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與生俱來的原始反應

強褓中的新生兒, 其腦部發育處於起步階段, 需要較多的原始反射行為來應付生理需求、開啟自我保護機制……

瞭解原始反射的作用

原始反射是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 隨著年紀增長、中樞神經發展日漸成熟, 許多原始反射大約在6個月以前會逐步整合消失, 之後便擁有自主控制的能力。 黃湘茹治療師提醒, 早期強調反射理論, 常以此作為評估孩童神經發育是否正常的標準, 但現在因為醫學的進步, 會以更全面性的角度和檢查評估問題, 原始反射退居為參考的依據之一, 家長平時也應多加留意孩子各方面的發展能力。

Advertisiment

低張型v.s.高張型

在瞭解反射動作之前, 首先, 我們要來認識「低張型」與「高張型」這兩個概念。 「低張型」與「高張型」之間的差異, 主要在於肌肉收縮張力的強弱不同, 因為肌肉延展時會出現對抗的阻力, 放鬆時也需要一定的張力維持姿勢, 低張型是肌肉張力過低, 高張型則是肌肉張力過緊, 都屬於不正常的現象。

低張型的孩子, 通常有活動量較低的症狀, 身體總是顯得柔軟而沉重, 對姿勢的控制力不佳;高張型的孩子則可明顯察覺肢體僵直, 照顧者往往會覺得寶寶很難換尿布, 或者旁人將寶寶抱起, 寶寶便長時間維持踮腳尖姿勢不肯放鬆, 表示反射動作過於強烈。

嬰兒時期常見的反射動作

寶寶的原始反射眾多,

Advertisiment
常見如吸吮、尋覓、頸張力、驚嚇、手掌抓握、縮腳、自發性跨步等, 舉例來說, 如果把奶嘴或手指頭放入寶寶口中, 會自然出現吸吮的動作, 這就是常見的「吸吮反射」;另外如果將手指輕觸寶寶的唇邊或臉頰, 會轉頭張嘴表現想喝奶的模樣, 就是寶寶肚子餓時會出現的「尋覓反射」。 因為反射動作多半在6個月以前會陸續被整合, 因此, 以下將針對較容易觀察的反射現象進行說明:

抓握反射

手掌抓握反射大約在4~6個月大時會自動整合消失。 家長可觀察到, 如果以玩具或手指頭碰觸寶寶的手掌, 他會緊緊抓著不放。 另外, 若刺激寶寶的前半部腳掌, 趾頭會自動往腳底方向彎曲, 稱為「腳底抓握反射」, 腳底抓握反射大約於9個月大被整合。

Advertisiment

不對稱頸張力反射

不對稱頸張力反射大約在4~6個月大會被整合消失。 讓寶寶仰躺並將臉轉向一側, 同側的手腳會自動伸直(類似拉弓的感覺), 對側的手腳則會彎曲, 這個反射原先是為了方便寶寶抓取同側物品而存在, 整合完成後手腳活動就不會被頭部轉向影響, 否則可能影響日後翻身、對稱性活動及爬行能力。

咬合反射

清潔口腔時, 寶寶會不會立刻緊閉上下牙弓?或者照顧者能明顯感覺寶寶很難餵食, 不太願意張嘴吃東西, 或者湯匙一放入口中便會緊緊含住。

反射異常, 應向小兒神經科或早療單位求助

寶寶的原始反射多半陸續會從2~12個月逐步整合, 之後行為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受自主意識控制。

Advertisiment
黃湘茹治療師提醒, 並非每項反射動作都顯而易見, 家長應該留意卻無須過度擔憂, 建議如果察覺寶寶反射動作異常, 應該同時觀察是否有發展遲緩, 或是動作姿態異常。 若寶寶同時合併發展問題, 應該至小兒神經科或早期療育單位尋求評估。 基於早期療育的概念, 早期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幫助孩子步上正常生活的軌道。

並非每項反射動作都顯而易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