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有什麼症狀_寶寶發燒的症狀

養生之道網導讀:

寶寶發燒有什麼症狀?這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一般孩子的體溫都會經常有差異, 有時候寶寶的體溫已經顯示是發燒, 但卻沒有任何異常情況, 這讓家長們都不知道寶寶是否在發燒。 那麼, 寶寶發燒有什麼症狀呢?

寶寶發燒有什麼症狀

寶寶發燒一般都精神比較差, 或者愛發脾氣。 每天和寶寶親一下額頭, 用額頭當體溫計看看寶寶是否體溫過高, 就能發現。 一般寶寶的體溫略高於成人的, 所以不要覺得寶寶比你熱, 就是發燒。 大多數的發熱都是因為感染引起的, 感染的病原體可以有細菌、病毒、支原體等等,

Advertisiment
以前兩種最為多見。

發熱不是一種疾病, 而是一種症狀, 發生在孩子身上時, 通常是身體對病毒或者細菌感染的一種正常反應。

很多孩子的發熱由病毒引起, 發熱是僅有的症狀。 如果體溫超過37.5℃, 應適當服用退熱藥物。 對乙醯氨基酚可以間隔4—6小時給藥, 布洛芬可以間隔6—8小時給藥。

極少情況下, 孩子有時會因為突發高熱引起驚厥發作, 這被稱為“高熱驚厥”。 但發病概率很小, 1—3歲的孩子發病率為2%—5%, 而且一般不會留有遠期後遺症。 如果孩子有驚厥發作的傾向, 父母應諮詢醫生是否需要使用退熱栓劑。

感冒大多數都是病毒感染, 引起感染的病毒種類繁多, 像常見的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等,

Advertisiment
比如現在秋冬季節全世界大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 正處於高峰期, 所以這個病毒是當前引起感冒症狀當中最常見的病因。

從局部症狀來說, 比如流鼻涕、打噴嚏, 因為引起鼻黏膜的充血而引起的鼻塞等局部的症狀。 全身症狀還有發燒, 也會出現嗜睡或煩燥等精神方面的反應, 或者嘔吐等胃腸道反應。 有的孩子, 尤其是一些小孩子, 還會出現腹痛, 表現為陣發性的臍周疼痛, 由於腸系膜淋巴結的發炎或消化功能紊亂造成的腸痙攣, 這些都是一般的感冒症狀。

對於感冒來說, 越小的孩子, 他全身的症狀會越重, 比如說發燒會很重, 溫度會很高, 而呼吸道的症狀卻不典型;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局部症狀會重一些,

Advertisiment
打個噴嚏, 有點咳嗽, 嗓子疼, 可能就過去了。

寶寶發燒的症狀

1、臉紅, 發熱。 當體溫升高超過正常基礎體溫1℃以上時, 就可認為發熱。 臨床上將腋溫在37.5~38℃稱不低熱;38.1~39℃為中度發熱;39.1~41℃為高熱;41.5℃以上為超高熱, 發熱2周以上不退的稱長期發熱。

2、痙攣。 如果幼兒具有容易發燒,

Advertisiment
或體溫急速上升的體質時, 發高燒可能會引起痙攣。

3、手腳發抖, 大聲哭泣。 即使不會發生痙攣, 手腳也有輕微發抖的現象, 稍微觸摸就會跳起來, 用大聲哭泣來表示疼痛。

4、說話語無倫次。 雖然不會完全喪失意識, 但是由於發燒, 會在說話時突然變得語無倫次。

5、睡覺不安穩, 夢話連篇。 睡著時會說夢話, 母親輕輕搖醒幼兒時, 幼兒也會胡言亂語。

6、噁心嘔吐。 有噁心現象, 或者沒有噁心現象而突然嘔吐。 有時會尿在褲子裡。

發燒“捂汗”危害大

蓋大棉被“捂汗療法”?錯!新生兒發燒立即喂退燒藥?錯!要求醫生馬上輸液?錯!中藥敷腳底治療肯定沒毒副作用?錯!臨床發現, 在處理寶寶的發燒問題上, 很多父母和長輩都存在認識誤區。

Advertisiment

誤區一:發熱捂汗可以幫助退燒

寶寶一發燒, 家長就給寶寶穿得裡三層外三層, 或是乾脆喝碗姜湯蓋上大棉被。 有的老人說, 孩子發燒了很怕冷, 千萬別再受寒;有的家長則表示, 穿得厚點是為了捂汗, 孩子一出汗就退燒了。

“發燒捂汗往往越捂越熱, 容易造成捂熱綜合征, 還容易誘發高熱驚厥。 ”孩子發高熱往往肢體迴圈會變差, 確實可能出現頭部滾燙、手腳冰涼情況, 但不能一味蓋被子或加衣服, 正確做法應該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開, 讓其充分散熱, 而手腳部位則要適當保暖。

“很多老人認為寶寶發燒了就不能洗澡, 洗澡容易著涼。 其實孩子發燒了洗熱水澡更有利於散熱。 如果洗澡不便的話, 用溫水擦洗身體也是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溫方法。 ”

誤區二:一發燒就應立即吃退燒藥

一對年輕父母抱著剛出生十幾天的新生兒沖到兒科,焦急地告訴醫生孩子發燒了,必須馬上吃退燒藥!“聽說如果不吃退燒藥,孩子持續發燒可能會燒壞大腦!”這對父母表示。

“其實這樣做大錯特錯,新生兒不能使用退燒藥。”事實上,2個月以上的嬰兒才能“考慮”用退燒藥,6個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燒藥。“因為新生兒體質弱,體表面積大,服用退熱藥劑量難以掌握,容易出現虛脫或者胃腸道的損傷。一般情況下,退燒藥也是要體溫到38.5℃以上才用,低燒不用使用。”

他表示,對於6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採用物理降溫的方法,例如貼退熱貼、洗熱水澡等。“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以前出現過高熱驚厥,此次再次發燒,則來勢比其他孩子更為兇險,對這類孩子應該積極退熱,可以在體溫38℃或之前就服用退熱藥,以求儘快降溫。”

誤區三:高燒也不吃退燒藥怕影響醫生診斷

孩子都已經燒得滿臉通紅了,家長見到醫生還說沒有給吃退燒藥,說怕吃了退燒藥,影響醫生判斷病情。

最好隨時配備體溫計給孩子測體溫,一旦高燒超過38.5℃以上,就應該及時吃退燒藥。“吃退燒藥一般不影響醫生診治患兒。現在門診病人多,輪候時間長,孩子都已經高燒才抱來醫院,一等還得三四個小時才能看病、治療,然後緩解。長時間高熱不處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熱驚厥、暈厥等情況。”

誤區四:輸液一定會退燒快一些

據兒科醫生反映,常有家長主動要求給孩子輸液,認為輸液孩子可以快點退燒,快點回學校上課。

“其實小兒發熱治療,原則上是不用給予輸液的,因為絕大部分孩子的發熱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這些感冒都有“自限性”,其發生、發展、消退都有一個過程,輸液並不見得使其病程縮短。

“扎針補液對很多孩子來說也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存在過敏風險,而且治療時間長,會耽誤父母正常工作時間。總之,它不是醫生治療孩子發燒的首選辦法,但很多家長熱衷當‘內行’,堅持要輸液治療。”當長時間高熱不退、患兒精神不佳、進食差,或者不願選擇口服藥物時,除了常規的退熱手段外,一般才考慮輸液。

“其實補液不是可以幫助退熱,而是為了靜脈給藥,補充水分,預防脫水,改善電解質平衡。補了足夠的液體、糖和電解質後,患兒會感覺舒服一些。”

誤區五:中藥敷腳底退熱 沒毒副作用

記者瞭解得知,還有不少篤信中醫的父母或長輩,會自選中藥給孩子敷腳底,希望性涼的清熱退燒藥材能夠幫助其快速降溫,而中藥溫和,不會傷及孩子身體。

對此,是藥三分毒,中藥與西藥一樣,如果有療效,則勢必也有毒副作用存在。“之所以很多市民籠統地認為中藥安全、沒毒副作用,是因為沒有人去詳細研究、標明每味中藥的毒副作用,而西藥的說明書往往描述有各種各樣的副作用,雖然看似嚇人,卻是說明該藥得到充分的臨床試驗和療效驗證。”在選藥方面,年齡越小的孩子越要要求使用安全性高、經過循證醫學檢驗過的藥,這是兒科用藥的原則。“中藥在很多慢性疾病、感冒發燒、骨傷等疾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目前西藥房裡也有很多中成藥。但是對於嬰幼兒而言,中藥口感不佳,而且分量很難把握,需要按照醫囑來使用。至於敷腳底退熱,或為物理降溫途徑之一,但效果因人而異,不一定人人奏效。”

以上是對“寶寶發燒有什麼症狀”的介紹。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了。如果您還有其他內容想要知道的,可以流覽相關的文章。

誤區二:一發燒就應立即吃退燒藥

一對年輕父母抱著剛出生十幾天的新生兒沖到兒科,焦急地告訴醫生孩子發燒了,必須馬上吃退燒藥!“聽說如果不吃退燒藥,孩子持續發燒可能會燒壞大腦!”這對父母表示。

“其實這樣做大錯特錯,新生兒不能使用退燒藥。”事實上,2個月以上的嬰兒才能“考慮”用退燒藥,6個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燒藥。“因為新生兒體質弱,體表面積大,服用退熱藥劑量難以掌握,容易出現虛脫或者胃腸道的損傷。一般情況下,退燒藥也是要體溫到38.5℃以上才用,低燒不用使用。”

他表示,對於6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採用物理降溫的方法,例如貼退熱貼、洗熱水澡等。“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以前出現過高熱驚厥,此次再次發燒,則來勢比其他孩子更為兇險,對這類孩子應該積極退熱,可以在體溫38℃或之前就服用退熱藥,以求儘快降溫。”

誤區三:高燒也不吃退燒藥怕影響醫生診斷

孩子都已經燒得滿臉通紅了,家長見到醫生還說沒有給吃退燒藥,說怕吃了退燒藥,影響醫生判斷病情。

最好隨時配備體溫計給孩子測體溫,一旦高燒超過38.5℃以上,就應該及時吃退燒藥。“吃退燒藥一般不影響醫生診治患兒。現在門診病人多,輪候時間長,孩子都已經高燒才抱來醫院,一等還得三四個小時才能看病、治療,然後緩解。長時間高熱不處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熱驚厥、暈厥等情況。”

誤區四:輸液一定會退燒快一些

據兒科醫生反映,常有家長主動要求給孩子輸液,認為輸液孩子可以快點退燒,快點回學校上課。

“其實小兒發熱治療,原則上是不用給予輸液的,因為絕大部分孩子的發熱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這些感冒都有“自限性”,其發生、發展、消退都有一個過程,輸液並不見得使其病程縮短。

“扎針補液對很多孩子來說也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存在過敏風險,而且治療時間長,會耽誤父母正常工作時間。總之,它不是醫生治療孩子發燒的首選辦法,但很多家長熱衷當‘內行’,堅持要輸液治療。”當長時間高熱不退、患兒精神不佳、進食差,或者不願選擇口服藥物時,除了常規的退熱手段外,一般才考慮輸液。

“其實補液不是可以幫助退熱,而是為了靜脈給藥,補充水分,預防脫水,改善電解質平衡。補了足夠的液體、糖和電解質後,患兒會感覺舒服一些。”

誤區五:中藥敷腳底退熱 沒毒副作用

記者瞭解得知,還有不少篤信中醫的父母或長輩,會自選中藥給孩子敷腳底,希望性涼的清熱退燒藥材能夠幫助其快速降溫,而中藥溫和,不會傷及孩子身體。

對此,是藥三分毒,中藥與西藥一樣,如果有療效,則勢必也有毒副作用存在。“之所以很多市民籠統地認為中藥安全、沒毒副作用,是因為沒有人去詳細研究、標明每味中藥的毒副作用,而西藥的說明書往往描述有各種各樣的副作用,雖然看似嚇人,卻是說明該藥得到充分的臨床試驗和療效驗證。”在選藥方面,年齡越小的孩子越要要求使用安全性高、經過循證醫學檢驗過的藥,這是兒科用藥的原則。“中藥在很多慢性疾病、感冒發燒、骨傷等疾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目前西藥房裡也有很多中成藥。但是對於嬰幼兒而言,中藥口感不佳,而且分量很難把握,需要按照醫囑來使用。至於敷腳底退熱,或為物理降溫途徑之一,但效果因人而異,不一定人人奏效。”

以上是對“寶寶發燒有什麼症狀”的介紹。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了。如果您還有其他內容想要知道的,可以流覽相關的文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