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的壞習慣是盯出來的嗎

一些媽媽對寶寶的優點和長處習以為常, 但對寶寶缺點的小苗頭卻像雷達一樣敏銳, 一旦發現便盯住不放, 一遍遍地重複, 目的是讓寶寶改掉缺點, 結果卻讓寶寶養成了壞習慣。

有些父母的眼睛總盯著孩子的缺點, 並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 這就稱之為負強化。 負強化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 反而易於強化這種習慣。

鏡頭重播1:“盯”出來的“膽小鬼”——媽媽和不敢玩沙的寶寶

第一次:寶寶晃悠悠地走到沙堆前, 站在沙堆邊上停了下來, 他的媽媽急急地趕過來, 旁人建議這位媽媽帶孩子去玩沙子,

Advertisiment
媽媽搖搖頭說:“我們家孩子膽子小, 他不敢玩沙子, 碰到沙子他會害怕。 ”

第二次:寶寶又一次晃悠悠地來到沙堆旁看其他的寶寶玩沙子。 這一次媽媽改變了主意, 她嘗試把寶寶抱到沙堆裡去, 可是寶寶掙扎著不讓小腳碰到沙子。 媽媽只好放下寶寶, 搖搖頭無奈地說:“膽子真是太小了, 碰都不敢碰沙子呢。 ”

第三次:這一次媽媽脫掉了寶寶和自己的鞋子, 然後抱著寶寶走進沙堆, 寶寶安靜地趴在媽媽身上。 媽媽嘗試把寶寶放到沙堆上, 但是剛剛接觸到沙子, 寶寶就把小腳丫縮了回去, 媽媽又試了一次, 寶寶立馬哭鬧了起來, 媽媽趕緊抱起寶寶, 對寶寶說:“我們家的膽小鬼呀, 連沙子都不敢玩, 真是膽小呀……”

評析:寶寶嬌嫩的小腳初次感受沙子的陌生質地而產生恐懼是正常的現象。

Advertisiment
經過正確引導或者等一等再讓寶寶接觸沙子, 寶寶肯定會愛上玩沙這個益智又有趣的遊戲。 但媽媽在引導的過程中一方面想要幫助寶寶克服對沙子的恐懼, 一方面又不斷地重複“寶寶膽小”這個消極的資訊, 二者的效果自然是相互抵消的, 在媽媽說“膽小鬼”的聲音中, 寶寶會產生自我懷疑, 不敢邁出新嘗試的步子, 媽媽把膽小變成了寶寶的習慣。

鏡頭重播2:“盯”出來的“漏下巴”——吃飯灑米粒的寶寶

晶晶吃飯, 剛拿起勺子, 媽媽就開始嘮叨:“好好吃, 不要弄得哪都是米粒, 粘糊糊的。 ”晶晶剛吃一口, 不小心掉桌上幾個米粒, 媽媽馬上又說:“都提醒你了, 怎麼還掉米粒?”晶晶也不說話,

Advertisiment
每吃一勺都掉幾個米粒, 有時甚至是故意的, 還用腳把掉在地上的飯粒擦來擦去, 弄得一地黏黏糊糊的。

評析:晶晶的父母錯誤地認為, 關注孩子的壞行為, 對孩子進行訓導和懲罰, 可以制止不良行為的發展。 其實對孩子來說, 這種懲罰和訓導都似乎是一種獎勵, 因為這一行為引起了父母的重視, 故孩子對這一行為印象深刻。 這就是不少孩子愛惡作劇的原因所在。

鏡頭重播3:“盯”出來的“小結巴”——一說話就緊張結巴的寶寶

跟同齡人相比, 豆豆說話不利索, 家裡人特別著急。 媽媽帶豆豆去醫院, 醫生檢查後說豆豆的發音器官很正常, 根本不是媽媽擔心的先天性結巴。

豆豆想吃東西, 就拉拉媽媽的衣角, 然後指指食物示意,

Advertisiment
口裡會含混地發出:“我……要……吃”的聲音, 媽媽聽到豆豆主動說話會很高興, 但每次她都要豆豆把話說完整才給他吃東西。 一等好半天, 豆豆才勉強說出來:“我……要……吃……餅……幹”, 不過媽媽還是會不太滿意地對豆豆說:“再好好說一遍, 就給你吃餅乾。 ”豆豆漲紅了臉說不出一個字來。 媽媽心裡是又著急又難過。

評析:小豆豆本來不結巴, 可是媽媽的嚴格要求讓豆豆每一次開口說話的嘗試都變得像接受審判一樣異常緊張, 媽媽越是要豆豆說, 豆豆越是說不出來, 這樣的次數多了, 豆豆就變得真的像結巴了。

上面的三個故事, 存在的共同問題是媽媽們過度關注寶寶的缺點, 頻繁使用消極的語言進行消極的心理暗示, 使寶寶累積了大量的負性經驗。

Advertisiment

給媽媽的建議:負強化變正強化, 遠離壞習慣

不要只盯著孩子缺點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關注, 孩子更是如此, 那些眼睛只盯著孩子缺點的家長, 對孩子的一些良好行為總是視而不見, 或是覺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當然, 不值得大驚小怪, 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 那麼孩子就會選擇引起父母注意的負面行為, 而不願選擇父母毫不理會的行為。

父母關注什麼行為, 這種行為就會逐漸形成孩子的習慣。 因此, 父母應多關注孩子好的一面, 對良好行為給予及時肯定與獎勵, 淡化孩子的缺點, 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採取漠然處之的態度, 使他沒有加深印象的機會。

正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對於孩子表現出來的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和表揚,會使孩子感到高興,以後願意再重複這種良好行為,這種做法叫正強化。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著急,於是逢人便說:“我這孩子只吃雞、鴨、魚、肉……蔬菜一點也不沾,真讓人著急。”當著他人的面數落孩子的缺點,這更會加劇他的缺點,如此強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幾乎不可能。

比如鏡頭2中,當晶晶再犯同樣的毛病時,父母不去理會。而發現晶晶沒用腳擦飯,立即表揚他:“今天晶晶的鞋底沒有黏黏糊糊的飯粒,真乾淨!”“晶晶的桌子底下沒有飯粒,看了真讓人舒服。”這樣晶晶見父母對自己擦飯粒的事不聞不問,不擦飯粒倒獲得表揚,便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掉飯粒。漸漸地,就會改掉這一毛病。

把“盯”的破壞力轉化為創造力

我們說不要盯著寶寶的壞習慣並不是說對寶寶的壞習慣不聞不問,而是需要爸爸媽媽在教育的過程中換一種心態、換一種眼光、換一種語言、換一種方式,簡單來說就是:積極的思維與積極的語言。不要吝惜任何讚美的詞句,對寶寶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告訴寶寶你希望他成為的樣子,。比如對有點害羞的寶寶,媽媽這樣說:“寶寶對大方了,從來不怕見生人。”;“寶寶可勇敢了,在一大群人面前表演節目都不怯場。”;“寶寶學游泳的時候特別勇敢,像個小海軍!”

對不愛洗手的寶寶,媽媽這樣說::“寶寶特別講衛生。乾淨的寶寶最漂亮了!”;“寶寶每天吃飯前都自己去洗手,特別乖。”

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對於孩子表現出來的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和表揚,會使孩子感到高興,以後願意再重複這種良好行為,這種做法叫正強化。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著急,於是逢人便說:“我這孩子只吃雞、鴨、魚、肉……蔬菜一點也不沾,真讓人著急。”當著他人的面數落孩子的缺點,這更會加劇他的缺點,如此強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幾乎不可能。

比如鏡頭2中,當晶晶再犯同樣的毛病時,父母不去理會。而發現晶晶沒用腳擦飯,立即表揚他:“今天晶晶的鞋底沒有黏黏糊糊的飯粒,真乾淨!”“晶晶的桌子底下沒有飯粒,看了真讓人舒服。”這樣晶晶見父母對自己擦飯粒的事不聞不問,不擦飯粒倒獲得表揚,便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掉飯粒。漸漸地,就會改掉這一毛病。

把“盯”的破壞力轉化為創造力

我們說不要盯著寶寶的壞習慣並不是說對寶寶的壞習慣不聞不問,而是需要爸爸媽媽在教育的過程中換一種心態、換一種眼光、換一種語言、換一種方式,簡單來說就是:積極的思維與積極的語言。不要吝惜任何讚美的詞句,對寶寶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告訴寶寶你希望他成為的樣子,。比如對有點害羞的寶寶,媽媽這樣說:“寶寶對大方了,從來不怕見生人。”;“寶寶可勇敢了,在一大群人面前表演節目都不怯場。”;“寶寶學游泳的時候特別勇敢,像個小海軍!”

對不愛洗手的寶寶,媽媽這樣說::“寶寶特別講衛生。乾淨的寶寶最漂亮了!”;“寶寶每天吃飯前都自己去洗手,特別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