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營養不良的表現

小兒營養不良可分為消瘦型和浮腫型兩種。 消瘦型營養不良是由於總熱量、蛋白質和各種營養素均缺乏引起。 浮腫型則是小兒熱量接近需要量, 但由於蛋白質嚴重缺乏, 所以當血清白蛋白下降至25克/升以下時, 小兒會出現水腫, 這在醫學上稱為營養不良性水腫。

消瘦型營養不良輕症小兒會見皮下脂肪減少, 肌肉鬆弛。 重症的還會有各種內臟萎縮, 全身各系統、器官均發生病理性改變的。 如身體肌肉體積減少, 細胞密度增加, 細胞變性;肝臟發生脂肪浸潤而呈脂肪肝;胰腺泡萎縮等。 其次, 長期營養不良的患兒,

Advertisiment
胰脂酶、胰蛋白酶、α-胰澱粉酶含量會降低;腸道表面細胞會萎縮, 絨毛結構會發生退行性病變, 腸壁變薄, 粘膜皺壁消失, 甚至腦神經細胞也會減少, 腦內類脂、膽固醇和磷脂含量都會降低, 有退行性變化, 可出現腦電圖改變。 其他臟器, 如心肌纖維則會混濁腫脹, 淋巴組織和胸腺會顯著萎縮等。

消瘦型營養不良在嬰幼兒臨床上, 則首先可表現為體重下降、身長不增, 以後體內脂肪逐漸消失, 逐漸消瘦, 體重減輕。 皮下脂肪的消耗順序可首先是腹部, 之後軀幹、臀部、四肢, 最後面部。 當面頰脂肪墊消失時全身則可消瘦如老人。 同時, 消瘦型營養不良患兒除消瘦外, 還可表現為皮膚蒼白、乾燥、鬆弛和失去彈力, 肌肉鬆弛、萎縮,

Advertisiment
肌張力除偶見增強外, 一般情況下表現低下, 運動功能發育也見遲緩。 這時, 重症患兒體溫還會偏低, 精神會萎靡不振, 活動少, 有時還可表現煩躁不安, 食欲低下以至消失, 易發生腹瀉, 並可出現脫水、酸中毒等症狀。 另外, 患兒這時也可出現有關維生素缺乏症的特殊症狀, 如結膜乾燥、口角糜爛等。

消瘦型營養不良患兒3歲以後發病的, 某些患兒身高雖屬正常而體重低下。 有些還有皮下脂肪變薄, 肌肉鬆弛, 易疲勞、睡眠易醒, 對脂肪耐受力低和常有中度貧血等症狀。

另外, 根據體重、脂肪丟失程度, 還可將嬰幼兒營養不良分為三度, 三度的標準是:工度:體重比標準體重低10%~25%, 僅腹部脂肪變薄;Ⅱ度:體重比標準體重低26%~40%, 臀部脂肪也變薄;Ⅲ度:體重比標準體重低40%以上,

Advertisiment
臀部、面部脂肪幾近消失。 此外也參考其他症狀, 如精神萎靡、肌肉鬆弛、皮膚彈性差等。 這類嬰幼兒可因營養不良的程度不同而有輕重不同的表現。

此外, 3歲以後的小兒營養不良可以分為輕度和重度。 輕度營養不良小兒體重低於標準體重的15%~30%, 重度為30%以上。 同時也考慮皮下脂肪厚度、肌肉結實度、精神狀態等。

浮腫型營養不良小兒則多見於以澱粉類食物餵養的小兒, 這類小兒輕者表現虛胖, 重者伴有水腫。 水腫一般先見於下肢, 呈凹陷性, 漸及腰骶部、外生☆禁☆殖☆禁☆器和手背。 而胸、背、上肢常消瘦。 嚴重的患兒還可有腹水及胸腔積液, 皮下也可積液, 皮膚緊張發亮。 此外, 這類患兒尚有其他營養不良的表現,

Advertisiment
如體格發育遲緩, 精神呆滯、易激惹, 皮膚乾燥蒼白、脫屑、色素沉著、有紫癜, 易患褥瘡或營養性潰瘍, 毛髮也乾燥易脫落, 肌肉較鬆弛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