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對咬人的孩子喊停

孩子忽然開始咬人了!這讓媽媽們又尷尬又擔心。 遇到這種情況, 我們應該怎樣喊停, 并保證他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呢?

無論是咬了幼兒園里的小朋友, 還是在你的胳膊上留下牙印, 孩子的行為都是讓人難堪和難以忍受的。 而且經常咬人的孩子, 走到哪兒都不會受歡迎, 要是沒有了玩伴, 那該多可憐啊。 其實不用過于擔心, 教育學者告訴我們, 大多數孩子都有過咬人的行為, 這太正常了, 只是有人偶爾為之, 有人卻屢教屢犯。 事實上, 除了極個別的“小暴君” 之外, 絕大多數孩子并不希望攻擊別人,

Advertisiment
他們更愿意和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而且, 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 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少。

孩子咬人的原因

原因1 長牙發癢而引起的咬人行為

2歲左右的孩子處于生理發育的高峰期, 這種快速增長的生理因素, 有時會帶來身體上的不適, 如關節痛、肌肉酸等。 長牙時期會因為牙齦粘膜受到刺激而發生牙癢癢的現象, 他們有很強的咬東西的欲望, 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有可能去咬人。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給孩子的小牙解解癢。

可以給孩子一個能夠滿足咬的替代品, 如毛巾、牙膠之類的。 也可以讓孩子吃些磨牙棒、五香豆等食品, 來緩解孩子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 同時, 多吃一些纖維較豐富的新鮮蔬菜及水果, 比如白菜、菠菜、蘋果、雪梨等,

Advertisiment
將這些蔬果切成細條給孩子食用, 既增加了更多的咀嚼機會, 也為他的身體補充了營養。

原因2 語言貧乏所致

孩子學會走路之后, 隨著他們活動能力的增強, 活動范圍的擴大, 交往的需求也迅速增長。 但是, 由于言語的貧乏, 又不懂得該如何和人交往, 就頻頻出現了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來引起別人注意的情況, 他們希望用這種舉動去實現交往和表達意愿的目的。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引導孩子使用語言。

當你的孩子由于不能很好地和別人交流, 去表達他的意圖時, 要讓他明白, 當他要接近別的小朋友, 對他表示友好的時候, 有比咬人更好的方式, 他可以說“你好”。 告訴他, 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的話,

Advertisiment
可以向你或老師求助。

原因3 非常害怕

在孩子還不會用語言表達他的意愿和感受時, 如果看護者忽視孩子的安全需求, 讓他一個人獨自玩耍, 會導致他對新鮮、陌生環境的害怕和恐懼。 咬人就成為孩子保護自己、戰勝恐懼的唯一方式。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幫助孩子重新獲得安全感。

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 不要因為孩子膽小而笑話他。 最好的辦法是經常和孩子交談, 反復告訴他, 你是多么愛他, 即使不在他身邊, 你也會一直守望和保護著他, 不會允許任何人傷害他。 一段時間后恐懼感自然會消失, 孩子也不會再咬人了。

原因4 因憤怒或不滿的一種發泄

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

Advertisiment
當他感到極度憤怒或不滿時, 就需要通過咬人來發泄出來。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引導孩子尋找另一種釋放方式。

可以引導孩子用不傷害別人的辦法來轉移負面情緒, 比如拍打枕頭、撕報紙或者去玩一些安靜的游戲, 讓他們可以盡快忘記剛才的不愉快。 要對孩子反復強調, 咬人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 充足的睡眠可以平靜寶寶的情緒。 調查發現, 睡眠充足的孩子一般很少用牙齒去咬人。

原因5 錯誤地表達愛

沒有理由, 就是因為愛和喜歡, 才會突然在我們的胳膊或肩上咬一口。 為什么會有這么讓人匪夷所思的行為呢?不可思議。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告訴孩子不要這樣表達。

我們應該盡量克制情緒, 以抱抱他、親親他的方式來表達對他的愛。

Advertisiment
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媽媽疼”, 可以讓他試著咬自己的手指頭, 問問他疼不疼, 讓他親身感覺一下疼痛。 還要告訴孩子, 咬人不是表達喜愛之情的最佳方式, 引導他用語言、手勢或擁抱來表達情感。

原因6 出于好奇的模仿

有時候孩子咬人就是一種社會性的模仿。 他們的好奇心總是特別強烈, 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 會覺得是一件特別新奇的事兒, 于是自己也會嘗試著去咬別人。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告訴孩子咬人不對。

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 咬人是不好的行為, 大家都不會喜歡, 而且還會傷害到別人。 應該反復對孩子強調這種思想, 看到他有咬人的傾向時, 立即用話語或眼神制止, 讓他明白我們不希望他這樣做。

發現孩子咬了別的小朋友,你該怎么辦?

* 首先確保沖突雙方都在安全范圍內。

立刻分開他們,距離應該足以讓他們無法接觸到對方。

* 保持平靜,不急著責備或懲罰。

或許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嚴厲訓斥,好讓他印象深刻,但是氣頭上的責罵很可能會讓孩子再次爆發。專家提醒說,這種責罵會引起孩子的怒火和怨恨,時間長了,反而造成更多不良的行為。

* 給雙方以幫助。

無論是被咬的孩子還是咬人的孩子都需要幫助。先檢查傷情,如果有必要,對傷口進行簡單的清潔和處理,同時安撫被咬孩子的情緒。不過也不要忽略了小肇事者,他很可能會表現出滿不在乎或者漠不關心,但其實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樣的后果。我們需要幫助他在面對挫折或其他負面情緒時通過正確的途徑,有效地解決問題。

* 鼓勵孩子在他心煩意亂時尋求我們的幫助。

告訴他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可以尋求我們或者其他成年人的幫助,這樣才能真正地解決難題。

* 談論類似情況的解決辦法。

大家都冷靜下來后,找個合適的談話機會問問他:“你怎么才能讓別人知道你很生氣,但又不會弄傷他呢?”、“如果你很不喜歡小朋友對你做的事情,你怎么請其他叔叔或阿姨幫助你呢?”。可以假設一些情景做角色扮演的游戲,幫助孩子找到解決方式。很多孩子經過正確指點后,就不會再去咬人了。

如何預防孩子之后的咬人行為

* 弄清楚他什么時候和為什么會咬人。

是有小朋友搶走了他正要玩的玩具嗎?還是其他孩子擠了他?或者你對他不夠注意時他就給你一口?找到了癥結所在,我們才有可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 密切注意孩子的舉動,在他再次咬人前制止他。

哭鬧、大喊大叫或是剁腳經常是咬人的前兆信號,此時就要加以重視了。如果他已經咬了人,馬上介入,在他給別人第二口之前靠近他并迅速而且堅定地阻止他。明確告訴他:“不允許你咬人”或者“你的牙別離小朋友這么近”,同時態度堅定地把他的額頭輕輕推開或者捂住他的嘴。

* 溫柔而充滿愛地對待孩子。

在我們試圖控制住他時,如果能夠讓他明白我們是多么愛他,他就會感到足夠的安全。記住,當你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了解他,他就會逐漸做到最好。

* 和他一起去玩。

和孩子一起去游樂場或其他玩耍的場所,直到咬人的問題已經得到徹底解決。

* 不要“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

雖然這樣一來孩子就知道咬人是多么疼了,但實際卻給他示范了對抗侵犯的錯誤方式,讓他變得更好斗。

* 在游戲當中感覺“咬”。

我們可以用游戲的方式和孩子談談“咬”的感覺。比如問問他喜歡咬什么食物,而其他家庭用品,比如筷子、碗、桌子、書本等等,這些東西能咬嗎?然后加上玻璃杯、玩具車,甚至爸爸的鞋,孩子就會大笑著去了解“咬”了。

Tips

要善于觀察和捕捉孩子的活動行為細節,如果是由于品德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比如小氣、霸道或者過強的表現欲等等,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且及早對癥解決問題,以免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后面的故事:

這篇文章剛剛編輯完成,發生了一件讓我有點尷尬的事:一歲半的女兒可可,居然開始頻繁咬人,對象是和她最親近的人:保姆(可可叫她阿姨)和我。仔細了解了可可這幾天的情況,我確定她是因為看到院里小朋友咬人,回來學著玩兒。阿姨會在被可可咬了她之后,也去咬可可一口。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了解“被咬的人是會覺得疼的”。我讓阿姨不要這樣做,因為擔心這反而會讓女兒把咬人當成是一種游戲。同時,我還要求阿姨要反復告訴可可咬人不是好孩子,大家都不喜歡。

第二天晚飯后,情況沒有任何好轉,阿姨說我這種講道理的辦法對可可這樣倔強的小孩根本沒用。

第三天一大早到單位,趕快打電話向我們的育兒專家們求救。小巫的意見很干脆:一歲半的孩子咬人無外乎兩個原因:第一,咬人是她力量的最直接體現,她以此來讓你知道她的要求;第二,她覺得自己被忽視,所以用這種方式引起關注。。要讓她改掉也很簡單,只需淡化它,同時用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再有就是多表揚,給孩子更多的關注。李躍兒則告訴我:兩歲以內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講道理之類的方法只能強化孩子咬人的行為。轉移注意力則是更好的解決方法。

當天晚上,我又和阿姨談了一次,最終達成了一致:約好無論誰被咬了,都保持沉默,不去理她。

臨睡前,在和小瘋丫頭的例行打鬧中,我靈機一動,順手把她的胳膊塞到她自己嘴里,她自然順嘴兒就是一口,之后愣了一下,馬上看我的表情。我一本正經地問:“可兒疼嗎?”,她壞壞地說:“不疼!”;又讓她咬一口,她還說不疼;咬到第三口,不等我問,她壞笑著把頭埋在靠墊兒里,久久不肯抬起來……你相信嗎,那以后,小丫頭沒再咬過我們,

咬人事件到此結束。而我的收獲是:當你的小天使偶爾使壞,別太緊張,也千萬別小題大做。或許這只是成長需要經歷的一個可愛的插曲。

發現孩子咬了別的小朋友,你該怎么辦?

* 首先確保沖突雙方都在安全范圍內。

立刻分開他們,距離應該足以讓他們無法接觸到對方。

* 保持平靜,不急著責備或懲罰。

或許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嚴厲訓斥,好讓他印象深刻,但是氣頭上的責罵很可能會讓孩子再次爆發。專家提醒說,這種責罵會引起孩子的怒火和怨恨,時間長了,反而造成更多不良的行為。

* 給雙方以幫助。

無論是被咬的孩子還是咬人的孩子都需要幫助。先檢查傷情,如果有必要,對傷口進行簡單的清潔和處理,同時安撫被咬孩子的情緒。不過也不要忽略了小肇事者,他很可能會表現出滿不在乎或者漠不關心,但其實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樣的后果。我們需要幫助他在面對挫折或其他負面情緒時通過正確的途徑,有效地解決問題。

* 鼓勵孩子在他心煩意亂時尋求我們的幫助。

告訴他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可以尋求我們或者其他成年人的幫助,這樣才能真正地解決難題。

* 談論類似情況的解決辦法。

大家都冷靜下來后,找個合適的談話機會問問他:“你怎么才能讓別人知道你很生氣,但又不會弄傷他呢?”、“如果你很不喜歡小朋友對你做的事情,你怎么請其他叔叔或阿姨幫助你呢?”。可以假設一些情景做角色扮演的游戲,幫助孩子找到解決方式。很多孩子經過正確指點后,就不會再去咬人了。

如何預防孩子之后的咬人行為

* 弄清楚他什么時候和為什么會咬人。

是有小朋友搶走了他正要玩的玩具嗎?還是其他孩子擠了他?或者你對他不夠注意時他就給你一口?找到了癥結所在,我們才有可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 密切注意孩子的舉動,在他再次咬人前制止他。

哭鬧、大喊大叫或是剁腳經常是咬人的前兆信號,此時就要加以重視了。如果他已經咬了人,馬上介入,在他給別人第二口之前靠近他并迅速而且堅定地阻止他。明確告訴他:“不允許你咬人”或者“你的牙別離小朋友這么近”,同時態度堅定地把他的額頭輕輕推開或者捂住他的嘴。

* 溫柔而充滿愛地對待孩子。

在我們試圖控制住他時,如果能夠讓他明白我們是多么愛他,他就會感到足夠的安全。記住,當你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了解他,他就會逐漸做到最好。

* 和他一起去玩。

和孩子一起去游樂場或其他玩耍的場所,直到咬人的問題已經得到徹底解決。

* 不要“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

雖然這樣一來孩子就知道咬人是多么疼了,但實際卻給他示范了對抗侵犯的錯誤方式,讓他變得更好斗。

* 在游戲當中感覺“咬”。

我們可以用游戲的方式和孩子談談“咬”的感覺。比如問問他喜歡咬什么食物,而其他家庭用品,比如筷子、碗、桌子、書本等等,這些東西能咬嗎?然后加上玻璃杯、玩具車,甚至爸爸的鞋,孩子就會大笑著去了解“咬”了。

Tips

要善于觀察和捕捉孩子的活動行為細節,如果是由于品德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比如小氣、霸道或者過強的表現欲等等,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且及早對癥解決問題,以免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后面的故事:

這篇文章剛剛編輯完成,發生了一件讓我有點尷尬的事:一歲半的女兒可可,居然開始頻繁咬人,對象是和她最親近的人:保姆(可可叫她阿姨)和我。仔細了解了可可這幾天的情況,我確定她是因為看到院里小朋友咬人,回來學著玩兒。阿姨會在被可可咬了她之后,也去咬可可一口。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了解“被咬的人是會覺得疼的”。我讓阿姨不要這樣做,因為擔心這反而會讓女兒把咬人當成是一種游戲。同時,我還要求阿姨要反復告訴可可咬人不是好孩子,大家都不喜歡。

第二天晚飯后,情況沒有任何好轉,阿姨說我這種講道理的辦法對可可這樣倔強的小孩根本沒用。

第三天一大早到單位,趕快打電話向我們的育兒專家們求救。小巫的意見很干脆:一歲半的孩子咬人無外乎兩個原因:第一,咬人是她力量的最直接體現,她以此來讓你知道她的要求;第二,她覺得自己被忽視,所以用這種方式引起關注。。要讓她改掉也很簡單,只需淡化它,同時用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再有就是多表揚,給孩子更多的關注。李躍兒則告訴我:兩歲以內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講道理之類的方法只能強化孩子咬人的行為。轉移注意力則是更好的解決方法。

當天晚上,我又和阿姨談了一次,最終達成了一致:約好無論誰被咬了,都保持沉默,不去理她。

臨睡前,在和小瘋丫頭的例行打鬧中,我靈機一動,順手把她的胳膊塞到她自己嘴里,她自然順嘴兒就是一口,之后愣了一下,馬上看我的表情。我一本正經地問:“可兒疼嗎?”,她壞壞地說:“不疼!”;又讓她咬一口,她還說不疼;咬到第三口,不等我問,她壞笑著把頭埋在靠墊兒里,久久不肯抬起來……你相信嗎,那以后,小丫頭沒再咬過我們,

咬人事件到此結束。而我的收獲是:當你的小天使偶爾使壞,別太緊張,也千萬別小題大做。或許這只是成長需要經歷的一個可愛的插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