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發熱,自測體溫很重要

不少媽媽一碰到寶寶發燒, 便會手足無措。 其實, 發燒是寶寶身體發出的一種警報, 許多大小病症都可見寶寶的體溫升高。 在這時, 你第一要做的就是給寶寶量體溫, 以便瞭解孩子的健康指標。

體溫測量的方法有很多, 大概媽媽們急需想瞭解的是什麼樣的測量方法最適合你的寶寶把。

星寶寶小編說:寶寶發燒時, 若體溫不超過38℃, 且尚無併發症狀, 不妨可以在家觀察。 對還不滿月的新生兒發燒, 需立刻就醫。 此外, 寶寶除發燒外, 還有倦怠、不進食的症狀, 或者伴隨嘔吐、抽筋等症狀, 都需立即就醫。 體溫在37.5℃~37.9℃為低熱;體溫在38℃~38.9℃為中度熱;體溫在39℃~40.9℃為高熱,

Advertisiment
體溫在41℃以上為超高熱。 雖說體溫的測量以口溫最準確, 但嬰幼兒不適合測量口溫, 改為測耳溫、肛溫或腋溫為妥。

測耳溫

這是近年才有的用耳溫槍測體溫的新方式, 原理是利用紅外線測血流測體溫, 因此要直接測到血管為准。 在量耳溫時, 要略拉一下耳朵, 使耳內的耳道拉直, 如此耳溫槍的探頭才能測到血管中的血流。 一般正常的耳溫約為36.5℃~37.5℃。 因此耳溫是最接近人體的核心溫度, 也就是最接近調節中樞的溫度。

測肛溫

將寶寶側臥位或俯臥位或屈膝仰臥位, 露出臀部, 用肥皂液或凡士林等油劑潤滑肛表水銀端後, 輕輕插入肛門3~4釐米, 切忌用力過猛, 以免折斷肛表。 測量時間約2~3分鐘。

Advertisiment
一般正常的肛溫約36.5℃~37.5℃。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 插入肛溫計後, 寶寶的姿勢一定要固定, 保持不動才安全, 以免發生肛溫計斷裂在直腸的意外。

測腋溫

在腋下測量時, 應先擦乾寶寶腋窩汗液, 將體溫計水銀端放於腋窩深處, 緊貼皮膚, 將寶寶屈臂過胸, 夾緊體溫計, 10分鐘後取出。 由於腋溫是體表的溫度, 而發燒時各時期的體溫不同, 因此量到的溫度也會有差異。 容易碰到的情況是, 寶寶用耳溫槍測量已發燒, 但腋溫不高, 有時可能還會比正常的低, 這是因為身體要發高燒時, 尤其是發高燒前, 周圍的血管會收縮防止散熱, 這時寶寶的手腳反而會感覺冰涼。 此時若量腋溫, 就會出現溫度不太高, 甚至低於正常的體溫。 此外, 如果寶寶發燒時流汗,

Advertisiment
腋溫也會較低, 所以量腋溫時要多留心才行。 一般正常的腋溫約36℃~37℃。

特別提醒:

媽媽們在認識了種種體溫測量的方法之後, 還有幾點需要注意:

v 耳溫、腋溫顯示發燒時, 最好再測肛溫, 才能確定;

v 測體溫的時候, 以寶寶安靜、不哭鬧的狀態為宜;

v 寶寶餐後、哭鬧後及洗澡後, 體溫測量會不准。 因為餐後、哭鬧後的體溫會較高, 洗澡後的體溫會較低;

v 肛溫計在使用前、後都必須清洗乾淨。 使用前, 建議將肛溫計前端以旋轉方式插入酒精棉中消毒;使用後, 建議以清水洗淨, 再收起。

如何幫助寶寶自然退燒

一般來說, 就醫吃藥後, 應該有效緩解發燒症狀。 但如果寶寶體溫沒有降, 在第二次就醫前, 家長不妨以下列方式為寶寶緩解發燒的不適:

Advertisiment

保暖——寶寶在發熱初期, 表現為畏寒怕冷。 這時應調節室溫、增加棉被及衣服。 宜穿著乾爽通風的棉質衣, 被褥宜溫暖蓬鬆;

降溫——這適宜於39℃高溫的寶寶。 可給寶寶睡冰枕, 或在寶寶的頭部、頸部兩側、腋窩、腹股溝等處敷冰袋。 注意檢查冰袋有無漏水, 如局部皮膚變色、有麻木感應停止使用。 在使用冰袋後半小時, 應測量體溫, 若體溫降至39℃以下, 就可以取下冰袋;

溫水浴——以40℃左右的溫水, 給寶寶擦洗身體。 擦浴完畢, 應立即用幹毛巾擦乾皮膚, 注意保暖, 防止著涼;

補水——寶寶發燒時一般食欲不佳, 又因為分解代謝的增加, 會消耗大量營養物質及維生素, 因此應給予營養豐富而又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 並讓寶寶多喝開水以補充因皮膚出汗增多而導致的水分流失。

Advertisiment
每次不必喝太多水, 而是增加喝水的次數;

環境——室內空氣流通, 但不宜讓寶寶對著風口。 保持環境安靜, 有助寶寶休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