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寶寶逆反家長別總說“不要”

 相信很多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 都會遇到過孩子出現叛逆的時候, 尤其是孩子在一歲到三歲之間, 因為已經開始慢慢有了自我的意識, 所以就不像以前那麼聽話了, 他們在不斷的做出種種行為來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 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階段。 而很多家長對於孩子這個時候的逆反都採取了否定的態度, 但母嬰專家指出, 對待寶寶逆反家長別總說“不要”。

逆反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建立期

一般寶寶的逆反期是從1歲半開始到3歲,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有自己的主意, 不像以前那麼聽話了。

Advertisiment
黃繹霖認為, 與其稱之為逆反期, 不如稱之為“自我意識建立期”、“探索衝動期”或“自強期”, 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是通過種種行為的嘗試來感知這個世界, 確認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是寶寶心理發展、自我價值體系建構的關鍵期。 家長如果在這個時期不理解或無端呵斥、指責寶寶, 容易使寶寶形成自我認同感模糊、自卑或內疚感重的性格。

正確解讀

寶寶的“衝動行為”

“到處亂動”是逆反期孩子探索世界的唯一途徑。

黃繹霖說, 0~6歲是嬰幼兒心智成長的關鍵期, 是承載嬰幼兒大腦神經網路複雜龐大通路的建構期, 孩子在不斷的“倒騰”中接受不同的刺激, 來啟動腦細胞的突觸連接, 使“體驗-記憶-技能”的大腦迴圈運轉。 換句話說, 孩子必須通過親身體驗和經歷為自己積累經驗,

Advertisiment
使腦細胞形成穩固的連接, 儲存在記憶庫中, 從而成為自己的一種技能。

在孩子的眼裡, 什麼都可以玩, 什麼都是玩具, 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幻想、充滿了新奇——“馬桶的水去哪了?飲水機的水是怎麼流的?我一定要去試試!”作為父母, 首先要正確解讀寶寶的“衝動行為”, 然後才能想辦法去引導他。

孩子需要協助

而不是糾正

家長首先要明確孩子“叛逆”不是錯, 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是要跟家長對著幹的。 所以, 家長要協助寶寶學會用更好的方法來表達, 而不是糾錯。

怎樣引導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呢?建議家長把平時習慣用的“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轉化成“要”這樣、“要”那樣, 把“不可以”變成“可以”。

Advertisiment

當我們跟寶寶說不許動的時候, 就等於在跟他說“不許學”, 剝奪了寶寶探索的機會和學習權利, 捆住了寶寶的大腦和手腳。

家長請這樣做:把“寶貝, 不要拿那個杯子”轉化成“寶貝, 把那個杯子遞給媽媽, 謝謝”, 把“寶貝, 別動那些東西”轉化成“寶貝, 幫媽媽把它們放進盒子裡, 謝謝”。

用簡單和正面的語言指引孩子行動的方向。 比如說“寶寶, 媽媽想要你現在吃飯”、“寶寶, 媽媽想要你在家跟我一起玩”要比“寶寶, 你不要吃飯的時候看電視了”和“你不要出去玩!”好得多。 跟孩子說“我需要你這樣做”這句話的力量和對孩子行為的影響, 遠遠超過“你不要幹什麼”。

知道了對待寶寶逆反家長別總說“不要”, 所以孩子在這個時期, 父母需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

Advertisiment
因為孩子並不是有意跟父母作對, 但是很多時候都是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 激發起了孩子更強烈的逆反心理, 所以我們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要”“不行”這類的話, 而是改變一下表達方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