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的第一次

從寶寶嘴裡聽到第一聲“媽媽”, 做媽媽的都會感到無比幸福吧, 由此所帶來的各種感受, 皆因為是寶寶的“第一次”。
第一次喊媽媽
寶寶來到人世間, 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媽媽, 所以, 寶寶和媽媽的聯繫是非常緊密的。 當被摟在懷中的寶寶對著媽媽喊出第一聲“媽媽”的時候, 身為媽媽, 是不是感到全身被一種巨大的幸福感籠罩呢?此時此刻, 肯定覺得世界上最美好的話語莫過於從寶寶口中所吐出的那兩個字了, 它是寶寶一直以來對母愛的渴望, 對媽媽的依戀, 還飽含著幾個月來媽媽堅持不懈地對寶寶努力說話的結果。
Advertisiment

寶寶從一個隻會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願望的新生嬰兒到會“咿呀”作聲的可愛小傢伙, 每個媽媽都會花費很大的心血來教寶寶說話。 不論是在餵奶的時候, 還是在玩耍遊戲、洗澡、換衣服之時, 媽媽都會有意無意地呼喚寶寶, 提醒寶寶, 跟寶寶說話:“寶寶, 媽媽正在給你餵奶呢。 ”“寶寶, 你吃飽了沒有啊?”“寶寶, 看媽媽手裡的小鈴鐺, 它會發響聲哦。 ”“媽媽給寶寶洗個香香澡, 寶寶來動動手腳吧。 ”……
多和寶寶說話, 鍛煉他的聽力;多對著寶寶說話, 讓寶寶能模仿媽媽的口型, 為說話做準備;在護理寶寶、和寶寶遊戲時同寶寶說話, 讓寶寶能記得更多的事物、動作的名稱。 寶寶很聰明, 他會記得並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來。
Advertisiment

媽媽可以這樣做:
和寶寶說話時, 聲音要略響些、語音要清晰些, 並和寶寶面對面地說。
和寶寶說話的時候, 內容要涉及到各個方面, 包括人、事、物的名稱、顏色、形狀、狀態等等。
儘量多地創設環境, 讓寶寶的生活環境多姿多彩一些, 讓寶寶見多識廣, 接觸大量的人、事、物。 比如可以帶寶寶到超市、公園綠地、博物館等地方, 讓寶寶多看看, 多和別人交流, 獲得更多的印象。
媽媽語錄
從6個月起, 會喊爸爸, 7個月會喊“大大”, 就不喊媽媽, 真讓媽媽又嫉妒又羡慕, 現在寶寶8個月, 能清晰地喊媽媽了, 讓媽媽感到自己真偉大。 (逸鵬媽)
我的女兒第一次喊媽媽是在9個月的時候, 是在她有事情要我幫忙的時候, 當時她心裡特急, 喊了第一聲媽媽, 我當時心裡特美,
Advertisiment
特自豪…… (精靈的天地)
第一次抬頭、翻身、爬站走
寶寶要學會大動作, 需要爸媽的適當訓練和引導, 當寶寶掌握之後, 爸媽就會感到非常高興。
寶寶的大動作發展象徵的是寶寶神經系統成熟的程度。 大動作強的寶寶, 他的運動智慧也會比別的寶寶要發展得快些。 所以, 如何讓寶寶儘早掌握大動作的要領, 就是擺在爸媽眼前的一個問題了。
其實, 只要爸媽對寶寶加以適當的訓練, 寶寶很快就會掌握大動作的標準姿勢。
俯臥時間不宜長
拿寶寶俯臥來說吧, 爸媽最好不要在鬆軟的床鋪或被褥上幫寶寶練習俯臥, 而是應該把寶寶放在比較硬的木地板上, 同時, 爸媽要在旁邊小心看護, 防止寶寶因為口鼻朝下被堵住而無法呼吸,
Advertisiment
1~2個月的寶寶練習俯臥的時間每天不超過2~4次, 每次不超過1分鐘為宜。
抬頭訓練方法多
幫助寶寶練習抬頭時, 爸媽一方可將寶寶豎著抱起來, 另一方在寶寶頭頂處搖動鈴鐺, 讓寶寶循著聲音把頭抬起來, 訓練抬頭, 鍛煉頸部的肌肉, 一天可以重複數次。 也可以讓寶寶趴著, 在寶寶的前方或頭上晃動搖鈴、鑰匙等發聲物體, 讓寶寶抬頭尋找, 以訓練他抬頭的能力。 還可以用言語逗引寶寶抬頭, 以讓他看到前方色彩鮮豔的玩具。
手臂放身下練抬胸
鍛煉寶寶抬胸時, 除了採用以上幫助寶寶抬頭的方法之外, 爸媽還要做的是, 在寶寶俯臥時幫寶寶把兩隻小手手心向下放到胸前, 這樣重複幾次以後, 寶寶就會明白,
Advertisiment
原來把小手放到胸前後, 自己的頭就會抬得更高些, 身體就會抬起來, 看得也會更遠更廣些, 他會很樂意這樣去做的, 開始可能手臂是彎曲的, 漸漸地手臂就會伸直, 將身體連帶著挺起來, 寶寶的胸部也就抬起來了。
翻身訓練靠逗引
等到寶寶能夠抬胸時, 就可以訓練寶寶翻身了。 開始的時候, 爸媽要幫助寶寶翻身, 可以這樣做:在寶寶抬起胸時, 用發聲玩具或色彩鮮豔的玩具逗引寶寶, 促使寶寶向左或向右翻身成為側臥, 爸媽這時可以用手托住寶寶的背部或挪動寶寶的下肢來幫助寶寶翻動身體, 從側臥翻成俯臥, 從俯臥翻成仰臥。 反復幾次, 一面逗引一面用語言加以鼓勵或用手稍加幫助。 翻身成功了可用親吻、擁抱加以鼓勵。 每次在哺乳前1.5~2小時空腹時進行,可訓練10~15分鐘,每天2~3次。
獨坐從拉坐和靠坐開始
寶寶可以獨坐的年齡大致在7個月左右,但在之前爸媽可以從拉坐和靠坐開始訓練。4個月時練習的是拉坐,就是在寶寶仰臥的時候,爸媽握住寶寶的雙手腕部,慢慢將寶寶從平臥的姿勢拉成坐姿,然後慢慢放下,連續幾次。5個月時練習的是靠坐,靠沙發背坐或是靠著爸媽坐,也可以在床上用靠墊、枕頭墊在背部或兩側(以防向兩旁傾倒)進行訓練。6個月時可在靠坐較穩的基礎上練習獨坐,要前傾時可教寶寶用上肢在前面支撐,慢慢寶寶就可以脫空坐直。靠坐或獨坐較穩時,可以在寶寶的前面放上玩具,讓他自由抓取拿在手中擺弄玩耍。開始訓練時每次幾分鐘,逐漸延長到15~20分鐘。
學站分為三步驟
學會站立是寶寶動作發展和心理發展上的一個飛躍,寶寶從平躺到穩坐,到會站立起來,眼界開闊、見多識廣,意味著要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去自由探索外部世界。
學站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1、寶寶坐著的時候常常兩腿不停地蹬,這就有了站的意識,可以開始練習扶站。5~6個月的寶寶,可扶住他兩側的腋部,讓他站在爸媽的腿上或讓他蹦蹦跳,這就是站立的基礎。
2、對7~8個月的寶寶,爸媽可扶著他的雙手或一隻手讓其站立,也可讓他扶著床欄站立。
3、10個月時,寶寶自己已能抓著欄杆站起來,站的時間越來越長,站的姿勢也越來越穩。到11個月左右寶寶可以不依靠任何物體,獨立站穩,為學步作好了準備。
獨走是動作發展的里程碑
當寶寶站得夠穩時,他很快就能扶著東西走路,不過這距離他能夠使用兩腳走路還有一段時間。當寶寶發展了足夠的信心、平衡感和力量後,他就會不依靠支撐物,跨出第一步。
在學步時,寶寶通常會沿著傢俱或是牆壁橫著走,爸媽也可以扶著寶寶的腋下同向或對向行走,或用布帶、學步帶幫助寶寶學步,或讓寶寶在爸媽兩人之間來回走,而學行車類的玩具也能在寶寶的學步上起大作用。
練習行走時,寶寶接觸外界的機會比以往大大增加,爸媽一定要做好寶寶的安全保護,防止寶寶出現意外。
爬行訓練不能缺
在寶寶的大動作訓練中可千萬不要忽視了爬,寶寶經過爬行,對未來的平衡感、手眼協調能力和大動作的發展,都很有幫助。雖然沒有爬行讓寶寶更聰明的科學依據,但通過爬行這種運動可以預防寶寶的感覺統合失調卻是目前國際公認的。由於爬行是劇烈的全身運動,身體消耗大,新陳代謝必然加大,所以食量也會因此而增加。
寶寶掌握大動作的大致月齡:
俯臥: 出生即可
抬頭: 2個月與床面呈45度
3~4個月與床面呈90度
抬胸: 4個月左右
翻身: 4~5個月
獨坐: 7個月左右
獨站: 10~11個月
走: 13~15個月
第一次生病上醫院
寶寶第一次生病上醫院,媽媽肯定都是焦急萬分的吧。
照顧得再好,寶寶也難免會生病,第一次帶寶寶上醫院的心情一定很焦急吧。很多爸媽在向醫生陳述寶寶病情的時候,往往說不清楚,所以瞭解一下如何向醫生描述寶寶的病情也是很重要的。
體溫
以寶寶發燒而求醫的最為多見,這也是許多兒科疾病的主要症狀。如果在家裡已經測過體溫,應該說明是什麼時候測的,共測過幾次,最高多少度,發燒時有無伴隨抽搐等其他症狀。
時間
對寶寶發病時間的敘述也很重要。醫生只能通過爸媽代述,來瞭解寶寶患病時間的長短和發病過程。而發病時間、症狀發作的間隔時間,對區別多種疾病都有實際意義。
狀態
寶寶發病時的狀態也要向醫生表述清楚。如四肢活動是否自如,頸項是否發硬,神志是否清楚,有無煩躁不安、哭鬧、嗜睡、昏睡的現象。
飲食
許多病對寶寶的飲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爸媽主要向醫生敘述飲食的增減情況,飲食間隔次數的變化,以及寶寶有沒有饑餓感、飽脹感、厭食、停食等現象,並應該說明寶寶的飲水情況:是口乾舌燥才喝,還是總想喝水。
睡眠
睡眠的變化是爸媽比較容易觀察發現的。首先是睡眠時間,其次是睡眠的狀態,是正常睡眠還是昏睡、搖叫不醒或是稍有動靜就不能入睡,睡眠中有無驚叫、哭泣等。
病史
包括家族成員的病史。家庭中有無遺傳病、傳染病史,已經上托兒所、幼稚園的寶寶,還應該講清楚周圍有沒有其他寶寶患傳染病及類似病。
很多寶寶第一次得的病是幼兒急疹,這個病很有特點,寶寶會突然就發起39℃的高燒來,雖然可以用退燒藥降溫,但不到半個小時又會升上去,這種發燒情況約持續3~4天。
發病期間,寶寶的精神很好,能吃、能玩,既沒有嗜睡、呼吸急促等情況,也沒有嗓子痛、扁桃腺腫大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等到高燒一退,疹子馬上出來,這種疹子不屬於出血性疹子,壓它能消退,當兩三天后疹子退盡,不留色斑、不脫屑時,病也就好了。
通常醫生在看到寶寶出疹子之後,就會知道寶寶沒有什麼大礙的,只需要爸媽細心護理就好。在發燒期間,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當寶寶發生抽風驚厥時,要儘快給寶寶降溫,可以吃退燒藥,也可以進行物理降溫,如採用溫濕毛巾敷在寶寶身上的方法。
寶寶已經發燒三天了,而且還伴有咳嗽,醫院去了很多次,打了好多點滴,病情仍然沒有控制住。小傢伙又發燒了,媽媽可著急了,連夜趕到醫院看急診,得出的結果是寶寶的病從感冒轉成了毛細支氣管炎。醫生斬釘截鐵地說:住院!那是一段回想起來就讓人心痛又焦急的日子…… (姚姚媽)
寶寶的第一次還有很多,像第一次長牙,第一次笑或哭等,它們帶給爸媽的是快樂、欣喜,也有擔心與憂慮,細心觀察與記錄,就會給寶寶留下一份成長的印跡。 每次在哺乳前1.5~2小時空腹時進行,可訓練10~15分鐘,每天2~3次。
獨坐從拉坐和靠坐開始
寶寶可以獨坐的年齡大致在7個月左右,但在之前爸媽可以從拉坐和靠坐開始訓練。4個月時練習的是拉坐,就是在寶寶仰臥的時候,爸媽握住寶寶的雙手腕部,慢慢將寶寶從平臥的姿勢拉成坐姿,然後慢慢放下,連續幾次。5個月時練習的是靠坐,靠沙發背坐或是靠著爸媽坐,也可以在床上用靠墊、枕頭墊在背部或兩側(以防向兩旁傾倒)進行訓練。6個月時可在靠坐較穩的基礎上練習獨坐,要前傾時可教寶寶用上肢在前面支撐,慢慢寶寶就可以脫空坐直。靠坐或獨坐較穩時,可以在寶寶的前面放上玩具,讓他自由抓取拿在手中擺弄玩耍。開始訓練時每次幾分鐘,逐漸延長到15~20分鐘。
學站分為三步驟
學會站立是寶寶動作發展和心理發展上的一個飛躍,寶寶從平躺到穩坐,到會站立起來,眼界開闊、見多識廣,意味著要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去自由探索外部世界。
學站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1、寶寶坐著的時候常常兩腿不停地蹬,這就有了站的意識,可以開始練習扶站。5~6個月的寶寶,可扶住他兩側的腋部,讓他站在爸媽的腿上或讓他蹦蹦跳,這就是站立的基礎。
2、對7~8個月的寶寶,爸媽可扶著他的雙手或一隻手讓其站立,也可讓他扶著床欄站立。
3、10個月時,寶寶自己已能抓著欄杆站起來,站的時間越來越長,站的姿勢也越來越穩。到11個月左右寶寶可以不依靠任何物體,獨立站穩,為學步作好了準備。
獨走是動作發展的里程碑
當寶寶站得夠穩時,他很快就能扶著東西走路,不過這距離他能夠使用兩腳走路還有一段時間。當寶寶發展了足夠的信心、平衡感和力量後,他就會不依靠支撐物,跨出第一步。
在學步時,寶寶通常會沿著傢俱或是牆壁橫著走,爸媽也可以扶著寶寶的腋下同向或對向行走,或用布帶、學步帶幫助寶寶學步,或讓寶寶在爸媽兩人之間來回走,而學行車類的玩具也能在寶寶的學步上起大作用。
練習行走時,寶寶接觸外界的機會比以往大大增加,爸媽一定要做好寶寶的安全保護,防止寶寶出現意外。
爬行訓練不能缺
在寶寶的大動作訓練中可千萬不要忽視了爬,寶寶經過爬行,對未來的平衡感、手眼協調能力和大動作的發展,都很有幫助。雖然沒有爬行讓寶寶更聰明的科學依據,但通過爬行這種運動可以預防寶寶的感覺統合失調卻是目前國際公認的。由於爬行是劇烈的全身運動,身體消耗大,新陳代謝必然加大,所以食量也會因此而增加。
寶寶掌握大動作的大致月齡:
俯臥: 出生即可
抬頭: 2個月與床面呈45度
3~4個月與床面呈90度
抬胸: 4個月左右
翻身: 4~5個月
獨坐: 7個月左右
獨站: 10~11個月
走: 13~15個月
第一次生病上醫院
寶寶第一次生病上醫院,媽媽肯定都是焦急萬分的吧。
照顧得再好,寶寶也難免會生病,第一次帶寶寶上醫院的心情一定很焦急吧。很多爸媽在向醫生陳述寶寶病情的時候,往往說不清楚,所以瞭解一下如何向醫生描述寶寶的病情也是很重要的。
體溫
以寶寶發燒而求醫的最為多見,這也是許多兒科疾病的主要症狀。如果在家裡已經測過體溫,應該說明是什麼時候測的,共測過幾次,最高多少度,發燒時有無伴隨抽搐等其他症狀。
時間
對寶寶發病時間的敘述也很重要。醫生只能通過爸媽代述,來瞭解寶寶患病時間的長短和發病過程。而發病時間、症狀發作的間隔時間,對區別多種疾病都有實際意義。
狀態
寶寶發病時的狀態也要向醫生表述清楚。如四肢活動是否自如,頸項是否發硬,神志是否清楚,有無煩躁不安、哭鬧、嗜睡、昏睡的現象。
飲食
許多病對寶寶的飲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爸媽主要向醫生敘述飲食的增減情況,飲食間隔次數的變化,以及寶寶有沒有饑餓感、飽脹感、厭食、停食等現象,並應該說明寶寶的飲水情況:是口乾舌燥才喝,還是總想喝水。
睡眠
睡眠的變化是爸媽比較容易觀察發現的。首先是睡眠時間,其次是睡眠的狀態,是正常睡眠還是昏睡、搖叫不醒或是稍有動靜就不能入睡,睡眠中有無驚叫、哭泣等。
病史
包括家族成員的病史。家庭中有無遺傳病、傳染病史,已經上托兒所、幼稚園的寶寶,還應該講清楚周圍有沒有其他寶寶患傳染病及類似病。
很多寶寶第一次得的病是幼兒急疹,這個病很有特點,寶寶會突然就發起39℃的高燒來,雖然可以用退燒藥降溫,但不到半個小時又會升上去,這種發燒情況約持續3~4天。
發病期間,寶寶的精神很好,能吃、能玩,既沒有嗜睡、呼吸急促等情況,也沒有嗓子痛、扁桃腺腫大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等到高燒一退,疹子馬上出來,這種疹子不屬於出血性疹子,壓它能消退,當兩三天后疹子退盡,不留色斑、不脫屑時,病也就好了。
通常醫生在看到寶寶出疹子之後,就會知道寶寶沒有什麼大礙的,只需要爸媽細心護理就好。在發燒期間,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當寶寶發生抽風驚厥時,要儘快給寶寶降溫,可以吃退燒藥,也可以進行物理降溫,如採用溫濕毛巾敷在寶寶身上的方法。
寶寶已經發燒三天了,而且還伴有咳嗽,醫院去了很多次,打了好多點滴,病情仍然沒有控制住。小傢伙又發燒了,媽媽可著急了,連夜趕到醫院看急診,得出的結果是寶寶的病從感冒轉成了毛細支氣管炎。醫生斬釘截鐵地說:住院!那是一段回想起來就讓人心痛又焦急的日子…… (姚姚媽)
寶寶的第一次還有很多,像第一次長牙,第一次笑或哭等,它們帶給爸媽的是快樂、欣喜,也有擔心與憂慮,細心觀察與記錄,就會給寶寶留下一份成長的印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