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間的衝突,管是不管

寶寶在外面跟小夥伴發生衝突了, 管吧, 怕剝奪了他獲得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機會, 也怕因此影響與對方父母的關係;不管吧, 又怕衝突升級, 傷了別人或者傷了寶寶自己。 這真是一件左右為難的事情!

魚兒媽的困惑

魚兒2歲多了, 為了培養他的社會交往能力, 我經常有意識地帶他到樓下跟社區的其他小朋友玩耍。 跟魚兒玩耍的孩子基本都比魚兒大。 魚兒混跡其中, 自然成了最弱勢的物件, 因此常常被那些大他一兩歲的哥哥姐姐們欺負。 每次出去, 魚兒不是玩具被搶, 就是玩耍的時候被推翻在地。

Advertisiment
魚兒淚眼婆娑, 滿臉都是委屈, 但又耐不得寂寞, 常常眼淚未幹, 又湊了過去。 他就這樣周而復始, 在哭與笑之間不斷變臉。

自打魚兒出生, 我就不斷地翻閱各種育兒書籍, 參加各種育兒講座, 豐富自己的育兒知識, 提升自己的育兒水準。 看到魚兒和小朋友之間的爭戰, 尤其看到別的父母常常主動出面維護自家孩子的利益的時候, 我有時候也會感到非常疑惑:如果我出面管一管, 魚兒肯定會少受很多委屈, 可是如果我管了, 魚兒也許就少了很多自己探索社會交往技巧的機會。 當他遇到社交困難的時候, 尤其當他受到小朋友欺負的時候, 我究竟該施以援手, 減少他身心受傷的機會, 還是聽之任之, 給他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呢?

Advertisiment

來自父母的典型論點

悠悠爸:寶寶將來所處的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 因此, 只要有理, 就要鼓勵寶寶在衝突中堅強地面對, 以此鍛煉他的意志力。

悠悠是我的兒子, 男子漢就該不畏困難, 是非分明, 經得起摔打, 所以男孩子好鬥, 或者經常被人“欺負”都是好事情, 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正是培養他男性氣質的好時機。

我希望兒子將來敢想敢說敢幹, 所以他和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 如果是他沒理, 那我沒話說, 他受了委屈, 我會告訴他錯在哪裡, 但是他必須自己扛著。 如果他有理, 並且贏了, 自然用不著我管, 但是如果他輸了, 我會鼓勵他自己爬起來, 繼續去“戰鬥”, 而不會為了安全鼓勵他去逃避。

當然我會在一旁嚴密監視,

Advertisiment
一旦發現危險也會及時出手。 當悠悠和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時, 除了鼓勵他堅強地面對, 我不會管他別的, 更不會出手替他解決問題。

天天媽:寶寶之間發生衝突一定要管, 這樣可以引導他以正確的方式與人相處, 同時也可以防止他們的衝突升級給雙方造成傷害。

寶寶還小, 如果他們之間發生衝突, 因為缺乏溝通的技巧或者溝通方式粗暴, 他們之間的衝突就會升級成打鬥。 於是, 寶寶的小臉被抓破, 或者被推得摔個大口子甚至骨折都有可能, 不小心眼睛被傷到, 情形就更是不堪設想。 所以一旦寶寶之間發生衝突, 我覺得父母一定要及時介入, 防患於未然。

比如在遊樂場, 寶寶正玩得歡, 別的小朋友過來搶他正在玩的遊樂設施,

Advertisiment
如果寶寶還沒玩夠, 我一定會對別的小朋友說:“對不起, 這是小弟弟先拿到的, 所以等弟弟不玩了再給你玩, 好嗎?”如果寶寶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走了, 我也一定會帶著寶寶去找那搶了他玩具的小孩, 請他把玩具還給寶寶。 實在人家哭鬧得厲害, 不肯歸還, 我會說服寶寶借給他玩一會兒。 如果對方家長不講道理, 只是一味地向著自家的寶寶, 我只有說服寶寶以後儘量不要跟他們家的孩子一起玩耍, 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洋洋爸:經歷衝突, 是寶寶學會獨立

處事的好機會, 如果管多了, 就剝奪了他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所以沒必要管。

我們所處的社會不是一個純粹的社會, 所以我們也沒必要在寶寶小的時候給他一個真空一樣純粹的環境。

Advertisiment
他與小朋友之間發生衝突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這種經歷衝突的經驗會説明他更好地認識他所處的環境, 讓他在獨自處理衝突的過程中, 通過不斷地探索與嘗試, 獲得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

如果寶寶之間一發生衝突, 父母就去干涉, 就會剝奪他們自己探索的權力, 並且會讓他們對父母產生依賴感。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 一旦將來遇到什麼問題, 他們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決問題, 而是尋求父母的幫助。 所以如果洋洋和別的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 我不會管, 我會讓他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

如果對方父母處理問題不妥當, 我覺得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畢竟這個社會是多元的,什麼樣的人群都有,這樣也可以給寶寶提供一個機會,讓他意識到他周圍的環境並不都像在自己家裡,人人都會對他很友好。這樣他將來抗挫折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會在這樣的衝突中逐漸得到提升。

父母論點剖析

1、寶寶有他自己的遊戲規則,不要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

對於3歲前的寶寶來說,由於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又缺乏正確溝通的經驗,小夥伴一起玩耍,彼此之間發生衝突是隨時都可能發生的事情。打人、推人對寶寶來說不僅僅是他們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條件反射,更是他們遊戲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小夥伴之間剛剛還打得哭哭啼啼,一轉眼就前嫌盡棄,玩成了一堆。孩子有他們自己相處的遊戲“規則”,他們的“規則”也許是我們成人無法理解的,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尊重他們的遊戲規則,讓他們在遊戲中用他們自己的行為、語言,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與對方“談判”,來達成他們自己的目的。

2、只要沒有危險,父母就沒必要及時介入寶寶間的衝突

當寶寶與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時,我們沒必要急速地介入他們之間的衝突,只要沒有危險,給寶寶一些自己嘗試解決衝突的機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即便寶寶在這樣的衝突中明顯地“吃虧”了,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他吃了虧,但是能很快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以另外一種心情繼續投入遊戲,誰說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誰說這不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特質呢?再說,即便寶寶吃虧了,因此心情不好而哭鬧,正如洋洋爸所說的那樣,這種經歷也會讓他明白他周圍的環境並非那麼純粹,這也是培養他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好機會。

3、通過遊戲,讓寶寶以更安全的方式習得處理衝突的經驗

如果寶寶在衝突中表現得過於軟弱、過於不知所措或者表現得過於霸道,過於激烈,父母可以在家創設一些類似情景的遊戲,讓寶寶在遊戲中習得處理類似衝突的經驗。時間長了,寶寶就會明白他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應對不同的衝突。

畢竟這個社會是多元的,什麼樣的人群都有,這樣也可以給寶寶提供一個機會,讓他意識到他周圍的環境並不都像在自己家裡,人人都會對他很友好。這樣他將來抗挫折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會在這樣的衝突中逐漸得到提升。

父母論點剖析

1、寶寶有他自己的遊戲規則,不要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

對於3歲前的寶寶來說,由於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又缺乏正確溝通的經驗,小夥伴一起玩耍,彼此之間發生衝突是隨時都可能發生的事情。打人、推人對寶寶來說不僅僅是他們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條件反射,更是他們遊戲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小夥伴之間剛剛還打得哭哭啼啼,一轉眼就前嫌盡棄,玩成了一堆。孩子有他們自己相處的遊戲“規則”,他們的“規則”也許是我們成人無法理解的,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尊重他們的遊戲規則,讓他們在遊戲中用他們自己的行為、語言,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與對方“談判”,來達成他們自己的目的。

2、只要沒有危險,父母就沒必要及時介入寶寶間的衝突

當寶寶與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時,我們沒必要急速地介入他們之間的衝突,只要沒有危險,給寶寶一些自己嘗試解決衝突的機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即便寶寶在這樣的衝突中明顯地“吃虧”了,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他吃了虧,但是能很快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以另外一種心情繼續投入遊戲,誰說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誰說這不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特質呢?再說,即便寶寶吃虧了,因此心情不好而哭鬧,正如洋洋爸所說的那樣,這種經歷也會讓他明白他周圍的環境並非那麼純粹,這也是培養他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好機會。

3、通過遊戲,讓寶寶以更安全的方式習得處理衝突的經驗

如果寶寶在衝突中表現得過於軟弱、過於不知所措或者表現得過於霸道,過於激烈,父母可以在家創設一些類似情景的遊戲,讓寶寶在遊戲中習得處理類似衝突的經驗。時間長了,寶寶就會明白他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應對不同的衝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