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用藥時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藥物的不良反應是指對防治疾病無益, 甚至有害的反應,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反應。

(1)副作用。 在藥物治療時, 與防治作用同時出現的而又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稱副作用。 它可給病人帶來不適或痛苦, 如服用紅黴素可引起噁心、腹部不適;用阿托品解除胃腸痙攣時, 可出現口乾舌燥等。 不過隨著用藥目的不同, 副作用和治療作用可以相互轉化, 如上述阿托品的口幹是副作用, 而用於治療小兒流涎症時又轉變成治療作用了。 又如麻黃堿治療哮喘病時, 往往有精神興奮而引起病人失眠,

Advertisiment
這是麻黃堿的副作用, 而正是利用這樣精神興奮的副作用來治療小兒遺尿症, 使小兒大腦皮質警覺點提高, 而治療尿床。

(2)毒性反應。 引起藥物毒性反應的原因大致有3種:用藥量過大, 用藥時間過長和對藥物特別敏感。 藥物的毒性反應對機體有損害甚至可危及生命, 如催眠藥過量可引起昏睡、呼吸抑制;鏈黴素、卡那黴素損害第8對腦神經引起的耳聾及平衡失調等。 因此家庭用藥, 特別是兒童用藥要嚴格按規定量給予。 有的藥物能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而致畸形, 稱“致畸作用”, 所以孕期尤其是妊娠3個月前應儘量避免用藥。

(3)過敏反應。 也稱變態反應, 是過敏體質的病人與某藥重複接觸後所產生的對該藥的特殊反應。

Advertisiment
其與藥物的劑量基本無關。 過敏反應輕則出現皮疹、藥熱、水腫、哮喘等, 重則可引起過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由於病人對藥物的過敏反應有不可測性, 所以在應用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之前, 必須詳細詢問病人的用藥史, 特別是具有過敏性體質的病人, 應先做過敏試驗。 對於小孩的用藥過敏史, 家長應掌握, 在應用該藥時應主動交代說明。

(4)繼發反應。 指在用藥後所引起的不良後果。 如服用苯巴比妥催眠藥後, 次晨仍感到頭昏、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 雖然藥物有防病治病的功效, 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 有時甚至可致殘或危及生命, 作為家庭用藥不可掉以輕心。 只有嚴格掌握藥物的適應證、禁忌證、劑量、療程及不良反應等,

Advertisiment
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藥物的預防作用, 儘量避免或減輕藥物的不良反應。

相關用戶問答