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付寶寶哭鬧的殺手鐧

來自家長的問題:

問題1:我有個3歲零3個月的女兒, 最近經常嚎叫、發脾氣。 她一般是在幼稚園回來後沖著我發脾氣(很少沖著她爸), 有時則在該午休沒休息的時候, 或在不順她意、偶爾突發的的情況下胡鬧。 近來, 我常蹲下來與她講道理, 她都不理, 還哭得很凶。 有時講了道理、她還不聽, 我就用膠棒打她, 由於怕被打, 一般兩三下她就不哭了。 隔一會兒我會再抱抱她, 跟她說一些道理。 不知道, 我這麼做是不是正確, 如何做更妥當些?

問題2:我的寶寶快要周歲了, 是個小男生, 很皮, 性子有點急。 因為是家中最小的,

Advertisiment
所以每個人都疼他, 幾乎有求必應。 也許他知道了我們寵愛他, 當我們沒滿足他時, 他就大哭大鬧。 這時家裡人不是滿足他, 就是斥責他。 我覺得這麼小的孩子不該打罵。 每當孩子哭鬧時, 我心情就不好, 想和兒子說道理, 可他不理我, 這讓我很無奈, 不知該如何教育他。 請您給我支一招。

從家長來信反映的情況看, 周歲的孩子就開始表示“憤怒”了, 而且往往以“哭鬧”為手段。 真讓人頭疼那, 很多父母親對此束手無策。 更痛苦的是, 這種“鬥爭” 要一直延續到孩子長大以後。

換個角度看 “憤怒”

一般, 我們家長只瞭解“憤怒”是一種負面情緒。 因為它會引起攻擊行為, 而且那種無理、刺耳又沒完沒了的哭鬧聲, 對人的身心是一種折磨。

但在這裡,

Advertisiment
我要說的是:幼兒的憤怒還有另一面積極的意義――它具有一定的自我肯定和自信的性質。 這種憤怒一般是在幼兒的身體、心理受到限制時所產生的反應, 它是孩子心理發展到一定階段、自我意識萌發所產生的向外、有衝力的情緒。 它在向父母和外界宣告:我已經是一個有獨立個性的“社會人”了, 別把我當你們的附屬品, 我有我的獨立性!

可惜的是, 我們大多數的家長都無視孩子的這種心理成長, 一般採取粗暴的形式(大多數人)、或無可奈何(少數人)的態度來對待這件事。

“哭鬧”有時是孩子的武器

我們經常看到這種場景:在超市買東西時, 孩子想買一個玩具沒得到滿足, 於是他就大哭大鬧, 甚至坐在地上不起來了。

Advertisiment
開始時, 父母不予理會, 等到哭聲愈來愈大時, 就會給孩子一記耳光, 並大聲呵斥。 緊接著, 周圍越來越多的人投來目光, 父母開始感到尷尬, 於是就不得不順從了孩子。 於是孩子就在這種情況下懂得了一個“戰勝”父母的“秘訣”――哭鬧。 下次, 當他有要求時, 他就會使出這個殺手鐧, 而父母則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這種以哭鬧作為武器來“要脅”父母的“戰爭”就像階梯似的逐步升級。 這時, 父母只有舉手投降一件事可做了。

善用你手中的“情感武器”

那麼, 父母手中就沒有“武器”了嗎?有!就看你敢不敢用。 我把這個“武器”命名為“情感武器”。

當孩子發火時, 他痛苦嗎?一點也不痛苦, 他一面用手揉眼睛, 一邊還偷偷地在指頭縫裡偷看你的反應呢。

Advertisiment
而且, 我們要知道:孩子天不怕、地不怕, 就怕爸爸媽媽不愛他。 這就是運用“情感武器”的有力依據。

方法1:冷處理法

記得在《居里夫人傳》裡有這樣一段描述:居里夫人正在為研究鐳的放射而日夜操勞, 而她的第二個女兒艾蓮拉卻因為一件小事對她大哭大鬧。 居里夫人當時恨不得揍她一頓, 但冷靜一想, 不能打。 打了她, 她哭得更厲害。 “你打我, 我才哭的”。 ――這是孩子的邏輯。 居里夫人決定採取“冷處理”, 不理睬孩子的哭鬧, 掉頭就走。 孩子見哭鬧的對象都走了, 就不哭了。

等晚上下班回家, 居里夫人一反常態, 既不問寒問暖, 也不親熱, 而是冷冷地對女兒說:“艾蓮拉, 吃飯吧!吃了飯, 上樓睡覺。 ” 這時女兒感到惶惑了, 感到不妙:媽媽不愛我了。

Advertisiment
平常媽媽不是這樣的呀。

終於, 孩子受不了這種冷淡的場面, 開口說:“媽媽, 別這樣, 我以後再不鬧了”。 這時, 居里夫人才改變態度, 認真地對女兒說:“孩子, 你大哭大鬧, 媽媽很生氣。 你只要不哭鬧了, 媽媽還是愛你的!”於是一切恢復了常態。 這件事讓艾蓮拉知道:哭鬧無用, 這次無用, 今後也無用。

方法2:善巧分別法

那麼, 平時對待孩子提出的要求, 家長應採取什麼態度呢?以下兩個原則必須牢記:

原則1: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你從一開始就要拒絕, 而且中途不能變卦, 要敢於說“不”, 這樣對孩子沒有什麼痛苦。

原則2:對孩子合理的要求, 你不要馬上答應。

“媽媽, 我要買個寫字板。 ”

“孩子, 過兩天, 等你表現好了, 媽媽一定買。 ”

為什麼家長要賣關子呢?當時去買不就行了嗎?這裡, 我要講一個十分重要的教育原則,即讓孩子從小就懂得“等待和忍耐”。這是人生在世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什麼事情都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等待和忍耐是必需的。而且通過等待和忍耐,孩子才會懂得珍惜他所得到的東西,不致于隨意丟棄。他會知道:這個寫字板是我表現好、得到媽媽給我的三朵大紅花後才得到的,我要好好保護它!

方法3:低聲批評孩子法

最後,我要講一個批評孩子的技巧。有許多母親,以尖銳的聲音厲斥大聲哭鬧的孩子。

結果是:你愈是歇斯底里,孩子將以更大的哭鬧作為回報。

所以,責備孩子時,要注意:聲音和語調一定要比平常說話聲低。這種方式意味著:你能夠突破孩子哭鬧的感性圍牆。用這種不尋常的口吻,可讓孩子感覺:這是一種不同尋常的決定。其次,低音調促使孩子集中精神、全神貫注,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忘記自已的哭鬧。另外,使用較低的聲音似乎在強調沒有第三者介入,只是我們母子之間的“私人聲音”,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這個方法建議家長不妨試試,效果一定不錯。

我要講一個十分重要的教育原則,即讓孩子從小就懂得“等待和忍耐”。這是人生在世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什麼事情都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等待和忍耐是必需的。而且通過等待和忍耐,孩子才會懂得珍惜他所得到的東西,不致于隨意丟棄。他會知道:這個寫字板是我表現好、得到媽媽給我的三朵大紅花後才得到的,我要好好保護它!

方法3:低聲批評孩子法

最後,我要講一個批評孩子的技巧。有許多母親,以尖銳的聲音厲斥大聲哭鬧的孩子。

結果是:你愈是歇斯底里,孩子將以更大的哭鬧作為回報。

所以,責備孩子時,要注意:聲音和語調一定要比平常說話聲低。這種方式意味著:你能夠突破孩子哭鬧的感性圍牆。用這種不尋常的口吻,可讓孩子感覺:這是一種不同尋常的決定。其次,低音調促使孩子集中精神、全神貫注,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忘記自已的哭鬧。另外,使用較低的聲音似乎在強調沒有第三者介入,只是我們母子之間的“私人聲音”,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這個方法建議家長不妨試試,效果一定不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