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走路姿勢不對的原因有哪些?媽媽要高度重視!!!

正常發育的寶寶是這樣的:

大多數寶寶在 10-18 月之間開始走路。 但寶寶真正開始獨走一般需要經過獨坐、爬、扶站、巡航(到處扶走)、走路的過程。

坐(4 ~7 個月)

爬(7 ~10 個月)

扶站(8 個月)

站立掌握平衡(8 ~ 9 個月)

獨站(不需要幫助, 9 ~ 12 個月)

走第一步(9 ~ 12 個月)

走路(12 ~ 15 個月)

也就是說從寶寶 4 月開始就已經開始儲備走所需要的肌肉和技能, 爸爸媽媽們也是從這個時候, 就要開始積極幫助寶寶學習各項技能了。

正常發育的寶寶不需要太多的干擾

不論是寶寶運動發育的那個階段, 爸爸媽媽最好都遵循兩個原則:「不過分參與」以及「充分鼓勵」。

Advertisiment
有了這兩點, 寶寶自然就會學會走路了。

1, 孩子兩歲前出現內, 外八字步態, 扁平足(鴨子步態)。

2, 寶寶在開始準備學走路的時候, 先開始嘗試用腳尖踩地。

3, 兩歲之內有些寶寶會走路之後,本來走的好好的孩子, 又突然喜歡用腳尖走路了,可能是跟孩子的習慣或者樂趣有關,基本會在2-3個月之後恢復正常。

以上三個問題很少會長期困擾孩子, 如果隨著寶寶繼續發育,沒有得到改善, 應該儘早就醫。

媽媽們很容易進入的誤區有哪些?

1,不要過早走路-嬰兒的趴和爬非常重要

眼瞅著寶寶能夠穩穩當當地單獨坐了, 不少媽媽就著急買來學步車想讓寶寶學走路。

爬對上肢力量---肩膀手肘手腕手指力量都是鍛煉, 很多正常孩子有寫字畫畫握筆等上肢問題,

Advertisiment
就是因為當初沒有足夠時間爬。

學步車的坐墊較高, 小寶寶坐在上面只能用腳尖觸地滑行, 這就容易使足關節變形, 形成趾外翻, 甚至扁平足。 嬰兒骨骼中含鈣少, 骨骼較軟, 過早過多使用學步車行走, 容易出現“X”或“O”型腿。

3~13歲兒童中, 有10%~30%的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易摔倒、膽小、內向、手腳笨拙、愛哭等症狀, 這是兒童大腦發育過程中某些功能不協調所致, 醫學上稱為“感覺統和失調”。 感覺統和失調的兒童90%以上不會爬行或爬行時間很短, 而爬行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預防感覺統和失調的最佳手段。

2,牽著娃學走路有那些壞處呢?

容易形成寶寶錯誤的走路習慣, 比如踮著腳走;

大人不注意力道會導致寶寶胳膊骨折或脫臼 ;

Advertisiment

會讓寶寶失去自身探索走路的興趣;

如果家長急於求成, 會不經意的打擊寶寶的自信心。

總結而言就是——費力不討好, 大人腰酸背痛累得不行, 寶寶也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

3, 寶寶學走路時需不需要鞋?

赤腳是最好的, 寶寶如果不穿鞋子(或穿防滑襪子), 學會走路更容易, 以幫助寶寶腳和腳踝的肌張力, 幫助寶寶足弓的形成, 並幫助寶寶學習平衡和協調能力。

當外出的時候, 寶寶需要一雙有彈性的鞋底(能夠將鞋子對折)。 避免高筒靴或高幫運動鞋, 因為太多的腳踝支撐實際上會限制寶寶的收縮運動。

4, 市面上的“叫叫鞋”走路的時候要使勁將腳後跟使勁這地才可以發聲, 吸引寶寶去彎腰注意,

Advertisiment
對大腦的衝擊力加大, 傷害聽力, 容易發生意外, 影響寶寶胸廓和脊柱的發育。

出現寶寶走路姿勢不對, 這些情況要積極應對

1、如果寶寶在 16 個月還不會走, 獨走不穩, 運動發育落後, 尖足, 異常姿勢, 肌張力正常, 考慮孩子發育遲緩, 建議兒童康復科就診, 行顱腦核磁共振檢查。

如果有智力等方面的問題, 有其他肢體活動異常, 最壞的診斷:腦癱。

2,寶寶踮腳走路的情況超過幾個月, 或者在2-3歲之後, 還基本採取踮腳走路的方式, 排除寶寶的鞋子不合腳, 就要考慮寶寶的神經肌肉發育情況(屈肌張力增高), 既往有缺血缺氧史, 導致基底神經節功能受損。

3, 寶寶跌倒嚴重, 雙腿似乎非常僵硬, 或者寶寶一條腿一直蹣跚行走, 可能存在神經、關節或脊柱損傷的跡象。

Advertisiment

4, 髖關節滑膜炎:家長無意中發現:1-3歲左右的寶寶在玩耍中一側跛行, 上樓梯時跛行一側往往略顯無力而後上, 患兒常無痛苦表情及不適主訴, 跑跳玩耍如常, 檢查下肢關節也多未發現有壓痛、紅腫、活動受限等, X線常無異常, 而個別做核磁者發現髖關節腔內積液。

臨床所見患兒, 常在一周左右跛行達高峰, 再持續5-7天左右的嚴重期後逐漸緩解, 髖關節活動恢復正常, 總病程多在2-3周。

本病治療方法簡單, 避免負重和臥床休息是基本的治療方法, 避免下肢負重, 尤其不要使髖關節伸展及內旋, 以免增加關節囊內壓力而危及股骨頭的血液供應。

5, 寶寶腿紋(臀部到膝蓋背部)不對稱, 觀察寶寶有跛行, 走路左右肩不平行,有點歪,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不一定都出現臀紋不對稱,臀紋不對稱也可見于正常兒童。

檢查臀紋時患兒應處於仰臥位,提患兒雙足使雙髖關節屈曲90度,觀察臀紋。臀紋對稱與否僅有參考價值,不作為診斷的必要條件,確診要拍X平片。

6,孩子有行走困難,經常摔倒,之後很難再站起來,再站起來的時候,他會試圖用雙手扶著腿,走路時搖搖晃晃。可能的原因:肌營養不良症或其他神經肌肉問題。

如果寶寶出現寶寶走路姿勢不對,我們建議去正規醫院行步態分析檢查。步態分析是嚴謹的,寶寶只穿內褲,赤腳走,包括腰、肩、正面、側面、後面都要觀察到,排除器質性疾病。

讓寶寶自己探索,學習走路,不僅是給寶寶更多的嘗試機會,也是對寶寶自信心的建立,寶寶偶爾的跌倒和失敗(安全保障下),也可以鍛煉他們的抗挫能力。

讓我們放下焦慮,給寶寶多一些時間和鼓勵,放手讓他們自己成長吧!

走路左右肩不平行,有點歪,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不一定都出現臀紋不對稱,臀紋不對稱也可見于正常兒童。

檢查臀紋時患兒應處於仰臥位,提患兒雙足使雙髖關節屈曲90度,觀察臀紋。臀紋對稱與否僅有參考價值,不作為診斷的必要條件,確診要拍X平片。

6,孩子有行走困難,經常摔倒,之後很難再站起來,再站起來的時候,他會試圖用雙手扶著腿,走路時搖搖晃晃。可能的原因:肌營養不良症或其他神經肌肉問題。

如果寶寶出現寶寶走路姿勢不對,我們建議去正規醫院行步態分析檢查。步態分析是嚴謹的,寶寶只穿內褲,赤腳走,包括腰、肩、正面、側面、後面都要觀察到,排除器質性疾病。

讓寶寶自己探索,學習走路,不僅是給寶寶更多的嘗試機會,也是對寶寶自信心的建立,寶寶偶爾的跌倒和失敗(安全保障下),也可以鍛煉他們的抗挫能力。

讓我們放下焦慮,給寶寶多一些時間和鼓勵,放手讓他們自己成長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