的因素有:營養狀況不好, 缺乏體育活動及疾病造成胸廓畸形,

Advertisiment
如:雞胸、漏斗胸等。 孩子1歲後, 胸圍增長明顯快於頭圍, 胸圍逐漸超過頭圍。 到青春期胸廓發育很快, 向成人體型轉變。

什麼是生長痛

生長痛"是指兒童的膝關節周圍或小腿前側疼痛, 這些部位沒有任何外傷史, 活動也正常, 局部組織無紅腫、壓痛。 檢查之後, 孩子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被排除了, 即可以被認為是"生長痛"。 生長痛是兒童生長發育時期特有的一種生理現象, 多見於3-12歲生長發育正常的兒童。 生長痛的發生多因孩子活動量相對較大, 長骨生長較快, 與局部肌肉筋腱的生長發育不協調, 導致了生理性疼痛的發生。 生長痛是暫時的, 過段時間就會消失, 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