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戀上自己的小毛毯

案例:

俊俊兩歲時, 我們把他送回老家, 近一年之後回來, 我就發現不管他走到哪裡, 總是抱著他的小毛毯。 外出時抱著, 和小朋友玩時抱著, 即便上了床, 也要抱著他的“親愛”小毛毯才能入睡。

小毛毯髒了, 媽媽想洗乾淨再給他使用, 但他大哭大鬧地表示自己的“抗議”。 於是, 媽媽只好等俊俊睡著了偷偷地把毛毯洗乾淨烘乾。

分析:

在成長的過程中, 每個孩子都會或多或少地對某種物品產生一定的依戀, 比如:有的孩子依戀紐扣, 有的則是一條小毛巾。 他們稔熟這些物品, 經常會對它們有成人難以理解的關注和依賴。

Advertisiment
這種特定的依戀物品的習性的形成, 往往和孩子幼年經歷中安全感的缺失相關聯。

兒子喜歡小毛毯是為了轉嫁焦慮

在生物界有個非常著名的“依戀”實驗。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 生命體在成長的最初階段, 對母親有著特殊的親近和期待, 這種期待也是對安全感的一種本能渴求。 而一旦基於這種本能渴求所建立起來的依戀形成以後, 很難改變。 另外, 一般寶寶依戀的物件往往是那些柔軟的物品, 其中最常見的依戀物是寶寶蓋的毛毯, 其次是寶寶最喜歡的布娃娃。

這位鍾情小毛毯的寶寶, 兩歲時離開了媽媽。 而此前, 他對母親的聲音、語態、動作甚至身體的氣息都有了感知後, 突然到了一個陌生環境, 原來形成的安全感會消失,

Advertisiment
他本能地從其他的人或物品中, 建立新的安全感, 從而減少寶寶在陌生環境中產生的焦慮與恐懼。 對他而言, 選擇小毛毯很偶然, 而選擇是必然的。

對這些物品產生依戀是寶寶心理發展的一個比較正常的現象。 依戀非生命物品對寶寶的心理發展並不會產生多麼嚴重的影響。 當媽媽不能照看寶寶, 或者要把寶寶帶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去時, 帶上寶寶最喜愛的東西, 這些依戀物可以幫助寶寶實現自我安慰, 進而緩解他的不安或不愉快。

戀物情結只是對父母的一種暗示

“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 而“戀物”的源頭——安全感的缺失才是父母必須時刻關注的。 當你的孩子突然對一件物品產生了特別的興趣,

Advertisiment
甚至須臾不可分離, 這個時候父母一方面要把對孩子“戀物”的煩惱轉化為生活的樂趣, 並以此為親近瞭解孩子習性的契機, 讓孩子與家庭成員之間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 另一方面, 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關係, 尋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 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

只要情緒、行為等方面發育正常, 寶寶對物品的依戀就不是異常的。 一般說來, 多數寶寶只是在特定的時候才需要依戀物, 如必須抱著枕頭或玩偶、手撚被面才可入睡等等。 對於這種情形, 媽媽一般無需干涉, 更不應生硬地制止甚至強行奪走寶寶的依戀物。 媽媽惟一需要做的就是保證寶寶依戀物的衛生, 其他順其自然就可以了。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