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尊重兒童的學習方式促進兒童的成長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蘇聯著名的兒童教育家, 長期從事鄉村兒童教育實踐和研究。 蘇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系統展現了他的兒童觀、教育觀、學習觀、課程觀和教學觀。

一、兒童生而擁有學習能力, 擁有自然的學習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是人學, 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兒童。 如果不瞭解兒童, 就不可能真正成為合格的教師, 不可能實施有效的教育教學。 他指出, 如果教師不瞭解兒童的心靈--思想、情感和意願, 就將出現這樣的場面:“教師的一張講桌會變成一堵高大的石牆,

Advertisiment
教師在牆後向他的‘敵人’--學生發起‘進攻’;但更多的情況則是講桌變成被包圍的堡壘, ‘敵人’圍攻它, 而躲藏在裡面的‘指揮官’則感到手足無措。 ”

為了不讓師生之間的“教”與“學”成為一場戰鬥,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教師應正確地對待兒童的精神世界, 瞭解兒童的學習方式。 他說:“一個真正的教師不能把孩子理想化, 不能妄加一些美妙特性於他, 但不能不考慮到孩子對世界的感知, 孩子對周圍現實的情緒反應和精神反應有其獨特的鮮明性、細微性和天真性。 ”他還引述了波蘭教育家亞努什·柯爾恰克在《當我返老還童之時》中的話:“誰也不知道, 當學生看著黑板獲得的是不是比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即太陽使向日葵隨著它轉的那股力量)促使他窺視窗外時所得的多。

Advertisiment
在那個時刻, 什麼對他有益、更重要, 是壓縮在教師黑板上的邏輯世界, 還是遊動在玻璃窗外的那個世界?不要去強迫人的心靈, 要細心觀察每個孩子自然的發展規律, 體察他的特點、志向和需要。 ”

在幾十年的教育實踐中, 蘇霍姆林斯基比較深入地認識了兒童的學習規律。 首先, 兒童自出生起就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發進行著學習, 由此獲得經驗並發展自己。 他指出, “人的性格、思維、語言是學齡期和學齡初期形成的。 很可能, 孩子從書本、從教科書、從課堂上所吸收的一切之所以被吸收, 恰恰是由於除書本以外周圍還存在著一個世界。 小兒從出生直到他自己能打開書本閱讀時為止,

Advertisiment
就在這個世界裡相當艱難地向前邁步。 ”其次, 兒童自然的學習方式非常有效。 他非常贊同列夫·托爾斯泰的觀點:“孩子從出生到五歲這段年齡期之內, 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和性格從周圍世界中所攝取的, 要比他從五歲到一生終了所攝取的要多許多倍。 ”再次, 兒童的學習與遊戲密不可分。

他說:“人們千百次講到:學習就是勞動, 不能把它變成遊戲。 但是不能用一道萬里長城把勞動和遊戲隔離開。 我們注意觀察一下, 遊戲在兒童生活中、特別是在學齡前時期佔有什麼地位, 對於孩子來講, 遊戲是最嚴肅的事情。 世界在遊戲中向兒童展現, 兒童的創造性才能也是在遊戲中顯示的。 沒有遊戲, 就沒有、也不可能有完滿的智力發展。

Advertisiment
遊戲猶如打開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 源源不斷的有關周圍世界的觀念和概念的湍流通過這個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 遊戲猶如火花, 它點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 ”可見, 正是因為兒童的身體發展、創造性發展、想像力發展、美感的發展都是在遊戲過程中實現的, 所以教師不能貿然地貶低遊戲, 反而要重視兒童在遊戲中進行的學習。

二、關注兒童學習的轉捩點, 為兒童的學習提供過渡期

從家庭進入幼稚園或學校, 兒童的“學”不再僅僅自發展開, 更重要的是在教師的“教”引導下進行。 但不當的教學方式, 可能導致兒童學習效率的下降。 所以, 入園(入學)往往成為兒童發展進程中的轉捩點。 蘇霍姆林斯基不僅高度關注這個轉捩點,

Advertisiment
還採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來化解這個兒童發展中的危機。

蘇霍姆林斯基注意到兒童入學後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他說:“孩子們在學習的最初日子裡懷著多麼激動的心情跨進學校門檻, 懷著多麼深切的信任注視著老師的眼睛!為什麼往往在幾個月之後, 甚至在幾周之後, 他們眼神中的光彩便會消逝, 為什麼學習對某些孩子會變為苦惱?”“這是因為孩子入學之前教師對他們每個人的精神世界很少瞭解, 而被學習所限制、被鈴聲所規定的學校生活又似乎在磨滅孩子們的差異, 迫使他們向同一個標準看齊, 不讓那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展現出來。 ”可見, 一些教師不顧兒童已有的經驗基礎和學習方式, 採用填鴨式的教學向兒童教授知識的做法,只能使兒童變傻、變糊塗,這樣做既危害其身體健康,又危害其智力發展。

對此,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結束學齡前期進入學校學習,這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個大的轉折。要使孩子順利地通過這個轉折,應當給孩子一個適應新生活的過渡時期,並給教師一個考察未來學生的時間。為了讓小學預備班的六歲兒童快樂地進行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沒有讓他們在教室裡靜坐讀書,而是讓他們在藍天下的“快樂學校”中--在綠草地上,在大梨樹下,在葡萄園裡,在牧草場上,引導其在觀察藍天、果園、村子和太陽的過程中欣賞美景;在聽童話故事和講童話故事的過程中展開幻想,學習語言;在品嘗和分享葡萄的過程中體驗友愛和親情。

綜觀這所具有過渡性的“快樂學校”,其具體的教育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1.保持兒童的學習興致,不固定學習的時間表。在這裡,兒童的學習沒有被嚴格的規章和課程表所束縛。相反,在最宜勾起兒童學習興致的時段,無論陽光燦爛的早晨、夕陽西下的黃昏,還是滿天星斗的夜晚,教師都可以把他們召集起來,一起學習半小時、一小時或四小時,並在其興致最高時結束學習,保持其學習樂趣。

2.不讓兒童通過靜坐聽講,而是引導兒童從欣賞大自然和玩耍遊戲中學習。兒童的大腦最嬌嫩、最精細、最敏感,兒童的思維具體、形象,他們只有憑藉直觀的現實形象和描述鮮明的語言,才能進行思考,形成概念並建構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模式。因此,教師要給予他們觸摸、觀察大自然、聽講童話故事、進行玩耍遊戲的機會,使他們能有效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獲得經驗,並發展已有的學習能力。

3.不向兒童灌輸過多的概念和教條,而是引導兒童循序漸進地學習。兒童的知識經驗有限,過多的詞語或概念會導致兒童大腦疲勞,不能勝任。因此,教師要善於從周圍世界中只向兒童揭示某一種東西,並使生活中這一部分在兒童面前顯示出它的全部色彩,從而逐漸影響兒童的情感、想像和幻想,使其總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回顧已經知道了的東西。

三、實施生成性教學,有效促進兒童的成長

當兒童入園(人學)以後,教師的責任在於使其感到幼稚園生活(學校生活)如同家庭生活一樣愉快,愛上幼稚園(學校)並適應這裡的學習。然而,許多兒童在入園(入學)後卻遭遇到學習困境--無法跟隨教師的步調學習,無法完成教師指定的學習任務。對於這類現象,蘇霍姆林斯基感慨到:“我已經思考過不止一年,在初入學的日子裡,讀和寫對於孩子變成那樣困難、那樣無趣而又惱人,在通向知識的艱難道路上孩子又要遭遇那樣多的失敗,而這一切就是由於學習變成純粹跟書本打交道的緣故。我看到孩子怎樣在課堂上費力地辨別字母,這些字母怎樣在他跟前跳躍,匯合成無法辨認的圖案。同時我也見到過,當識字具有某些趣味,同遊戲相結合,而且特別重要的是誰也不要求孩子‘你必須記住,學不會就當心’的時候,孩子們多麼容易記住字母,並且用它們拼成詞。”在此,蘇霍姆林斯基不僅分析了導致兒童學習困難的原因,而且也指明了一種有助於兒童學習的教學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描述了這樣一件軼事:在“快樂學校”誕生之前,他帶一群六歲的學前兒童到野外遊玩時,發現了一隻振翅欲飛的甲蟲,於是就把它畫了下來,並在某個兒童的要求下寫了標題--“ЖYK”(俄文:甲蟲)。這些兒童深感興趣的發現“Ж”這個字母十分酷似張開翅膀的甲蟲,而“Ж”的發音又與甲蟲起飛時發出的聲音相似。此後,當這些兒童進入小學時,有一天他去該班聽課,任課教師抱怨他們有閱讀困難,無法好好學習字母。但事又湊巧,這節課恰好在學字母“Ж”,使教師大惑不解的是全班兒童一反往常沮喪的神情,一個個滿面笑容地發出“Ж”的聲音(甲蟲起飛時發出的聲響),紛紛舉手表示會寫“ЖYK”這個字。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這才是令人歡喜的一堂課!這種教學由於契合了兒童的自然學習方式,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招收學前兒童的“快樂學校”成立之後,蘇霍姆林斯基就有意採納這種新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如何實施呢?蘇霍姆林斯基描述到:“夏天我們去參觀農莊的養蜂場。養蜂老爺爺請我們吃了新鮮的蜂蜜,喝了清涼的泉水。孩子們坐在果樹下欣賞了蕎麥田的美景。群蜂從田地返回蜂房時在那流著清涼泉水的小溪上空盤旋著、輕聲嗡嗡著。孩子們講:‘它們在互相講花和小樹林,講蕎麥和向日葵,講鮮豔的罌粟果球和苜蓿草的小藍花。’”這種教學,被蘇霍姆林斯基稱之為到活的詞語的源頭--大自然所做的“旅行”,但我們今天看來,卻是典型的“生成性教學”。

這種教學,與兒童的日常生活,與大自然、大社會自然地交融在一起,與兒童的精神世界--美、遊戲、童話、音樂、圖畫、幻想、創作交織的世界交融在一起,雖然遠離書本上的邏輯世界,也不依憑任何事先擬訂的方案和流程,但是卻自然地促進了兒童的識字閱讀,而且還鍛煉了他們的身體,激發了他們的想像,發展了他們的智力,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綜上所述,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的主要啟示在於:教師應該瞭解和認識兒童生而具有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式,遵循兒童的學習規律,採納與兒童自然的學習方式相契合的教學方式,有效促進兒童的學習和成長。

採用填鴨式的教學向兒童教授知識的做法,只能使兒童變傻、變糊塗,這樣做既危害其身體健康,又危害其智力發展。

對此,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結束學齡前期進入學校學習,這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個大的轉折。要使孩子順利地通過這個轉折,應當給孩子一個適應新生活的過渡時期,並給教師一個考察未來學生的時間。為了讓小學預備班的六歲兒童快樂地進行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沒有讓他們在教室裡靜坐讀書,而是讓他們在藍天下的“快樂學校”中--在綠草地上,在大梨樹下,在葡萄園裡,在牧草場上,引導其在觀察藍天、果園、村子和太陽的過程中欣賞美景;在聽童話故事和講童話故事的過程中展開幻想,學習語言;在品嘗和分享葡萄的過程中體驗友愛和親情。

綜觀這所具有過渡性的“快樂學校”,其具體的教育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1.保持兒童的學習興致,不固定學習的時間表。在這裡,兒童的學習沒有被嚴格的規章和課程表所束縛。相反,在最宜勾起兒童學習興致的時段,無論陽光燦爛的早晨、夕陽西下的黃昏,還是滿天星斗的夜晚,教師都可以把他們召集起來,一起學習半小時、一小時或四小時,並在其興致最高時結束學習,保持其學習樂趣。

2.不讓兒童通過靜坐聽講,而是引導兒童從欣賞大自然和玩耍遊戲中學習。兒童的大腦最嬌嫩、最精細、最敏感,兒童的思維具體、形象,他們只有憑藉直觀的現實形象和描述鮮明的語言,才能進行思考,形成概念並建構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模式。因此,教師要給予他們觸摸、觀察大自然、聽講童話故事、進行玩耍遊戲的機會,使他們能有效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獲得經驗,並發展已有的學習能力。

3.不向兒童灌輸過多的概念和教條,而是引導兒童循序漸進地學習。兒童的知識經驗有限,過多的詞語或概念會導致兒童大腦疲勞,不能勝任。因此,教師要善於從周圍世界中只向兒童揭示某一種東西,並使生活中這一部分在兒童面前顯示出它的全部色彩,從而逐漸影響兒童的情感、想像和幻想,使其總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回顧已經知道了的東西。

三、實施生成性教學,有效促進兒童的成長

當兒童入園(人學)以後,教師的責任在於使其感到幼稚園生活(學校生活)如同家庭生活一樣愉快,愛上幼稚園(學校)並適應這裡的學習。然而,許多兒童在入園(入學)後卻遭遇到學習困境--無法跟隨教師的步調學習,無法完成教師指定的學習任務。對於這類現象,蘇霍姆林斯基感慨到:“我已經思考過不止一年,在初入學的日子裡,讀和寫對於孩子變成那樣困難、那樣無趣而又惱人,在通向知識的艱難道路上孩子又要遭遇那樣多的失敗,而這一切就是由於學習變成純粹跟書本打交道的緣故。我看到孩子怎樣在課堂上費力地辨別字母,這些字母怎樣在他跟前跳躍,匯合成無法辨認的圖案。同時我也見到過,當識字具有某些趣味,同遊戲相結合,而且特別重要的是誰也不要求孩子‘你必須記住,學不會就當心’的時候,孩子們多麼容易記住字母,並且用它們拼成詞。”在此,蘇霍姆林斯基不僅分析了導致兒童學習困難的原因,而且也指明了一種有助於兒童學習的教學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描述了這樣一件軼事:在“快樂學校”誕生之前,他帶一群六歲的學前兒童到野外遊玩時,發現了一隻振翅欲飛的甲蟲,於是就把它畫了下來,並在某個兒童的要求下寫了標題--“ЖYK”(俄文:甲蟲)。這些兒童深感興趣的發現“Ж”這個字母十分酷似張開翅膀的甲蟲,而“Ж”的發音又與甲蟲起飛時發出的聲音相似。此後,當這些兒童進入小學時,有一天他去該班聽課,任課教師抱怨他們有閱讀困難,無法好好學習字母。但事又湊巧,這節課恰好在學字母“Ж”,使教師大惑不解的是全班兒童一反往常沮喪的神情,一個個滿面笑容地發出“Ж”的聲音(甲蟲起飛時發出的聲響),紛紛舉手表示會寫“ЖYK”這個字。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這才是令人歡喜的一堂課!這種教學由於契合了兒童的自然學習方式,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招收學前兒童的“快樂學校”成立之後,蘇霍姆林斯基就有意採納這種新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如何實施呢?蘇霍姆林斯基描述到:“夏天我們去參觀農莊的養蜂場。養蜂老爺爺請我們吃了新鮮的蜂蜜,喝了清涼的泉水。孩子們坐在果樹下欣賞了蕎麥田的美景。群蜂從田地返回蜂房時在那流著清涼泉水的小溪上空盤旋著、輕聲嗡嗡著。孩子們講:‘它們在互相講花和小樹林,講蕎麥和向日葵,講鮮豔的罌粟果球和苜蓿草的小藍花。’”這種教學,被蘇霍姆林斯基稱之為到活的詞語的源頭--大自然所做的“旅行”,但我們今天看來,卻是典型的“生成性教學”。

這種教學,與兒童的日常生活,與大自然、大社會自然地交融在一起,與兒童的精神世界--美、遊戲、童話、音樂、圖畫、幻想、創作交織的世界交融在一起,雖然遠離書本上的邏輯世界,也不依憑任何事先擬訂的方案和流程,但是卻自然地促進了兒童的識字閱讀,而且還鍛煉了他們的身體,激發了他們的想像,發展了他們的智力,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綜上所述,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的主要啟示在於:教師應該瞭解和認識兒童生而具有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式,遵循兒童的學習規律,採納與兒童自然的學習方式相契合的教學方式,有效促進兒童的學習和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