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家稱:胎兒打嗝是屬於正常現象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 打嗝是人體用於吸氣的肌肉突然收縮導致的。 這些肌肉開始運動時, 聲門關閉氣管, 發出特殊的“嗝”聲。 超聲波掃描發現, 未出生的胎兒在有呼吸運動之前就會打嗝。

科學家們認為, 胎兒打嗝很可能是哺乳動作的一種早期體現, 就像幼兒學會走路之前先學會爬一樣。 嬰兒吮吸乳汁的動作與打嗝非常相像, 在肌肉運動時聲門關閉, 以防止乳汁進入肺部。

提起呃逆(俗稱打嗝), 幾乎每個人都發生過, 但是, 說到孕婦腹中的胎兒也會發生呃逆, 就鮮為人知了。

孕婦腹部出現的陣發性跳動,

Advertisiment
不同於胎動, 實際上就是胎兒在呃逆。 呃逆的時間沒有規律, 每天1—5次不等, 95%的胎兒的呃逆頻率在3—5分鐘之間, 頻率慢的每分鐘少於10次, 快的可達50次以上。

胎兒呃逆是由於胎兒的橫隔肌痙攣所致。 它是胎兒呼吸功能發育的早期階段一種特殊形式的胎兒呼吸運動。 胎兒呃逆發生時, 孕婦腹部出現局部的固定的跳動。 有些孕婦對此不瞭解, 懷疑胎兒是否患了病在不斷地抽搐或是胎兒患了先天性心臟病而出現強烈的心跳。 有些產科醫生對此也無足夠的認識, 甚至盲目地讓孕婦吸氧、用藥, 加重孕婦的精神負擔。

其實, 胎兒呃逆是正常生理現象, 出現後不必緊張, 對於母嬰並無不利影響, 因而不需要特殊處理。 由於胎兒呃逆在孕婦腹部的位置,

Advertisiment
孕婦還可利用這一特點自我監測胎位的變化, 如果這種跳動在腹部明顯上升, 有可能出現了胎位異常, 應及時就診。

在產前檢查時, 醫生經常看到或聽到, 孕婦的腹壁出現陣發性、規律性跳動。 這種跳動現象一般出現的頻率是每分鐘15-30次, 每次持續時間為3-15分鐘, 每天出現3-5次不等。

人們以為是胎兒在子宮裡缺氧, 或是懷疑胎兒有心臟病而感到了胎心跳動, 很多產科醫生也難以作出解釋, 甚至有時還會盲目地給孕婦吸氧。

而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 這種現象其實是胎兒在打嗝。 研究者通過B超觀察到, 當孕婦的腹壁出現陣發性跳動時, 與此同時胎兒的下胸及上腹也出現陣發性抽動, 而且膈肌也在上下運動,

Advertisiment
但胎兒的四肢卻並沒有隨之運動。 其實, 很多胎兒都會在子宮裡打嗝, 不過是有些孕婦難以將它與胎兒區別開來, 或是反應遲鈍而沒有感覺到。 胎兒打嗝並不是一種異常, 只是一種生理現象, 不必引起緊張情緒, 甚至採取錯誤的醫療干預。 瞭解胎兒打嗝的現象, 對於監測胎兒的健康具有意義。

秘聞提示:

孕婦可以利用這一現象, 自我監測胎位的變化。 胎位是頭位時, 孕婦腹壁出現跳動的部位大致在左、右下腹。 但如果發現跳動的位置明顯上升, 提示胎兒已經轉成異常胎位, 應該在醫生指導下儘快矯正。

通過觀察孕婦腹壁的跳動, 也可以發現異常胎位是否轉為正常。 比如, 胎位是橫位或臀位時, 孕婦腹壁的跳動一般出現在中、上腹。

Advertisiment
若是發現跳動部位明顯下降, 有可能是胎位已經轉成正常, 沒有必要繼續矯正胎位或進行治療了。 需要指出的是, 由於胎兒及孕婦的個體差異, 孕婦腹壁的跳動部位有一定相對性, 不能夠描述得那麼具體而固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