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營養不良 西醫中醫針灸齊改善,愛美媽媽網分享小兒營養不良

西醫方法

一、祛除病因, 積極防治原發病, 適時矯治各種先天畸形, 及晨改進餵養方法等。

二、飲食療法 補充營養應在原有基礎上逐漸增加食物的質、量和品種, 操之過急反使小兒不能碉受, 導致相反後果。

1、熱量 供應患兒的熱量不僅要保證生長發育, 而且還包括修復過程的需要, 因此就在患兒原有熱量基礎上, 於1-2周內逐漸增加到6.27~0.711MJ/Kg/d(150~200千卡/Kg/d日)(嬰兒期), 水分隨熱量相應增加。 但高熱量的攝入只能維持一個短時期, 當體重增至接近正常時, 應恢復該年齡正常生理所需熱量。 重症患兒由於對食物耐受性差,

Advertisiment
最初熱量一般從0.167~0.251MJ/Kg/d(50~70千上卡/kg/日)基礎熱卡開始。

2、食物品種:蛋白供應量應較正常為高, 食欲和消化功能良好者, 可於數日內加至2~4gKg/日, 且應補充含必需氨基酸豐富的優質蛋白, 蛋白應占總熱量15%以上。 植物油較動物油易於消化, 應適當供應。 並注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的食品。 在乳兒期仍以人乳餵養為宜, 如無人乳可予脫脂乳, 待消化功能恢復後再給鮮牛奶或奶粉等。 原來以澱粉類食品為主食者, 應根據消化機能逐步用乳類取代, 並較早添加輔食。 若患兒不能接受大量食品, 可口服水解蛋白, 10~20g/次, 放入糖水果汁中服下, 2~4次/日。

中醫方法

本病的治療以顧護脾胃為主, 消導、殺蟲、清熱為輔。 病初氣虛未甚, 積滯內停, 應以消導為主,

Advertisiment
兼顧正氣。 病之中期, 應權衡虛實輕重, 標本主次, 或先補後攻, 或先攻後補, 或攻補兼施。 後期純虛無實, 則應以補益為主, 但不宜峻補、大補。 此外, 尚可採用外治法配合治療。

一、中藥治療

1.積滯傷脾

治法:調和脾胃, 益氣助運。

方藥:資生健脾丸加減。 黨參、白術、茯苓各12g, 薏苡仁、神曲、麥芽各1Og, 枳殼、厚朴、焦楂各6g, 黃連2g。 能食善饑加胡黃連、丹皮;性情煩急加鉤藤;腹脹噯氣加雞內金。

2.脾虛氣弱

治法:消積理脾, 和中清熱。

方藥:疳積散加減。 黨參、白術、茯苓各15g, 青皮、陳皮各1Og, 胡黃連、使君子各6g, 砂仁3g。 腹脹膨起加大腹皮、木香、枳實;大便下蟲加檳榔、蕪荑;煩躁性急加鉤藤、牡蠣、石決明。

3.氣血兩虛

治法:補益氣血, 健脾溫陽。

方藥:八珍東加減。 黨參、熟地、白術、茯苓各15g, 當歸、白芍、神曲各1Og,

Advertisiment
麥芽、川芎、炙甘草各6g。 口幹欲飲加烏梅、麥冬、石斛;面晄肢冷, 大便稀溏者, 去熟地、白芍, 加炮薑、附片。

二、中成藥:

1.參術健脾丸:具有益氣健脾, 消食導滯的功效。 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 運化失司者。 1~3歲每次1.5g, 3~6歲每次3g, 6歲以上每次6g, 每日3次。

2.開胃理脾丸:具有健脾開胃, 消食化滯的功效。 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 食積內停者。 1~3歲每次1/4丸, 3~6歲每次1/3丸, 6歲以上每次1/2丸, 每日3次。

3.啟脾丸:具有健脾和胃, 消食止瀉的功效。 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 傷食腹瀉者。 1~3歲每服1/2丸, 3~6歲每服1丸, 6歲以上每服2丸, 每日2~3次。

4.資生丸:具有健脾化濕, 消食止瀉的功效。 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 濕阻中焦者。 1~3歲每服0.5~1g.3~6歲每服1~2g, 6歲以上每服2~3g, 每日3次。 5.人參健脾丸:具有健脾養胃,

Advertisiment
消食除脹的功效。 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者。 1~3歲每服1/2丸, 3~6歲每服1丸, 6歲以上每服2丸, 日服2次。

針灸療法

1、體針:取中脘、天樞、氣海、足三裡、脾俞、胃俞、腎俞穴。 用毫針刺, 中等刺激, 不留針。 每日1次, 10次為1療程。

2.刺四縫:取雙手四縫, 局部皮膚消毒後, 用三棱針或粗毫針針刺, 約1分深, 刺後擠出粘性黃色透明液體。 每日或隔日1次, 直至針後無液體擠出為止。

3.推拿:推補脾經、運內八卦、揉足三裡、揉中脘、推三關、推補大腸、摩腹、揉臍、捏脊。 便秘加推下七節骨, 腹脹加拿肚角, 食積者加揉板門。 每日推拿1次, 7次為1療程。

4.貼敷:將桃仁、杏仁、生山梔各20g, 曬乾研末, 加冰片、樟腦各1g和勻, 製成疳積散。 每次取藥末20g, 用雞蛋清調拌成糊狀, 敷布在兩側內關穴。

Advertisiment
紗布包紮, 不宜太緊。 24小時後除去, 3天敷1次, 連敷3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