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專訪:應該給孩子需要的幫助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 今天的訪談題目是“最好的教育是給孩子需要的幫助”, 介紹一下到場的嘉賓, 今天的訪談是我期待已久的我們請來曾經任教于師范大學教育四十年的著名早教專家梁志燊教授, 梁教授現在任中國老教授協會理事、中國老教授兒童早期教育專業委員會仍然活躍在早教的前沿, 而陳捷老師做出版策劃有24年的時間, 現任中國出版社第一編輯室主任, 也是今天介紹的圖書《家教經典譯叢》的系列圖書的策劃人。

成功的教育源于對孩子的真正了解, 我們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思維方式以及在成長各個特殊時期的心理需求,

Advertisiment
給他需要的幫助, 協助孩子自我成長, 比如怎樣通過孩子言談舉止、日常習慣和好惡來判斷孩子屬于哪種類型進而因材施教, 怎樣應對孩子在反抗期的種種言行以及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等等, 從專家的視角提出依據心理學、生理學等科學的教育處方, 也許會給我們的網友家長們提供更好的教育方法去對癥下藥, 更好幫助我們的孩子成長。

這段文字是對我們叢書很好的涵蓋和定義, 我本身是一個小學生的媽媽, 我在其中找到了很多感同身受的情形覺得受益匪淺。 今天我們面對面坐到演播室里面更加迫切想聽聽梁教授和陳老師給我們說說他們策劃和編纂這套書背后的故事。

Advertisiment

陳捷:出版這套圖書也是最早從自己的需求出發的, 我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 教育過程當中有很多困惑和無奈, 到處尋找能夠解答這些問題的書, 特別遺憾, 我在圖書市場上看到的多是空談理念的書, 或者是只給一些印象式經驗的書, 還有一些跟風拼湊的書。 我們希望這個處方依據兒童心理學、生理學, 真正有科學化成果, 根據這些科學化成果開出來的書, 而不是胡說的, 靠現成的書中資料拼拼就是一個處方。 前一陣子市場上曾經非常廣泛銷售的書比如《哈佛女孩劉玉婷》這個書賣得很多, 她也確實很成功, 但是我們做父母的讀后發現是沒法模仿的, 這些書看了我們只能說欣賞這個孩子,

Advertisiment
但是沒法學, 它并沒有告訴我們對于一般的孩子怎么指導。 我的孩子跟她的情況不一樣,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不一樣我怎么辦?我找不到普用的方法。

主持人:劉玉婷的案子包括這個孩子最后到達的程度其實并不見得是我們所期待的, 而且并不見得是最好的方式。

陳捷:我們學不來, 我有點自身的需求到國外找這種書, 現在的年輕家長尤其城市年輕的家長們都是要求很高的, 都只有一個孩子, 沒有再去更正自己的機會, 都怕自己走錯了路, 對孩子的教育有閃失, 所以現在才有一句流行的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認為的起跑線不是說孩子上學的那個起跑線、學習成績的起跑線,

Advertisiment
而是最初的每一件事都很在意, 他出生以來就是有起跑線的。 我想我要弄一套好書, 為什么搞譯叢?國內的教育是普遍受到批評的, 覺得有問題的, 家長認為有問題, 老師認為有問題, 甚至主管部門都認為有問題, 大家都在找辦法希望改變它, 我要在眼前這塊土壤上找出來好的方式, 我想非常困難。 因為如果有的話就不會等到今天我來找, 也不會釀成現在的一個格局大家認為都有問題。 我們應該從國外吸收一些好的東西, 因為國外的教育比我們的家庭教育研究更早。

梁志燊:研究更早, 更重視, 收效也比較顯著。

主持人:整個經濟狀態決定對這個投入很大。

陳捷:他們培養的孩子不是只要一個高分而是注重孩子的能力。

Advertisiment
我從這些地方想, 要從外面引進東西過來。 我們挑了大量的書, 要了大量的樣書進來挑, 究竟該干什么?國內現在的家教一般的書怎么做?成套的都是0—3、3—6歲按照年齡段來集成一個專題系列, 我不想這么做。 我跟我的同齡人交談起來, 大家一腦袋的困惑在家教中, 各有各的困惑, 說起來有很多共同語言。 我覺得應該先去解決家教中的棘手問題、困惑問題, 是現在找不到答案的地方, 所以我們現在先選了第一批書。

一本是《逆反有理》, 誰都知道逆反期是所有家長頭疼的問題, 提起來話就打不住的惱火。 一本是《即將成人》, 這本書我想多說一句, 我也有切身的體會, 我們中國的家長覺得孩子上了中學以后就已經長大了, 家長的任務完成了,除了監督學習之外就不再進行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每家長反思的時候感覺自己在什么時候看家教的書?是在孩子上初中之前。恰恰孩子上初中最容易出事,這個時候是青春期人格形成、品格形成、情感形成、理想形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可是被家長忽略了。這個年齡段的家教書在市場上幾乎沒有,問到各個書店,這個年齡段的書有嗎?沒有。讀者是什么年齡段?10歲以下。我個人的體會,我也是在10歲以前下工夫,10歲以后不下工夫,之前我很引以為榮覺得我的孩子培養、性格形成、品格培養讓我非常自豪,但是現在他20歲了,讓我非常苦惱,后一段忽視了以后我們現在很難交流,有很多問題沒法溝通。現在的格局說實話最好大家互相躲著,別碰在一起,碰在一起誰也不愿意吵,回避吵的辦法就是別見了。

主持人:其實在那個階段沒有得到這樣一個習慣性的養成。

陳捷:或者說那個階段家長應該做的事情是我不知道的,我不懂,我沒做到,我該給他的幫助我沒給他,他需要我幫助的我不知道他需要什么,我沒給他。所以我就沒有能跟他一同成長,變成兩條道上。

梁志燊:你的教育停滯了,人家還再往前走。

陳捷:現在看來覺得前面的工作是一個前功盡棄的事情,我感觸非常深,為什么挑了這本書?尤其中國的家長望子成龍高考是一個獨木橋,覺得上了高中那簡直就是一個事了,為孩子的成績、排名、學校的排名、區里的排名、全市的排名,供好吃的,應付高考,僅此而已。 我也經歷過那個時段,但是我讀了這本書之后覺得做錯了,錯過了一個根本不可能回頭找回來的世紀。不要到10歲的時候就打住孩子的教育。

主持人:從15歲—18歲應該下降到12歲左右的教育階段,

陳捷:孩子早熟,很多事情提前了。提前五年對未來有所預期,對他的發展或者他可能出現的變化有所掌握有所了解,才是我們做這本書的目的。

陳捷:第三本書是《從零花錢到第一桶金》關于兒童理財,怎么樣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這本書打動我的地方,最初并沒有這么強的意識,但是看到這本之后打動我的地方,我讀完這本書腦子里面只有一句話就是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就培養了他的創業能力,這是我的一個讀后感。我希望能夠跟讀者分享這一點,可能很多家長都忽視這個問題,我原來曾經做過很長時間的財經圖書的策劃和出版,幾年前國家有過統計,中國現在不缺專業技術人才,各個高精尖的點上都有中國人,都有中國人的成果,但是中國缺少創業型人才,非常缺。為什么大學生出來以后沒事做?找不到工作就不知道該干嗎,是他根本沒有創業能力。但是創業能力不是到大學才可以培養的,這是從小的一種理念的培養,我讀了這本書特別好更改我們傳統的觀念,中國人傳統的教育觀念當中讓孩子越晚知道越好,越少接觸錢越好。我們是重農輕商,覺得錢是禍害,一切是因為錢多了就會有很多的問題。現在有很多高分孩子不會花錢,更不要問他怎么掙錢了,他在名牌大學里面畢業出來一旦沒有人接收他,他都不知道怎么掙錢,他怎么去創業?

我剛才談了我家教當中的教訓,我有成功的一個地方,孩子的理財教育,對孩子的教育當中無意識當中用到了西方的教育。我孩子從小的零花錢給的很少,小學只有五塊錢,初中十塊錢,高中20塊錢,他說他的零花錢是同學的恨不的是十分之一,問我為什么給這么少?合理的需要給他支付了,我覺得他不需要那么多錢,這個錢是支付他自己的興趣愛好。他說我怎么能夠爭取到更多的零花錢?我說你可以憑勞動掙。怎么掙?我一個未成年人不能打工,打工違法。那你在家做家務事,我給你找點兒事做,我給你付報酬。兩三年級的時候給我刷一次碗給五毛錢,我們家的廢品從來都是他處理的,這是一個勤工儉學項目,他從小就不怕臟,他去收拾處理,收入歸他。到現在他已經20歲了,我們家的廢品仍然由他打掃處理。所以他在集體活動中打掃衛生教室什么,他沖在前面不怕臟不怕累。很多孩子在家里沒做過嫌臟,他不怕。這一點對孩子有好處。

另外孩子零花錢不夠的時候,從來沒跟我要求漲零花錢,在高中的時候跟我說,媽你給我找點兒什么活兒干,我掙點兒錢。行,你給我擦玻璃啊。小時工阿姨不愿意擦玻璃。你能讓我跟小時工同工同酬嗎?行,同工同酬,一小時給小時工七塊,給你也七塊。非常高興,認認真真給我擦玻璃,擦完我就付給他報酬。這一點讓我特別高興,他不是沒錢伸手向人要,而是他想辦法掙,這是從小理財教育的關鍵。而不是說你錢不夠,你省著點兒花,不是這樣的。這樣的人沒有創造力,而是告訴你怎么去掙錢。這本書里面告訴你很多掙錢的辦法,可能有些國情不同,他們的孩子可以去擺一個冷飲攤,可以剪草坪,我們沒有這個機會。但是我們可以因地制宜有其它的事情,讓孩子做一些家里面力所能及的事情。這種教育還不能缺失就是有盡義務的地方,也有應該取得報酬的地方。

主持人:書中的作者不但給出很具體的案例,每個案例除了講理財之外講了很多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是做理財的,有很多小貼士,里面隱藏什么道理,要有什么樣的原則,這個挺好的。

陳捷:這本書讀完之后,中國的家長一定會改變一個觀念。我們想通過這些書給中國家長一些科學的處方,而不是那些空說的概念。誰都知道賞識孩子好,但是我要成天蒼白無力地說一句夸孩子你真高你真棒,孩子大了之后也很反感,我哪兒好?你也很尷尬。究竟怎么發現孩子的好?究竟怎么發現孩子的問題是他需要你幫助的地方,還不能冤枉了孩子。我們出于這些策劃了這套書,我就希望跟我一樣有困惑的家長能夠從這套書里面跟我一樣受到啟發,能夠找到辦法。

主持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這套書本身是給家長來寫的,目前很多工作都是在做大人陪小孩閱讀的工作,這方面下的力氣也非常大。大人讀書也是需要陪伴的,今天做這樣一個談話就是希望能夠在你讀這套書之前給你一些引導,真的能幫助我們的讀者包括我們的網友對書里面字面上不一定看到編者和譯者的用心,更加讓我們深陷在早期教育包括稍微大一點兒孩子教育當中家長的困惑給一些指點。

主持人:所謂給孩子他們需要真正的幫助,這個真正的含義是什么?

梁志燊:我先說說對于家教的看法,因為我們的教育都是面朝學校的,但是現在從孩子來講,最開始生活在家里,一年當中在家庭呆的時間是三分之二,在學校里面呆的時間是三分之一。家庭教育是潛藏在家庭生活當中,處處有生活,處處有教育。陳編輯剛才講她的孩子想得到一些錢要通過勞動換取,這個也是教育,不換取錢就讓他盡家庭的責任,這也是教育,或者完全不讓他去做完全由成人代勞,他坐享其成,這個也是教育。

家庭教育應該伴隨人的全過程,不是某一個階段,特別不能只停留在幼教階段。 幼教階段非常重要,是一個基礎,但是成長過程當中也同樣要同步成長。我們有的孩子長大了,家長還要把孩子當小孩,孩子反感拒絕你的教育,特別你的教育是說教式的,或者非常拒絕。家長常常覺得孩子大了,拒絕我的教育,不需要我的教育,似乎就不需要教育了,其實不是的。我們知道著名的教育家蒙特索利說過人什么時候成長?24歲。24歲之前經歷四個階段,六年算一個階段,幼兒階段、兒童階段、青春階段、成熟階段,每六年算一個階段,這四個階段當中孩子的發展是這樣的。兩個階段相類似,第一和第三類似,幼兒階段和青春階段孩子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變化是最劇烈的,因此反抗期也出現在這兩個階段。第二階段跟第四階段相對穩定,比較平穩,小學階段和大學階段相對比較平穩。這是階段之間的雷同性。

當然各個階段有各個階段的特點,是不一樣的。前期階段跟后期階段是密切相關的,你做不好前期階段,后期階段必然不好。我們的家庭教育都要跟隨好這幾個階段去實施,不能說孩子大了我就停止了,那就吃虧了。

陳捷:傳統教育中丟了一半的教育,只管了前兩個階段。

梁志燊:只是說各個階段孩子的成熟程度、發展的情況特點不一樣,你得適應他,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支配他,如果那樣做得不當就招反抗,孩子跟你對立,他不接受你,以至于矛盾沖突起來就會發生。我們家長需要理解,家教是一個很長時間的過程,當然跟孩子上學這個階段是相配合的。

學校教育是正規的是系統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幫手,但是這個幫手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家庭教育應該關注的是兒童的人格,他怎么對待自己,怎么對待他人,他人包括你的長輩、你的朋友、其他的人和你怎么面對社會,這些問題是家庭教育的重點,學校教育肩負著給你系統的科學的知識,這些是家庭教育不能沒的,也肩負著人格的培養,但是重點給他學習的知識,家庭教育重點在這些方面。因此什么樣的家長產生

什么樣的孩子,大致可以這么說,但是也不絕對化,有的家庭還出逆子。我們一些革命者是從那樣的家庭走出來,也背叛他的家庭,這個也是有的。日常環境當中什么樣的家庭出什么樣的孩子,基本大致是這樣的,要期待你的孩子能夠正經好好成人要營造你的家庭環境。

主持人:你給了他什么樣的幫助他就會成為什么樣的孩子。

梁志燊:昨天晚上結束的電視劇《婆家娘家》就是兩個家庭,一個家庭很糟糕,女主角為錢利欲熏心,弄得家庭四分五裂,結果幾個孩子酗酒而死的,被抓的,女主角也被捕入獄,爸爸自殺,就剩下一個女孩比較正派,是一個學校老師。另外一個家庭是娘家,是一個工人家庭非常純樸善良。那個家庭出來的人都是那樣的,有非常善良的心,有是非分辨的能力,非常鮮明的對比。什么樣的家庭出什么樣的人,那個媽媽是那樣的孩子,那個家庭出來逆子。最后這個媽媽被捕入獄了,親家照顧她,她良心發現懺悔還是你們家好。家長老說孩子該怎么怎么樣,我想問,你自己做到了嗎?你自己沒有做到,你只是在口頭上說教,而你的行為沒有做到,孩子不會接受。

主持人:而且你自己都堅持不下來的事情,孩子堅持不下來就很正常。但是大人一般看到的是孩子為什么沒有堅持下來,沒有看到自己也沒堅持下來。

梁志燊:家長都想幫助自己的孩子,覺得孩子小,很多事情他不是很懂,怎么做?家長有責任幫助他們,這是對的。現在怎么實施幫助?家長還不太懂得。結果幫助使得孩子不開心,幫助成了障礙,孩子拒絕你的幫助,你的幫助無效反而是障礙,那你的幫助有用嗎?家長怎么去引導孩子,怎么對孩子實施幫助,這些問題就應該求教于我們教育的有經驗者,才能做到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現在出的三本書,從具體問題出發,

孩子必然要面臨的問題,家長怎么做好工作。書當中一個一個解決,告訴家長,不是靠直接的說教,而是先了解孩子,因勢利導,給他創造一個什么條件,另外在幫助孩子當中首先尊重孩子,不管大孩子小孩子首先要得到你的尊重,你不尊重他,孩子最不愉快,他絕對不接受。當然這種尊重要表現在你的語氣、態度,包括你的措詞,你說話大聲一點不尊重,態度再嚴肅一點,他不接受你,因為他感受到你對我是不公平的。

主持人:有時候大人沒覺得。

梁志燊:但是孩子敏感,為什么那么大聲,為什么那么說話?你幫助他的前提是首先尊重他,你首先得信任他,給他提出建議,不是指揮他命令他怎么做。或者你做給他看看,媽媽這樣做是不是做得好?愿意跟媽媽這樣學嗎?引導他,讓他愉快地去學。至少這個氛圍是愉快的,是尊重他的,而不是指令性的。所謂平等是尊重人的平等,不是說所謂平等就是孩子說了算,我全聽你的。這些都妨礙著你接受他,他接受你的幫助,所以建立在對他的信任尊重的前提下,你幫助的方式是很多的,語言的幫助、行為動作的幫助,你做給他看,孩子都是模仿,不讓他模仿他怎么會?做給他看,讓他愿意跟你學。

沒有模仿就沒有創造,應該這么說,先要走過模仿才有創造,當然不能停止在模仿,更不能取消模仿,取消模仿就沒有創造。當孩子自己能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幫助就不要了,趕緊退出,這個時候幫助就是過度,過度就是妨礙。所以一定要掌握這個時機,如果這個時候他的能力已經可以做了,你幫他做了,他不做了。舉一個很小的例子,讓孩子吃飯,你抓他也想抓,你不讓他動手抓,抓的到處都是,他想用勺,你不讓他用勺,你自己喂他,反復幾次,他就退化不做了就等著你喂,變成你永遠幫助他代勞,他一點兒沒有獨立能力。

主持人:不喂覺得孩子瘦弱怎么辦?只能追著喂。家長也知道追著喂不好。

梁志燊:瑞士社會已經形成一種習俗,從來不喂孩子,有一對夫婦是中國留學生,孩子一歲的時候送到幼兒園,媽媽一肚子氣,一歲剛剛自己走路走的不穩,老師帶著孩子們在草地上玩,摔倒了老師不扶招呼他自己爬起來,媽媽看到這個情景說怎么不扶孩子,非讓孩子自己起來。媽媽心疼孩子。吃飯的時候老師把飯盛到桌上,老師示意他自己拿勺吃飯,老師沒有喂他,孩子呆呆看著老師,最后時間到了飯收了。媽媽生氣了,老師不喂孩子吃飯,讓孩子餓著。瑞士人說,吃飯是他的饑餓他需要吃,我把食物準備到這兒了,我已經完成幫助了,擺在這兒了,你是用手也好,用勺也好。會用勺的用勺子吃,不會用勺的可以用手抓著吃。瑞士人解釋,吃飯是孩子的需要,不讓他自己滿足我喂他就產生依賴性,產生依賴性就沒有獨立性,沒有獨立性將來就沒有創造性。著眼點在后面,起步點選擇特別慎重選擇,選擇不給孩子喂,依靠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力量滿足自己的需要。

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幫助太多了,尤其由爺爺奶奶帶著的孩子更加普遍。他能做的事情,能力所及,能力不及不能讓他做,能力所及就讓他去做,而且讓他做練習。有了獨立孩子才有真正的自由,獨立是練出來的,自由是孩子發展最需要的,沒有獨立能力就談不上自由,談不上自由就妨礙了他的發展,談不上發展更談不上什么創造了。

主持人:知道這些可能被需求的幫助究竟是什么,對于家長來說這個才是你真正需要的東西你才有了具體的目標,你怎么去幫助你的孩子,他在哪些方面哪些階段需要你實施一些什么樣性質、什么樣程度的幫助,這個是最關鍵的。

梁志燊:小學生老說家長陪讀,寫作業要家長陪伴在身邊,這個怎么行呢?你的孩子有沒有這種現象?

主持人:是這樣的,老師的那些作業遠遠超出他能完成的程度,所以沒辦法。

陳捷:學校給家長留的作業很多,說家長不支持教育不支持學校都覺得不應該,可是做了有很多事情就是超出孩子的能力。

主持人:教改之后小學的傾向有所緩解,不把壓力放到學生身上,放到家長身上。

陳捷:我們在編輯部里面多次討論這個事情,梁教授也給我們很多幫助和提醒,要聯系教育機構。這個書看上去好像是家長看的,實際上是給教育者看的。

主持人:家長被洗腦被感化的程度比老師的狀態好很多,至少有主動意識要去選擇一些東西,要做一些改善。

陳捷:教育者不知道教育的意義是什么,該給孩子什么,這個教育一定是失敗的。我們的教育統計數字,能夠受到本科教育的人數已經占的比例相當大了,按說我們的國民素質是相當提高了,可是為什么不是?為什么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甚至有的社會心理學的專家專門要寫《中國國民病》,就是看到這些現象教育出來的人是這樣,為什么?說明我們的教育該教育的沒教育。

梁志燊:現在國家是抓教育公平,抓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學校內部的深層教育問題照顧不到。

陳捷:我們的教育者需要改變觀念,中國的整個教育才能夠有所改觀。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教育失敗,那么教育者沒準備改變的話,我們的教育沒辦法成功。家長要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給他適時的幫助才行,學校也應該了解孩子的需要,教育者必須懂得孩子的兒童心理學,如果不懂真的不能做好。我們選的這些書為什么說它好?不是空說道理的,這些書的作者一方面是孩子的母親,她們有切身的體會,有很多實例給你放在這兒,讓家長看了很有同感。另外一方面,這些都是專家,理財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個人理財雜志《基普林格個人理財》雜志的副主編,而且是兒童及青少年理財教育的專家,他在美國主持了一個專欄就是兒童理財的專欄叫做“理財小精靈”,主持了十多年,這個節目在美國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非常著名,她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所以她有實踐經驗,而且有科學化的成果,而不是說我炒個股成了就可以教育你。為什么我們強調這兩者的結合?也只有這樣,這個書才真正給家長有幫助或者給教育者幫助。

我也做過一些調查,我們做策劃也得先走市場的。有些家長看了一些書拿起來又放下了,我問他,這是暢銷書為什么放下了?這些書看了之后給我們沒有多少幫助。這個案例舉的很實在,跟我孩子的那個情況是一樣的,但是等合上這本書一想,它沒有告訴我怎么辦。我們這套書選擇的時候真是基于蒙特索利的理念,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家長需要什么,我們按照棘手的問題來選后面我們還有第二批書,在中國是普遍現象,孩子從小就被貼了錯誤的標簽,孩子的自信心受挫,自信心受挫是一生不能成功的關鍵。

主持人:回到我們的訪談當中,雖然說我們都是親生父母都是對孩子充滿了全身心的愛,但是畢竟差了二三十歲,現在說五年是一個代溝,要差20歲就是四個代溝。網友也特別關心作為大人的我們怎么幫助自己了解孩子,怎么能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和孩子交談玩耍相處甚至包括更深層的溝通,怎么能更好幫助孩子了解他自己呢?

梁志燊:怎么了解孩子?從小的親子觀念說起,從中間一段不好插入。為什么從小強調親子關系?父親和母親都應該跟孩子有親密接觸、直接接觸的時機,而且這種時機最好是每天都跟他們有所接觸。這種接觸主要是跟他們在一起玩,我們都是玩伴,這就密切了你的關系,孩子就會對你信任,有什么話跟你說,溝通的關系就建立了。有的家長或者工作很忙,或者為了能夠讓自己清閑一些,把孩子交給老人,交給保姆就放心了,久而久之你跟孩子的關系疏遠了,你跟孩子的溝通渠道少了你怎么了解他?孩子在長大,你還要跟他有親密接觸,這種親密接觸交談的內容要根據他的成長來交談,來適應他,否則孩子也會拒絕你,我們還是應該跟孩子在一起。在國外強調一天最好在晚餐的時候全家人在一起共進晚餐,非常看中晚餐。晚餐不僅是吃飯,還是一個溝通交流非常好的時機,一個很自然的渠道,很輕松愉快,在晚餐的時候大家隨意交流。不要總在晚餐的時候追問孩子你今天干了什么,孩子愿意說讓他說,不愿意說不要逼他說。孩子覺得已經過去了,為什么老重提。他愿意說說明他對過去的事情很開心愿意告訴你,所以不要帶有強迫性總以一種方式追問孩子。我們的話題應該是打開的,另外每天除了晚餐還應該跟孩子一天當中有一段時間跟玩,這個時間的長短由家庭情況來掌握,不能硬性規定。

比如雙親家庭,一般母親跟孩子的機會多一點,父親一個星期應該有一個時間段跟孩子溝通,單親不能代替雙方,這種養成習慣了一直跟隨著他,所以孩子長到多大都愿意跟你去說。 另外交談的時候你的事情跟他談,他的事情跟你談,應該是交流互動,而不是單方面去詢問。特別是孩子到12歲以后,那時候他覺得確實各方面能力成熟了,也長大了,最容易離開家庭找他的伙伴去了。我們不能指責孩子跟伙伴交流,這

是他發展的渠道,應該鼓勵,同時我們不能終止跟家長的交流,對他做什么我們都要有所了解。這樣對孩子的了解就很自然。當然還要通過一些觀察,我們一定要防止讓孩子產生不愉快,比如你私自看他的隱私的東西。包括孩子的作文,學校老師講評作文時哪個作文比較好會讓他讀一讀,老師選中這篇作文希望孩子讀也征求他的意見,你愿不愿意同不同意讀你的作文?這些都要征得他的同意。家長認為我要了解你理所當然開他的抽屜,看他的日記,要征得他的同意才去做這樣的事情,這樣才取得尊重和信任。我的隱私你是信任的,有了這樣的基礎孩子反而愿意告訴你,所以還是要信任孩子。

主持人:由于這樣一些小的事情上,信任包括整個溝通的方式還有長期以來大家養成你的家庭氛圍有的家庭沖突多,有的家庭沖突少,在孩子逆反期的兩個階段有可能出現的階段這種沖突會多。小孩有時候跟老人很近似,是一樣的性質。發生沖突的時候,大人究竟應該怎么做?

梁志燊:發生沖突的時候要理智,是我錯就要承認錯誤,敢不敢于向孩子承認錯誤。

主持人:當你和孩子發生沖突的時候,其實有另一個非常理性的你在遠觀著這場沖突并且做出新的判斷和選擇。具有理性的做出一個理性的判斷和選擇的時候跟家長有關,如果你理性選擇了這個事態朝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選擇不好事態就朝更激化的方向發展。做出理性選擇的能力不是每個人都有的,這個挺困難的。

梁志燊:家長自己要學習,加強自己的修養,要讀書。你承擔家長這個職業你必須要學習,你要求助于書籍,求助于各種信息資料來提升你自己,另外你必須要加強自己的修養,對自己善于控制,絕對不能感情用事。

主持人:有了孩子之后伴隨孩子的成長,對于你自己的提升升華,其實這個過程和孩子的成長是相輔相成的。

梁志燊:你要做了父母就多了一層角色,沒有做父母當然沒有這種角色。你承擔這個角色就要學會怎么承擔這個角色。

主持人:為人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智慧,善解人意,理解體諒孩子,善于安慰孩子,容忍,心境平和,并且做到不特地尋找答案,也不期待一定會有答案,同時還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充沛的精力,還有足夠的相處時間。這些就是一種挑戰,類似蹦極這種極限運動。

陳捷:所以說做父母不容易。

主持人:從來沒有培訓怎么就上崗了?因為你生了這個孩子就理所當然成了他的父母嗎?

陳捷:合不合格還要看后面的學習。

梁志燊:我們做任何一項業務比如種菜養豬都要進行培訓,理發也要進行培訓,教育孩子生了自然就會養,或者就照著我的父母怎么教育我的,這怎么行呢?當然不能說你的父母教育你有成果的你繼承下來很好,但是不好的地方怎么辦?因此在結婚前就得學習,結婚后準備生孩子的時候還要學習,結婚后生了孩子還要繼續學習,成為一個對孩子有幫助的父母。

主持人:我們一直在路上,這個狀態其實是最好的,不見得成為最成功的父母,得到孩子的認可,特別完美的父母,那也是不現實的。但是我一直在這個方向上,我一直在朝這個方向成長,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

梁志燊:你的孩子今后的發展會走在一條讓你信任他的路上,這個時候你就放心了。

主持人:長到一定程度他和你是攜手并進的,不會拋棄你,而且我們逐漸在老去,等到你真的老到一定的年齡孩子還能夠跟你并肩前進,對于一個老人來說也是一種鼓舞。

梁志燊:當孩子出了問題去找急救藥,這個不行,我們急救藥找不著,教育孩子當中沒有急救藥,功力是積攢下來的,需要提前學習,不間斷做準備。

主持人:訪談、叢書都是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去學習,不斷學習才可能成為一個好父母。

陳捷:千萬不要以為我的孩子才七歲了,這個書講的是15歲的孩子,沒有用,現在準備才能避免。

主持人:《即將成人》這本書標明的年齡段是從高中到大學,高中之前的這些年已經積攢了一些習慣,已經積攢了一些方式,孩子已經長到這個狀態的時候,這個時候是一個質變的時候,但是你沒有意識到質變的重要性所以你放棄了,可能這本書對于這個階段孩子的父母更有指導意義。

陳捷:這本書不要以為與家教無關,家長看了之后才會發現,原來孩子到這個年齡我還有這么多事情要做,而不是我沒事可做,只叮囑孩子的排行榜。 這個時候有交友問題,所謂談戀愛,這是中國人給冠以的一個孩子不愛聽的名字,也不會確切。客觀一點,這個時候的孩子會交異性朋友,會交同性朋友,這里面講到遇到交友問題,遇到性成長變化時期的困擾,他有生理上的困擾,這些問題他都有需求,需要家長給他幫助,讓他能夠平穩地過去,讓他知道這不是一個問題,不是他出現問題了,而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生理發展階段。這個時候的家長應該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他幫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需要什么?家長該做什么?包括考大學,在全世界的家長都是很關注的,但是我們的家長只關注了他的排行榜,西方的家長不僅僅關注他的排行榜,還關注他未來學校怎么選擇,對于將來的職業、對于他今后的發展成長和他本人的性格適合做什么,這些都是你家長該替他想到和給他幫一把的時候。

我當年編過一本書,職業的選擇、專業的選擇都應該跟自己的性格相符合,這個時候是事半功倍的。我個人絕對不是喜歡管理學和做文字工作的,我是理工科出身,我個人最希望學到的是營養學,可是我考大學那年這還屬于資產階級的東西沒有恢復,那我學不成。我憑著責任心把這份工作做好,如果我做了我喜歡的那個東西,我現在的成就一定比現在大,那些東西至今我看過那些資料都是過目不忘,我用不著背。但是我對經濟學理論這些東西需要去背,我需要花很多倍的時間才做到今天的水平。這都是家長該做的,社會有沒有可以給一些幫助的?有,性格的測試,最好家長在孩子高考專業選擇之前做這些事情,你認為的這個專業是熱門的還是將來發展很火的有潛力的但不一定是適合你孩子的,他走上這條道不一定會成功,有可能永遠在當尾巴。

這三本書里面給家長的東西是非常具體的,我們是出版書的,有些銷書的朋友說,現在這類書很多很多,我們已經沒地方擺了,不太感興趣這些書,少進點兒吧,不太好賣。其實書跟書是不一樣的,那些垃圾的書很多,占了他們的書架,但是真正好的書沒有被發現。相信這些書讀者看了之后會有共鳴,我選擇這些書是把自己先做一個讀者,求知欲很強的讀者來看這些書的,他能打動我,我才會選,如果他連我都打動不了,我覺得可能對于其他的讀者也沒有太多幫助。

梁志燊:當出版社給我拿來家教很多本書,第一批就是這三本書,這三本書在現在的圖書市場里面不多見,每本書又是針對這個階段孩子必然要發生的事情,必然要回答的問題,在這兒給你精辟地解釋,讀這個書會對不同年齡組的家長都有所幫助。

主持人:我特別喜歡《逆反有理》最后提到的觀點,全心全意地生活,這個是對家長人生觀的挑戰,你的人生觀是這樣,所以你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偏差。還有關于女孩的一些看法也特別好,現在社會上對于男孩女孩教育已經提出來了,但是對于女孩的教育是不妥當的,社會影響也不是特別好。

陳捷:書里面介紹了很多中國家長不知道的事情,期待網友提出更多的需求,我們繼續來做這些工作。

梁志燊:每本書都可以做一個專題的解讀。

主持人:時間關系,我們今天就聊到這兒,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如果這套叢書我們看過之后更會有這樣的感覺,代表網友謝謝二位老師的光臨,也祝福梁老師和陳老師能有更多的作品呈現給我們的讀者,希望今后有機會還能夠繼續到我們這兒做訪談,給我們答疑解惑。

梁志燊:謝謝搜狐提供這么好的機會跟網友交流。

主持人:請網友關注本月15號和23號讀書訪談月的活動。

編輯:孫方

家長的任務完成了,除了監督學習之外就不再進行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每家長反思的時候感覺自己在什么時候看家教的書?是在孩子上初中之前。恰恰孩子上初中最容易出事,這個時候是青春期人格形成、品格形成、情感形成、理想形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可是被家長忽略了。這個年齡段的家教書在市場上幾乎沒有,問到各個書店,這個年齡段的書有嗎?沒有。讀者是什么年齡段?10歲以下。我個人的體會,我也是在10歲以前下工夫,10歲以后不下工夫,之前我很引以為榮覺得我的孩子培養、性格形成、品格培養讓我非常自豪,但是現在他20歲了,讓我非常苦惱,后一段忽視了以后我們現在很難交流,有很多問題沒法溝通。現在的格局說實話最好大家互相躲著,別碰在一起,碰在一起誰也不愿意吵,回避吵的辦法就是別見了。

主持人:其實在那個階段沒有得到這樣一個習慣性的養成。

陳捷:或者說那個階段家長應該做的事情是我不知道的,我不懂,我沒做到,我該給他的幫助我沒給他,他需要我幫助的我不知道他需要什么,我沒給他。所以我就沒有能跟他一同成長,變成兩條道上。

梁志燊:你的教育停滯了,人家還再往前走。

陳捷:現在看來覺得前面的工作是一個前功盡棄的事情,我感觸非常深,為什么挑了這本書?尤其中國的家長望子成龍高考是一個獨木橋,覺得上了高中那簡直就是一個事了,為孩子的成績、排名、學校的排名、區里的排名、全市的排名,供好吃的,應付高考,僅此而已。 我也經歷過那個時段,但是我讀了這本書之后覺得做錯了,錯過了一個根本不可能回頭找回來的世紀。不要到10歲的時候就打住孩子的教育。

主持人:從15歲—18歲應該下降到12歲左右的教育階段,

陳捷:孩子早熟,很多事情提前了。提前五年對未來有所預期,對他的發展或者他可能出現的變化有所掌握有所了解,才是我們做這本書的目的。

陳捷:第三本書是《從零花錢到第一桶金》關于兒童理財,怎么樣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這本書打動我的地方,最初并沒有這么強的意識,但是看到這本之后打動我的地方,我讀完這本書腦子里面只有一句話就是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就培養了他的創業能力,這是我的一個讀后感。我希望能夠跟讀者分享這一點,可能很多家長都忽視這個問題,我原來曾經做過很長時間的財經圖書的策劃和出版,幾年前國家有過統計,中國現在不缺專業技術人才,各個高精尖的點上都有中國人,都有中國人的成果,但是中國缺少創業型人才,非常缺。為什么大學生出來以后沒事做?找不到工作就不知道該干嗎,是他根本沒有創業能力。但是創業能力不是到大學才可以培養的,這是從小的一種理念的培養,我讀了這本書特別好更改我們傳統的觀念,中國人傳統的教育觀念當中讓孩子越晚知道越好,越少接觸錢越好。我們是重農輕商,覺得錢是禍害,一切是因為錢多了就會有很多的問題。現在有很多高分孩子不會花錢,更不要問他怎么掙錢了,他在名牌大學里面畢業出來一旦沒有人接收他,他都不知道怎么掙錢,他怎么去創業?

我剛才談了我家教當中的教訓,我有成功的一個地方,孩子的理財教育,對孩子的教育當中無意識當中用到了西方的教育。我孩子從小的零花錢給的很少,小學只有五塊錢,初中十塊錢,高中20塊錢,他說他的零花錢是同學的恨不的是十分之一,問我為什么給這么少?合理的需要給他支付了,我覺得他不需要那么多錢,這個錢是支付他自己的興趣愛好。他說我怎么能夠爭取到更多的零花錢?我說你可以憑勞動掙。怎么掙?我一個未成年人不能打工,打工違法。那你在家做家務事,我給你找點兒事做,我給你付報酬。兩三年級的時候給我刷一次碗給五毛錢,我們家的廢品從來都是他處理的,這是一個勤工儉學項目,他從小就不怕臟,他去收拾處理,收入歸他。到現在他已經20歲了,我們家的廢品仍然由他打掃處理。所以他在集體活動中打掃衛生教室什么,他沖在前面不怕臟不怕累。很多孩子在家里沒做過嫌臟,他不怕。這一點對孩子有好處。

另外孩子零花錢不夠的時候,從來沒跟我要求漲零花錢,在高中的時候跟我說,媽你給我找點兒什么活兒干,我掙點兒錢。行,你給我擦玻璃啊。小時工阿姨不愿意擦玻璃。你能讓我跟小時工同工同酬嗎?行,同工同酬,一小時給小時工七塊,給你也七塊。非常高興,認認真真給我擦玻璃,擦完我就付給他報酬。這一點讓我特別高興,他不是沒錢伸手向人要,而是他想辦法掙,這是從小理財教育的關鍵。而不是說你錢不夠,你省著點兒花,不是這樣的。這樣的人沒有創造力,而是告訴你怎么去掙錢。這本書里面告訴你很多掙錢的辦法,可能有些國情不同,他們的孩子可以去擺一個冷飲攤,可以剪草坪,我們沒有這個機會。但是我們可以因地制宜有其它的事情,讓孩子做一些家里面力所能及的事情。這種教育還不能缺失就是有盡義務的地方,也有應該取得報酬的地方。

主持人:書中的作者不但給出很具體的案例,每個案例除了講理財之外講了很多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是做理財的,有很多小貼士,里面隱藏什么道理,要有什么樣的原則,這個挺好的。

陳捷:這本書讀完之后,中國的家長一定會改變一個觀念。我們想通過這些書給中國家長一些科學的處方,而不是那些空說的概念。誰都知道賞識孩子好,但是我要成天蒼白無力地說一句夸孩子你真高你真棒,孩子大了之后也很反感,我哪兒好?你也很尷尬。究竟怎么發現孩子的好?究竟怎么發現孩子的問題是他需要你幫助的地方,還不能冤枉了孩子。我們出于這些策劃了這套書,我就希望跟我一樣有困惑的家長能夠從這套書里面跟我一樣受到啟發,能夠找到辦法。

主持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這套書本身是給家長來寫的,目前很多工作都是在做大人陪小孩閱讀的工作,這方面下的力氣也非常大。大人讀書也是需要陪伴的,今天做這樣一個談話就是希望能夠在你讀這套書之前給你一些引導,真的能幫助我們的讀者包括我們的網友對書里面字面上不一定看到編者和譯者的用心,更加讓我們深陷在早期教育包括稍微大一點兒孩子教育當中家長的困惑給一些指點。

主持人:所謂給孩子他們需要真正的幫助,這個真正的含義是什么?

梁志燊:我先說說對于家教的看法,因為我們的教育都是面朝學校的,但是現在從孩子來講,最開始生活在家里,一年當中在家庭呆的時間是三分之二,在學校里面呆的時間是三分之一。家庭教育是潛藏在家庭生活當中,處處有生活,處處有教育。陳編輯剛才講她的孩子想得到一些錢要通過勞動換取,這個也是教育,不換取錢就讓他盡家庭的責任,這也是教育,或者完全不讓他去做完全由成人代勞,他坐享其成,這個也是教育。

家庭教育應該伴隨人的全過程,不是某一個階段,特別不能只停留在幼教階段。 幼教階段非常重要,是一個基礎,但是成長過程當中也同樣要同步成長。我們有的孩子長大了,家長還要把孩子當小孩,孩子反感拒絕你的教育,特別你的教育是說教式的,或者非常拒絕。家長常常覺得孩子大了,拒絕我的教育,不需要我的教育,似乎就不需要教育了,其實不是的。我們知道著名的教育家蒙特索利說過人什么時候成長?24歲。24歲之前經歷四個階段,六年算一個階段,幼兒階段、兒童階段、青春階段、成熟階段,每六年算一個階段,這四個階段當中孩子的發展是這樣的。兩個階段相類似,第一和第三類似,幼兒階段和青春階段孩子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變化是最劇烈的,因此反抗期也出現在這兩個階段。第二階段跟第四階段相對穩定,比較平穩,小學階段和大學階段相對比較平穩。這是階段之間的雷同性。

當然各個階段有各個階段的特點,是不一樣的。前期階段跟后期階段是密切相關的,你做不好前期階段,后期階段必然不好。我們的家庭教育都要跟隨好這幾個階段去實施,不能說孩子大了我就停止了,那就吃虧了。

陳捷:傳統教育中丟了一半的教育,只管了前兩個階段。

梁志燊:只是說各個階段孩子的成熟程度、發展的情況特點不一樣,你得適應他,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支配他,如果那樣做得不當就招反抗,孩子跟你對立,他不接受你,以至于矛盾沖突起來就會發生。我們家長需要理解,家教是一個很長時間的過程,當然跟孩子上學這個階段是相配合的。

學校教育是正規的是系統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幫手,但是這個幫手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家庭教育應該關注的是兒童的人格,他怎么對待自己,怎么對待他人,他人包括你的長輩、你的朋友、其他的人和你怎么面對社會,這些問題是家庭教育的重點,學校教育肩負著給你系統的科學的知識,這些是家庭教育不能沒的,也肩負著人格的培養,但是重點給他學習的知識,家庭教育重點在這些方面。因此什么樣的家長產生

什么樣的孩子,大致可以這么說,但是也不絕對化,有的家庭還出逆子。我們一些革命者是從那樣的家庭走出來,也背叛他的家庭,這個也是有的。日常環境當中什么樣的家庭出什么樣的孩子,基本大致是這樣的,要期待你的孩子能夠正經好好成人要營造你的家庭環境。

主持人:你給了他什么樣的幫助他就會成為什么樣的孩子。

梁志燊:昨天晚上結束的電視劇《婆家娘家》就是兩個家庭,一個家庭很糟糕,女主角為錢利欲熏心,弄得家庭四分五裂,結果幾個孩子酗酒而死的,被抓的,女主角也被捕入獄,爸爸自殺,就剩下一個女孩比較正派,是一個學校老師。另外一個家庭是娘家,是一個工人家庭非常純樸善良。那個家庭出來的人都是那樣的,有非常善良的心,有是非分辨的能力,非常鮮明的對比。什么樣的家庭出什么樣的人,那個媽媽是那樣的孩子,那個家庭出來逆子。最后這個媽媽被捕入獄了,親家照顧她,她良心發現懺悔還是你們家好。家長老說孩子該怎么怎么樣,我想問,你自己做到了嗎?你自己沒有做到,你只是在口頭上說教,而你的行為沒有做到,孩子不會接受。

主持人:而且你自己都堅持不下來的事情,孩子堅持不下來就很正常。但是大人一般看到的是孩子為什么沒有堅持下來,沒有看到自己也沒堅持下來。

梁志燊:家長都想幫助自己的孩子,覺得孩子小,很多事情他不是很懂,怎么做?家長有責任幫助他們,這是對的。現在怎么實施幫助?家長還不太懂得。結果幫助使得孩子不開心,幫助成了障礙,孩子拒絕你的幫助,你的幫助無效反而是障礙,那你的幫助有用嗎?家長怎么去引導孩子,怎么對孩子實施幫助,這些問題就應該求教于我們教育的有經驗者,才能做到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現在出的三本書,從具體問題出發,

孩子必然要面臨的問題,家長怎么做好工作。書當中一個一個解決,告訴家長,不是靠直接的說教,而是先了解孩子,因勢利導,給他創造一個什么條件,另外在幫助孩子當中首先尊重孩子,不管大孩子小孩子首先要得到你的尊重,你不尊重他,孩子最不愉快,他絕對不接受。當然這種尊重要表現在你的語氣、態度,包括你的措詞,你說話大聲一點不尊重,態度再嚴肅一點,他不接受你,因為他感受到你對我是不公平的。

主持人:有時候大人沒覺得。

梁志燊:但是孩子敏感,為什么那么大聲,為什么那么說話?你幫助他的前提是首先尊重他,你首先得信任他,給他提出建議,不是指揮他命令他怎么做。或者你做給他看看,媽媽這樣做是不是做得好?愿意跟媽媽這樣學嗎?引導他,讓他愉快地去學。至少這個氛圍是愉快的,是尊重他的,而不是指令性的。所謂平等是尊重人的平等,不是說所謂平等就是孩子說了算,我全聽你的。這些都妨礙著你接受他,他接受你的幫助,所以建立在對他的信任尊重的前提下,你幫助的方式是很多的,語言的幫助、行為動作的幫助,你做給他看,孩子都是模仿,不讓他模仿他怎么會?做給他看,讓他愿意跟你學。

沒有模仿就沒有創造,應該這么說,先要走過模仿才有創造,當然不能停止在模仿,更不能取消模仿,取消模仿就沒有創造。當孩子自己能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幫助就不要了,趕緊退出,這個時候幫助就是過度,過度就是妨礙。所以一定要掌握這個時機,如果這個時候他的能力已經可以做了,你幫他做了,他不做了。舉一個很小的例子,讓孩子吃飯,你抓他也想抓,你不讓他動手抓,抓的到處都是,他想用勺,你不讓他用勺,你自己喂他,反復幾次,他就退化不做了就等著你喂,變成你永遠幫助他代勞,他一點兒沒有獨立能力。

主持人:不喂覺得孩子瘦弱怎么辦?只能追著喂。家長也知道追著喂不好。

梁志燊:瑞士社會已經形成一種習俗,從來不喂孩子,有一對夫婦是中國留學生,孩子一歲的時候送到幼兒園,媽媽一肚子氣,一歲剛剛自己走路走的不穩,老師帶著孩子們在草地上玩,摔倒了老師不扶招呼他自己爬起來,媽媽看到這個情景說怎么不扶孩子,非讓孩子自己起來。媽媽心疼孩子。吃飯的時候老師把飯盛到桌上,老師示意他自己拿勺吃飯,老師沒有喂他,孩子呆呆看著老師,最后時間到了飯收了。媽媽生氣了,老師不喂孩子吃飯,讓孩子餓著。瑞士人說,吃飯是他的饑餓他需要吃,我把食物準備到這兒了,我已經完成幫助了,擺在這兒了,你是用手也好,用勺也好。會用勺的用勺子吃,不會用勺的可以用手抓著吃。瑞士人解釋,吃飯是孩子的需要,不讓他自己滿足我喂他就產生依賴性,產生依賴性就沒有獨立性,沒有獨立性將來就沒有創造性。著眼點在后面,起步點選擇特別慎重選擇,選擇不給孩子喂,依靠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力量滿足自己的需要。

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幫助太多了,尤其由爺爺奶奶帶著的孩子更加普遍。他能做的事情,能力所及,能力不及不能讓他做,能力所及就讓他去做,而且讓他做練習。有了獨立孩子才有真正的自由,獨立是練出來的,自由是孩子發展最需要的,沒有獨立能力就談不上自由,談不上自由就妨礙了他的發展,談不上發展更談不上什么創造了。

主持人:知道這些可能被需求的幫助究竟是什么,對于家長來說這個才是你真正需要的東西你才有了具體的目標,你怎么去幫助你的孩子,他在哪些方面哪些階段需要你實施一些什么樣性質、什么樣程度的幫助,這個是最關鍵的。

梁志燊:小學生老說家長陪讀,寫作業要家長陪伴在身邊,這個怎么行呢?你的孩子有沒有這種現象?

主持人:是這樣的,老師的那些作業遠遠超出他能完成的程度,所以沒辦法。

陳捷:學校給家長留的作業很多,說家長不支持教育不支持學校都覺得不應該,可是做了有很多事情就是超出孩子的能力。

主持人:教改之后小學的傾向有所緩解,不把壓力放到學生身上,放到家長身上。

陳捷:我們在編輯部里面多次討論這個事情,梁教授也給我們很多幫助和提醒,要聯系教育機構。這個書看上去好像是家長看的,實際上是給教育者看的。

主持人:家長被洗腦被感化的程度比老師的狀態好很多,至少有主動意識要去選擇一些東西,要做一些改善。

陳捷:教育者不知道教育的意義是什么,該給孩子什么,這個教育一定是失敗的。我們的教育統計數字,能夠受到本科教育的人數已經占的比例相當大了,按說我們的國民素質是相當提高了,可是為什么不是?為什么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甚至有的社會心理學的專家專門要寫《中國國民病》,就是看到這些現象教育出來的人是這樣,為什么?說明我們的教育該教育的沒教育。

梁志燊:現在國家是抓教育公平,抓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學校內部的深層教育問題照顧不到。

陳捷:我們的教育者需要改變觀念,中國的整個教育才能夠有所改觀。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教育失敗,那么教育者沒準備改變的話,我們的教育沒辦法成功。家長要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給他適時的幫助才行,學校也應該了解孩子的需要,教育者必須懂得孩子的兒童心理學,如果不懂真的不能做好。我們選的這些書為什么說它好?不是空說道理的,這些書的作者一方面是孩子的母親,她們有切身的體會,有很多實例給你放在這兒,讓家長看了很有同感。另外一方面,這些都是專家,理財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個人理財雜志《基普林格個人理財》雜志的副主編,而且是兒童及青少年理財教育的專家,他在美國主持了一個專欄就是兒童理財的專欄叫做“理財小精靈”,主持了十多年,這個節目在美國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非常著名,她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所以她有實踐經驗,而且有科學化的成果,而不是說我炒個股成了就可以教育你。為什么我們強調這兩者的結合?也只有這樣,這個書才真正給家長有幫助或者給教育者幫助。

我也做過一些調查,我們做策劃也得先走市場的。有些家長看了一些書拿起來又放下了,我問他,這是暢銷書為什么放下了?這些書看了之后給我們沒有多少幫助。這個案例舉的很實在,跟我孩子的那個情況是一樣的,但是等合上這本書一想,它沒有告訴我怎么辦。我們這套書選擇的時候真是基于蒙特索利的理念,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家長需要什么,我們按照棘手的問題來選后面我們還有第二批書,在中國是普遍現象,孩子從小就被貼了錯誤的標簽,孩子的自信心受挫,自信心受挫是一生不能成功的關鍵。

主持人:回到我們的訪談當中,雖然說我們都是親生父母都是對孩子充滿了全身心的愛,但是畢竟差了二三十歲,現在說五年是一個代溝,要差20歲就是四個代溝。網友也特別關心作為大人的我們怎么幫助自己了解孩子,怎么能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和孩子交談玩耍相處甚至包括更深層的溝通,怎么能更好幫助孩子了解他自己呢?

梁志燊:怎么了解孩子?從小的親子觀念說起,從中間一段不好插入。為什么從小強調親子關系?父親和母親都應該跟孩子有親密接觸、直接接觸的時機,而且這種時機最好是每天都跟他們有所接觸。這種接觸主要是跟他們在一起玩,我們都是玩伴,這就密切了你的關系,孩子就會對你信任,有什么話跟你說,溝通的關系就建立了。有的家長或者工作很忙,或者為了能夠讓自己清閑一些,把孩子交給老人,交給保姆就放心了,久而久之你跟孩子的關系疏遠了,你跟孩子的溝通渠道少了你怎么了解他?孩子在長大,你還要跟他有親密接觸,這種親密接觸交談的內容要根據他的成長來交談,來適應他,否則孩子也會拒絕你,我們還是應該跟孩子在一起。在國外強調一天最好在晚餐的時候全家人在一起共進晚餐,非常看中晚餐。晚餐不僅是吃飯,還是一個溝通交流非常好的時機,一個很自然的渠道,很輕松愉快,在晚餐的時候大家隨意交流。不要總在晚餐的時候追問孩子你今天干了什么,孩子愿意說讓他說,不愿意說不要逼他說。孩子覺得已經過去了,為什么老重提。他愿意說說明他對過去的事情很開心愿意告訴你,所以不要帶有強迫性總以一種方式追問孩子。我們的話題應該是打開的,另外每天除了晚餐還應該跟孩子一天當中有一段時間跟玩,這個時間的長短由家庭情況來掌握,不能硬性規定。

比如雙親家庭,一般母親跟孩子的機會多一點,父親一個星期應該有一個時間段跟孩子溝通,單親不能代替雙方,這種養成習慣了一直跟隨著他,所以孩子長到多大都愿意跟你去說。 另外交談的時候你的事情跟他談,他的事情跟你談,應該是交流互動,而不是單方面去詢問。特別是孩子到12歲以后,那時候他覺得確實各方面能力成熟了,也長大了,最容易離開家庭找他的伙伴去了。我們不能指責孩子跟伙伴交流,這

是他發展的渠道,應該鼓勵,同時我們不能終止跟家長的交流,對他做什么我們都要有所了解。這樣對孩子的了解就很自然。當然還要通過一些觀察,我們一定要防止讓孩子產生不愉快,比如你私自看他的隱私的東西。包括孩子的作文,學校老師講評作文時哪個作文比較好會讓他讀一讀,老師選中這篇作文希望孩子讀也征求他的意見,你愿不愿意同不同意讀你的作文?這些都要征得他的同意。家長認為我要了解你理所當然開他的抽屜,看他的日記,要征得他的同意才去做這樣的事情,這樣才取得尊重和信任。我的隱私你是信任的,有了這樣的基礎孩子反而愿意告訴你,所以還是要信任孩子。

主持人:由于這樣一些小的事情上,信任包括整個溝通的方式還有長期以來大家養成你的家庭氛圍有的家庭沖突多,有的家庭沖突少,在孩子逆反期的兩個階段有可能出現的階段這種沖突會多。小孩有時候跟老人很近似,是一樣的性質。發生沖突的時候,大人究竟應該怎么做?

梁志燊:發生沖突的時候要理智,是我錯就要承認錯誤,敢不敢于向孩子承認錯誤。

主持人:當你和孩子發生沖突的時候,其實有另一個非常理性的你在遠觀著這場沖突并且做出新的判斷和選擇。具有理性的做出一個理性的判斷和選擇的時候跟家長有關,如果你理性選擇了這個事態朝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選擇不好事態就朝更激化的方向發展。做出理性選擇的能力不是每個人都有的,這個挺困難的。

梁志燊:家長自己要學習,加強自己的修養,要讀書。你承擔家長這個職業你必須要學習,你要求助于書籍,求助于各種信息資料來提升你自己,另外你必須要加強自己的修養,對自己善于控制,絕對不能感情用事。

主持人:有了孩子之后伴隨孩子的成長,對于你自己的提升升華,其實這個過程和孩子的成長是相輔相成的。

梁志燊:你要做了父母就多了一層角色,沒有做父母當然沒有這種角色。你承擔這個角色就要學會怎么承擔這個角色。

主持人:為人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智慧,善解人意,理解體諒孩子,善于安慰孩子,容忍,心境平和,并且做到不特地尋找答案,也不期待一定會有答案,同時還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充沛的精力,還有足夠的相處時間。這些就是一種挑戰,類似蹦極這種極限運動。

陳捷:所以說做父母不容易。

主持人:從來沒有培訓怎么就上崗了?因為你生了這個孩子就理所當然成了他的父母嗎?

陳捷:合不合格還要看后面的學習。

梁志燊:我們做任何一項業務比如種菜養豬都要進行培訓,理發也要進行培訓,教育孩子生了自然就會養,或者就照著我的父母怎么教育我的,這怎么行呢?當然不能說你的父母教育你有成果的你繼承下來很好,但是不好的地方怎么辦?因此在結婚前就得學習,結婚后準備生孩子的時候還要學習,結婚后生了孩子還要繼續學習,成為一個對孩子有幫助的父母。

主持人:我們一直在路上,這個狀態其實是最好的,不見得成為最成功的父母,得到孩子的認可,特別完美的父母,那也是不現實的。但是我一直在這個方向上,我一直在朝這個方向成長,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

梁志燊:你的孩子今后的發展會走在一條讓你信任他的路上,這個時候你就放心了。

主持人:長到一定程度他和你是攜手并進的,不會拋棄你,而且我們逐漸在老去,等到你真的老到一定的年齡孩子還能夠跟你并肩前進,對于一個老人來說也是一種鼓舞。

梁志燊:當孩子出了問題去找急救藥,這個不行,我們急救藥找不著,教育孩子當中沒有急救藥,功力是積攢下來的,需要提前學習,不間斷做準備。

主持人:訪談、叢書都是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去學習,不斷學習才可能成為一個好父母。

陳捷:千萬不要以為我的孩子才七歲了,這個書講的是15歲的孩子,沒有用,現在準備才能避免。

主持人:《即將成人》這本書標明的年齡段是從高中到大學,高中之前的這些年已經積攢了一些習慣,已經積攢了一些方式,孩子已經長到這個狀態的時候,這個時候是一個質變的時候,但是你沒有意識到質變的重要性所以你放棄了,可能這本書對于這個階段孩子的父母更有指導意義。

陳捷:這本書不要以為與家教無關,家長看了之后才會發現,原來孩子到這個年齡我還有這么多事情要做,而不是我沒事可做,只叮囑孩子的排行榜。 這個時候有交友問題,所謂談戀愛,這是中國人給冠以的一個孩子不愛聽的名字,也不會確切。客觀一點,這個時候的孩子會交異性朋友,會交同性朋友,這里面講到遇到交友問題,遇到性成長變化時期的困擾,他有生理上的困擾,這些問題他都有需求,需要家長給他幫助,讓他能夠平穩地過去,讓他知道這不是一個問題,不是他出現問題了,而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生理發展階段。這個時候的家長應該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他幫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需要什么?家長該做什么?包括考大學,在全世界的家長都是很關注的,但是我們的家長只關注了他的排行榜,西方的家長不僅僅關注他的排行榜,還關注他未來學校怎么選擇,對于將來的職業、對于他今后的發展成長和他本人的性格適合做什么,這些都是你家長該替他想到和給他幫一把的時候。

我當年編過一本書,職業的選擇、專業的選擇都應該跟自己的性格相符合,這個時候是事半功倍的。我個人絕對不是喜歡管理學和做文字工作的,我是理工科出身,我個人最希望學到的是營養學,可是我考大學那年這還屬于資產階級的東西沒有恢復,那我學不成。我憑著責任心把這份工作做好,如果我做了我喜歡的那個東西,我現在的成就一定比現在大,那些東西至今我看過那些資料都是過目不忘,我用不著背。但是我對經濟學理論這些東西需要去背,我需要花很多倍的時間才做到今天的水平。這都是家長該做的,社會有沒有可以給一些幫助的?有,性格的測試,最好家長在孩子高考專業選擇之前做這些事情,你認為的這個專業是熱門的還是將來發展很火的有潛力的但不一定是適合你孩子的,他走上這條道不一定會成功,有可能永遠在當尾巴。

這三本書里面給家長的東西是非常具體的,我們是出版書的,有些銷書的朋友說,現在這類書很多很多,我們已經沒地方擺了,不太感興趣這些書,少進點兒吧,不太好賣。其實書跟書是不一樣的,那些垃圾的書很多,占了他們的書架,但是真正好的書沒有被發現。相信這些書讀者看了之后會有共鳴,我選擇這些書是把自己先做一個讀者,求知欲很強的讀者來看這些書的,他能打動我,我才會選,如果他連我都打動不了,我覺得可能對于其他的讀者也沒有太多幫助。

梁志燊:當出版社給我拿來家教很多本書,第一批就是這三本書,這三本書在現在的圖書市場里面不多見,每本書又是針對這個階段孩子必然要發生的事情,必然要回答的問題,在這兒給你精辟地解釋,讀這個書會對不同年齡組的家長都有所幫助。

主持人:我特別喜歡《逆反有理》最后提到的觀點,全心全意地生活,這個是對家長人生觀的挑戰,你的人生觀是這樣,所以你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偏差。還有關于女孩的一些看法也特別好,現在社會上對于男孩女孩教育已經提出來了,但是對于女孩的教育是不妥當的,社會影響也不是特別好。

陳捷:書里面介紹了很多中國家長不知道的事情,期待網友提出更多的需求,我們繼續來做這些工作。

梁志燊:每本書都可以做一個專題的解讀。

主持人:時間關系,我們今天就聊到這兒,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如果這套叢書我們看過之后更會有這樣的感覺,代表網友謝謝二位老師的光臨,也祝福梁老師和陳老師能有更多的作品呈現給我們的讀者,希望今后有機會還能夠繼續到我們這兒做訪談,給我們答疑解惑。

梁志燊:謝謝搜狐提供這么好的機會跟網友交流。

主持人:請網友關注本月15號和23號讀書訪談月的活動。

編輯:孫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