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發展性口吃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每個人在面對陌生環境或眾人目光時, 可能都曾有過緊張到結結巴巴、頻吃螺絲的狀況;而正處於牙牙學語階段的孩子, 更是時常出現說話斷斷續續、語句不自然地重複多次的情形, 不免令父母們擔心, 這是否和俗稱“口吃”的語言障礙有關?亦或屬於正常現象呢?

引發口吃的5大原因

1.有家族史

如果父母親當中有一方有口吃的情形, 孩子就有60%的機率可能也有口吃。 臨床上經常碰到帶寶寶前來求診的阿公阿嬤表示, 孩子的爸爸(或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 或許和“口腔肌肉張力較低”的遺傳有關, 亦或是父母的口吃持續到成人時期仍存在,

Advertisiment
造成孩子模仿、進而養成習慣。

2.太早受到過多期望, 孩子容易受挫

孩子的口吃現象其實也和家庭環境有關,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導較為嚴厲、一板一眼缺乏彈性, 或是對孩子的表現要求較高、有較大的期待, 例如:很早就開始訓練如廁、要求孩子把話說得很清楚標準, 或是硬將左撇子改成右撇子, 都會讓孩子處於高心理壓力的狀況, 造成口吃或抗拒說話的情形。

3.基本說話技巧較差

有些孩子的口腔肌肉發展較慢, 可能是過去沒有提供足夠的咀嚼經驗, 例如:只給寶寶喝牛奶、喝太久, 或提供的食物都是軟質的, 孩子口腔的力量不夠, 也會造成說話不清楚或速度緩慢。

4.學說話時,

Advertisiment
沒有得到適當的鼓勵

倘若父母對於孩子發展階段中, 正常的說話不流暢現象, 反應多為焦慮或加以指責, 例如經常催促孩子:“講快一點!”或批評:“你怎麼都講不清楚?”缺乏正向的鼓勵, 或是常常大嘴巴地到處跟別人談論孩子口吃的問題:“唉呀!他講話就是會這樣!”孩子容易感到挫折, 說話對他來說就變成了一種壓力。

5.內在情緒受挫

有時候, 口吃也可能是孩子內在情緒受挫時的外在表達方式, 演變成“心因性”的口吃問題, 例如:因為某些原因對說話這件事情感到害怕, 因此還沒開始說、還沒開始口吃, 就感到不寒而慄, 反而更容易因緊張而造成口吃, 變成孩子心中一道揮不去的陰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