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時需要避開四誤區

寶寶發燒有哪些常見誤區?寶寶發燒似乎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在育兒過程中我們會與退燒打交道, 普通的發燒發熱不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傷害, 但是如果在日常護理中用了不正確的護理方法, 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

寶寶一發燒, 很多家長就非常緊張, 老擔心會燒壞寶寶的腦子。 於是, 捂厚衣被、敷濕毛巾、貼退熱貼……各種能想到的招兒都齊上陣, 恨不得馬上就將寶寶的體溫降下來。 有些家長甚至在體溫不到38.5℃就急著給孩子喂退燒藥, 或到醫院急診直接要求醫生給孩子打退燒針, 巴不得能達到立竿見影的退燒效果。

Advertisiment

發燒多數時候是身體調動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的過程。 在這個對抗的過程中, 處理得當, 孩子的免疫力也能得到增強。 普通的發燒通常是不會損傷孩子大腦的, 相反, 如果採用過激的方式來退燒, 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 以下四大誤區, 家長在給孩子退燒時要儘量避免。

誤區一

裡三層外三層“捂汗”退熱

“吃點藥, 捂一會, 等汗出來就不燒了。 ”不少家長遇到孩子發燒都會用“捂”這一招, 一些人覺得孩子發燒同時還會伴有怕冷, 因此拼命給孩子穿多點、蓋多點, 裡三層、外三層把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 只露出一個憋得紅彤彤的小臉蛋。

專家點評:

其實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 孩子發燒時, 末梢迴圈變得較差,

Advertisiment
手腳摸起來可能會有些涼涼的, 但這並不是因為孩子穿得不夠多。 將孩子包得嚴嚴實實反而會影響到機體的散熱, 使體溫上升甚至處於高熱狀態。 在高熱時末梢血管可代償性擴張, 使出汗增多, 同時機體代謝亢進, 耗氧量增加, 易處於缺氧狀態, 令寶寶身體更吃不消。

正確做法:

當孩子發燒時, 衣服不要穿得太緊太多、被子也不要蓋得太多太嚴, 以保證其身體能充分散熱;與此同時, 也要注意適當為寶寶手腳保暖。

誤區二

不能洗澡, 只能冷水擦身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發燒了就不能洗澡, 也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發燒需要散熱, 用冷水擦身可以幫助降溫。 其實這兩種做法都不可取。

專家點評:

如果孩子發燒溫度在38.5℃以下, 精神還好,

Advertisiment
洗溫水澡不但可助清潔皮膚、避免汗腺阻塞, 也有助孩子身體散熱。 如果孩子高燒38.5℃以上, 甚至伴有寒顫、肢體發涼等, 則不宜洗澡。

正確做法:

寶寶體溫在38.5℃以下, 精神還好, 可洗溫水澡助身體散熱。 關鍵是洗澡方法要得當, 特別要注意調節好室溫(最好在25℃左右), 水溫可比體溫低一兩度, 洗澡時間不要太長。 如果不便洗澡, 用溫水擦身也行。 但無論是用溫水洗浴或擦身, 都要注意避風, 隨後迅速擦乾全身並換上乾爽的衣服, 以免著涼。

誤區三

一發燒就馬上喂退燒藥

有些家長一見到孩子發燒, 就馬上給孩子服用各種退燒藥。 如果吃藥後效果不明顯, 又立即換另一種退燒藥, 巴不得馬上就能能退燒。

專家點評:

其實這樣做也不妥。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 孩子的體溫在38.5℃以下, 建議還是以物理降溫為主;超過38.5℃才在物理降溫的同時考慮吃退燒藥。 目前市面上的退燒藥品種繁多, 家長最好選用有兒童劑型的退燒藥, 尤其是小嬰兒, 可以選用一些滴劑類的退燒藥。

正確做法:

若服用退燒藥後孩子體溫還是沒明顯下降, 也不要馬上再用一次退燒藥或者更換其他退燒藥;一般要間隔4~6個小時之後再服一次退燒藥。 同時要注意給孩子補水, 以利於降溫。

誤區四

發高燒要看醫生後再處理

有些家長擔心給孩子吃了退燒藥後會影響醫生對病情進行準確的判斷, 或者不知道該給孩子用什麼藥, 即使孩子已經燒得小臉蛋通紅了還是不積極採取措施降溫, 非要等到見了醫生再由醫生處理。

Advertisiment

專家點評:

有些孩子已經發高燒了, 父母在家不處理就直接抱起來往醫院趕, 在診室外焦急地等候時孩子已燒得迷迷糊糊。 對於已經高燒的寶寶, 如果長時間高燒不處理的話, 容易造成孩子高熱驚厥、暈厥等。 因此, 在未見到醫生之前也一定要積極給孩子降溫。

正確做法:

如果孩子已經發燒到38.5℃以上了, 在家就應該用物理降溫方式甚至喂退燒藥積極給孩子降溫。

育兒小編溫馨提示:孩子在發燒時, 家長應該多關注其行為表現, 而不是只盯著體溫數字。 如果孩子精神狀態尚好, 溫度在38.5℃以下且有下降趨勢, 就不必太過擔心。 但需要提醒的是, 3個月以內的小寶寶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 一旦發燒還是儘早就醫, 不要想當然,隨便給孩子亂用藥。

不要想當然,隨便給孩子亂用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